三、治疗方案

低级别少枝胶质细胞瘤(单纯少枝和少枝星形)应当手术切除,手术原则为尽可能多切除肿瘤。有人报告肿瘤切除愈彻底,手术死亡率愈低。肿瘤局限于一侧额叶、颞叶或枕叶者,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方法。但也有人主张,对于非症状性的小肿瘤或仅存在癫痫且可被药物良好控制,可以首先观察直至病情进展或癫痫不能控制时再行手术;症状性、进展性的较大肿瘤,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和致命并发症者,可直接选择微创手术切除。但应当强调的是,在影像学无强化的少枝胶质细胞瘤,其中约30%组织学已经发生间变。术后应随访观察。如果肿瘤未被完全切除,术后应当给予放疗。如果手术风险过大,而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呈进展性发展,可采用放疗或化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放化疗的选择有所差别。一般认为,年轻的患者可首先考虑化疗(PCV方案)。一旦肿瘤显示全部或部分缩小,化疗可在4轮亚硝基脲为基础的化疗疗程或8轮替莫唑胺后暂停。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化疗应进行1年,甚至到复发或出现持续骨髓抑制时才停止。而对于年老或化疗不适合的患者,一线的治疗方案为放疗。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案,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年轻患者存活时间长,更易发生放疗的副作用,包括记忆力丧失、精神异常、性格改变等,而化疗的长期毒性一般认为不显著并且可以控制。对于复发的治疗,可以选择再次手术、放疗或者化疗。复发的Ⅱ级肿瘤在影像学和病理学形态上经常可以看见Ⅲ级肿瘤(间变性少枝)的特征。
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仍以尽可能切除肿瘤为手术原则。但由于其自然史的恶性属性,往往手术必须辅助其他治疗。一线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或化疗。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应活检明确病理性质,并给予放疗和化疗。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属化疗敏感性肿瘤,推荐使用PCV化疗方案: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丙卡巴肼(procarbaz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但是,同时联合应用放疗和PCV化疗方案,有人认为不能作为标准治疗,因为其毒副作用严重,最终导致生存率并无提高。
对于复发肿瘤,根据病人状况可以选择二次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替莫唑胺可以用于以前使用过PCV方案的复发病人。
(一)手术治疗
对于少枝胶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目的方案有两种:①单纯以诊断为目的,可采用立体定向下肿瘤活检送病理化验;②以手术切除治疗为目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尽量切除肿瘤。例如在无法手术切除的部位、表现为多发颅内病变可能为原发中枢淋巴瘤、转移癌或高龄、高风险手术患者等情况,均可采用立体定向活检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的目的在于减少肿瘤体积、缓解颅高压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少枝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证据已经证实,1p/19q染色体缺失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的放疗、化疗敏感性高度相关。因此,有学者认为,相比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的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结果的相关重要性有所下降。然而,受制于手术医生在术中所送肿瘤标本为冰冻病理,无法当时获得石蜡切片的准确结果,此观点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大部分的临床医生还是通过活检结果或影像学表现来决定手术入路和方式的。手术切除肿瘤后48~72小时内应复查MRI或CT以确认。
(二)放疗
大部分研究学者都认为,放疗对于少枝胶质细胞瘤还是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的,但是前瞻性、完全随机的研究并未对其加以确凿证实。对于低级别少枝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通常采用持续的局灶性小剂量(1.8~2Gy)控制,总剂量控制为54~60Gy。放疗靶向组织以T 2加权MRI像或者表现MRI增强的病灶为依据,扩大边缘至2cm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尽管肿瘤发生脑膜种植的几率可以高达30%,预防性的全脑脊髓放疗仍然不予推荐。因为肿瘤控制需要的高剂量放疗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另外,少枝胶质细胞瘤的化疗同样可以作为有益的辅助治疗手段。
(三)化疗
目前使用最多的少枝胶质细胞瘤化疗方案包括:亚硝基脲类药物、著名的PCV方案或单药替莫唑胺。经典的PCV方案包括:丙卡巴肼(60mg/m 2口服,d8~d21),洛莫司汀(110mg/ m 2,口服,d1),长春新碱(1.4mg/m 2,静脉滴注,d8+d29),6~8周为一疗程。该方案对50%以上的患者有效,在复发少枝胶质细胞瘤患者中的中位生存期为15~24个月。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在放疗前先行化疗可获得更高的敏感率。PCV化疗方案的重要副作用不仅有骨髓抑制,还包括过敏、肺纤维化和多发神经变性。由于具有更简单的方案设计以及更好的安全性,在少枝胶质细胞瘤的化疗方案中,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150~200mg/m 2 d1~d5,4周为一疗程)已经部分取代了PCV方案。其他的诸多化疗方案多为经验性的,且效果不确切。曾有学者使用加强的PCV方案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目前已经停止使用。
(四)其他
目前尚无除手术、放疗及化疗之外的其他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若是现有的治疗方法全部失败,应该可以考虑抑制肿瘤侵袭、转移或血管增生的方案或基因治疗。这些方案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五)临床治疗流程
见图2-3。
图2-3 少枝胶质细胞瘤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