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 喘 药

一、发作期

51.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

【药物组成】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法半夏、炙甘草。

【功能主治】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适用于风寒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色白量多,鼻塞流涕,舌苔白滑,脉浮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小青龙汤,适用于外寒里饮证之喘咳,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但实际运用中一般有无表证皆可使用。由于其温化之性相对较强,故兼有热象者当慎用。此外,方中配伍有敛肺之品,故其平喘止咳之力较强。由于哮喘多为本虚标实之候,发作期治疗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临证一般以喘咳、痰白质稀量多、苔白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平喘、镇咳、抗感染、解热和抗过敏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寒外感者;喘证证属风寒水饮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鼻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合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6g(无蔗糖)或一次13g,一日3次。糖浆剂: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内热咳喘及虚喘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52.桂龙咳喘宁胶囊(片)

【药物组成】

桂枝、白芍、苦杏仁(炒)、瓜蒌皮、法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黄连、炙甘草。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证,症见咳嗽、气喘、痰涎壅盛、苔白滑腻、脉浮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功擅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开胸散结。组方重在化痰平喘,虽有解表之力,但作用不强,故临床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喘咳,痰热郁滞者较为适宜,以喘咳、痰多色黄、苔白腻或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哮喘证属外感风寒,痰湿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矽肺、空调病、咳嗽变异型哮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有导致过敏报道。

【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外感风热慎用。饮食宜清淡,忌烟、酒、生冷。

53.苏子降气丸

【药物组成】

紫苏子(炒)、姜半夏、厚朴、前胡、陈皮、沉香、当归、甘草。

【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温肾纳气。适用于上盛下虚,气逆痰壅证,症见咳嗽咳痰,喉中痰鸣,痰多色白,黏稠易咳,气短喘促,动则喘息加重,甚则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胸膈满闷,或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苏子降气汤加减,擅治上实下虚之候,但重在治疗标实,以治上治标为主。降气涤痰之力较强,而补肾之力则相对不足,故常用于咳喘发作期。临证一般以喘咳、痰多色白、胸膈满闷、腰膝酸软、舌淡苔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扩张血管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痰涎壅盛者;喘证证属痰涎壅盛,肾不纳气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梅核气、慢性胃炎、毛细支气管炎、妊娠呕吐、三叉神经痛、遗精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有导致过敏报道。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久服。外感痰热咳喘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忌烟酒。

54.止嗽定喘口服液(麻杏甘石软胶囊)

【药物组成】

麻黄、石膏、苦杏仁、甘草。

【功能主治】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适用于表寒里热证,症见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或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其功擅治风邪外束,肺热壅盛之证,其宣肺、解表、平喘、泄热之力较强,但化痰之力相对较弱,实际运用中可不必拘泥于是否兼有表邪,但见肺热喘咳即可使用。临证一般以喘咳气逆、身热口渴、苔白或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咳、平喘、抗病毒、抑菌、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袭肺者。咳嗽证属外感风寒,内有蕴热证者;喘证证属痰热阻肺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百日咳、失音、遗尿、荨麻疹、小儿肺炎、鼻窦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液: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儿童酌减。软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和婴儿慎用。高血压、青光眼、心脏病患者慎用。阴虚久咳或痰热较重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5.降气定喘丸

【药物组成】

麻黄、葶苈子、桑白皮、紫苏子、白芥子、陈皮。

【功能主治】

降气定喘,祛痰止咳。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哮喘咳嗽,喉中有声,咳嗽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喘,气逆喘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华盖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其祛痰力胜,清热不足,故治疗痰热喘咳,热象不重而痰盛为主者较为适宜。临证一般以喘咳痰多、色白或黄,苔薄黄为使用指征。此外,本成药兼一定解表之力,故对于表邪未除者也可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抑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痰浊阻肺者;哮病证属痰浊伏肺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7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者慎用。虚喘者慎用。年老体弱者慎用。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56.射麻口服液

【药物组成】

麻黄、射干、苦杏仁、桑白皮(蜜炙)、白前、石膏、胆南星、黄芩、莱菔子(炒黄)、五味子(醋蒸)。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痰多稠黏、胸闷憋气、气促作喘、喉中痰鸣、发热或不发热、舌苔黄或黄白,或舌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麻杏石甘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其清肺化痰之力相对较强,又兼敛肺止咳之效。且具一定解表之力,表邪未解者亦可使用。临证一般以喘咳痰多、色黄质黏、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痰热壅肺者;喘证证属邪热壅肺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寒痰及虚喘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食物,忌烟酒。

57.竹沥达痰丸

【药物组成】

青礞石、硝石、鲜竹沥、半夏(制)、橘红、生姜、黄芩、大黄(酒制)、沉香、甘草。

【功能主治】

豁除顽痰,清火顺气。适用于痰热上壅,顽痰胶结证,症见咳嗽胸闷,痰多黄稠,不易咳出或时吐浊痰,心烦胸闷,大便干燥,或狂躁易怒,叫骂不休,毁物殴人,或神志异常,多语喜笑,烦闷易怒,或突然昏倒,抽搐吐沫,醒后如常人,数日或数月后再发,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礞石滚痰丸加减,较之原方,通腑涤痰之力更强,且配伍有和胃之品,故败伤胃气的弊端也较轻微。临证一般以喘咳胸闷、痰多黄稠、便干,或兼神志狂躁之象、苔黄厚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祛痰、止咳、镇静、降压、抗菌、抗感染、泻下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证属痰热壅肺者;狂病、痫病证属痰热蒙蔽心窍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脾胃虚弱、肾虚作喘者慎用。风寒咳嗽者慎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

58.葶贝胶囊

【药物组成】

北葶苈子、川贝母、石膏、瓜蒌皮、黄芩、鱼腥草、麻黄(炙)、苦杏仁、白果、蛤蚧、旋覆花、赭石、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咳痰,色黄质黏,胸闷喘息,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涤痰、止咳平喘之力较突出,兼有温肾纳气、降逆和胃之效,故临床对于痰热喘咳兼有一定肾虚胃逆之象者更为适宜(如症见呼多吸少,呕吐呃逆等)。临证一般以喘咳、痰黄、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感染、抗过敏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证属痰热壅肺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用法用量】

饭后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体弱年迈患者和婴儿慎用。高血压、青光眼、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脾虚便溏者慎用。不宜过服、久服。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59.礞石滚痰丸

【药物组成】

金礞石(煅)、黄芩、熟大黄、沉香。

【功能主治】

逐痰降火。适用于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症见咳嗽不止,痰稠色黄,胸闷憋气,腹胀,便秘,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礞石滚痰丸,临床常治疗痰火扰心之证。其所治之痰多属中医顽痰、老痰之范畴,故一般喘咳之候较少使用。以重坠苦寒之品,导体内痰火之邪随大便而出,清热化痰之力并不显著,临证一般以喘咳痰黄、憋气胸闷,或情志异常(癫狂惊悸、怔忡昏迷、不寐或异梦)、便秘、舌红苔黄厚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感染、泻下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热壅肺者;癫狂、不寐、惊惕属于痰热扰心者;便秘属于肠胃积热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功能性便秘、脑出血、神经性耳鸣、失眠、癫痫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12g,一日1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非痰热实证、体虚及小儿虚寒成惊者慎用。切勿久服过量。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二、缓解期

60.理气定喘丸

【药物组成】

紫苏子(炒)、紫苏梗、紫苏叶、陈皮、法半夏、芥子(炒)、莱菔子(炒)、苦杏仁(炒)、川贝母、桑白皮(蜜炙)、款冬花、紫菀、炙黄芪、茯苓、白术(麸炒)、百合、知母、麦冬、天冬、地黄、当归、何首乌(黑豆酒炙)、阿胶(蛤粉炙)。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补肺定喘。适用于肺虚痰盛证,症见咳嗽痰喘,胸膈满闷,心悸气短,咳痰量多,口渴咽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功长理气化痰止咳,滋阴润肺定喘。对于肺脏气阴两虚,以阴虚为主,兼痰浊壅盛者较为适宜,故临床多用于气阴两虚、痰浊阻肺的本虚标实之证,一般以咳喘痰多、色白或黄,口渴咽干、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感染、平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肺虚痰盛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外感咳嗽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61.人参保肺丸

【药物组成】

人参、五味子(醋炙)、罂粟壳、川贝母、苦杏仁(去皮炒)、麻黄、石膏、玄参、枳实、砂仁、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补肺,止嗽定喘。适用于肺气亏虚,肺失宣降证,症见久咳不愈,喘息气短,咳声低微,咳痰无力,或痰黏咳吐不爽,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特点分析】

本成药实为九仙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清肺、敛肺、止咳之效较为显著,补益之力并不突出。临证一般以喘咳日久、气短声低、痰黏色黄、咽干、舌红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肺气亏虚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慎用。外感或实证咳嗽慎用。不宜过量、久服。

62.如意定喘片

【药物组成】

麻黄、苦杏仁、石膏、炙甘草、百部、枳实、紫菀、地龙、白果、远志、葶苈子、洋金花、蟾酥(制)、黄芪、党参、熟地黄、天冬、麦冬、枸杞子、蛤蚧、五味子(酒蒸)。

【功能主治】

宣肺定喘,止咳化痰,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痰气交阻证,症见咳嗽气喘,气息短促,动则喘甚,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声低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咽干颧红,自汗畏风,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肺脾肾三脏并补,气阴双补,兼有清肺化痰之效。其镇咳平喘之力相对突出,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力量均衡,无有过偏之性,故临床适用于气阴两虚,兼有痰热郁肺之喘咳,一般以喘咳日久、痰多色黄、气短声低、自汗盗汗、舌红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气阴两虚,痰气交阻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忌烟酒、辛辣食物。

63.固本咳喘片

【药物组成】

党参、白术(麸炒)、茯苓、补骨脂(盐水炒)、麦冬、五味子(醋制)、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适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证,症见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咳痰无力,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或紫黯,脉弱。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减,实为脾肾同治、气阴双补之剂。然其功重在益气健脾,故临床除可治疗脾虚喘咳之外,凡属脾肾气阴两虚者皆可使用,如脾胃虚弱,纳差便溏,体虚易感等。临证一般以喘咳痰多、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抑制支气管分泌、止咳、抗缺氧、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虚喘证属脾虚痰盛,肾气不固证者。

【现代应用】

小儿支气管哮喘、激素依赖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外感咳嗽慎用。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慎用。忌食辛辣食物。

64.蛤蚧定喘丸(胶囊)

【药物组成】

蛤蚧、百合、紫苏子(炒)、苦杏仁(炒)、紫菀、瓜蒌子、麻黄、黄芩、黄连、石膏(煅)、鳖甲(醋制)、麦冬、甘草。

【功能主治】

滋阴清肺,止咳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证,症见虚劳咳喘、气短胸满、动则尤甚,干咳少痰或无痰,自汗盗汗,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肺化痰之力较为突出,以治肺治标为主,益肾之功并不显著,主要治疗痰热壅肺,兼肺肾两虚之本虚标实证。临证一般以虚劳咳喘、干咳无痰、自汗盗汗、舌质红、苔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感染、抗过敏、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证属肺肾两虚、痰热内阻者。

【现代应用】

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者慎用。咳嗽新发者慎用。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65.固肾定喘丸

【药物组成】

补骨脂(盐制)、附子(制)、肉桂、益智仁(盐制)、金樱子(肉)、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车前子、牛膝、砂仁。

【功能主治】

温肾纳气,健脾化痰。适用于肺脾气虚,肾不纳气证,症见咳嗽气短,喘促日久,咳吐清稀痰沫,气短不足以吸,动则喘息尤甚,心悸汗出,形神疲惫,爪甲口唇青紫,舌质淡或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济生肾气丸加减,重在温肾,兼可健脾。温肾之力不甚突出,调节水液代谢作用突出,可摄唾利水,化痰涤饮,故虚喘兼见水湿泛滥有水肿之势者尤为适宜。临证一般以喘咳痰多、气短不足以吸、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哮病、喘病证属肺脾气虚,肾不纳气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2.0g,一日2~3次。可在发病预兆前服用,也可预防久喘复发。一般15天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肺热壅盛、痰浊阻肺所致咳喘慎用。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66.参茸黑锡丸

【药物组成】

鹿茸、附子(制)、肉桂、红参、胡芦巴、益智仁(盐炒)、阳起石(煅)、补骨脂(盐炒)、黑锡、硫黄(制)、荜澄茄、丁香、小茴香(盐炒)、肉豆蔻(制霜)、木香、沉香、橘红、半夏(制)、赭石(煅)、川楝子。

【功能主治】

回阳固脱,坠痰定喘。适用于肾阳亏虚,痰浊壅肺证,症见咳嗽痰壅,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自汗畏风,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喘息不得平卧,四肢厥冷,心悸,大汗,舌淡少苔或灰滑,脉沉细无力或微细欲绝。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黑锡丹加减,长于治元阳欲脱,痰涎壅盛之候。其回阳固脱之力较为突出,同时坠痰定喘之功也较显著,故临床常用于喘咳重证,属亡阳之候者。然本成药虽功效较强,但因药性过于温燥,故使用时,应辨证准确,不可滥用。临证一般以喘咳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四肢厥冷、心悸、大汗、舌淡少苔、脉微细欲绝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强心、扩血管等作用。

【传统应用】

虚喘、肺胀属于肾阳亏虚,痰浊壅肺证者。

【现代应用】

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3g,一日1~2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实热证、阴虚内热证慎用。不宜过量、久服。忌食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