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用药

第一节 感 冒 药

一、风寒感冒

1.风寒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

麻黄、葛根、桂枝、紫苏叶、白芷、防风、陈皮、桔梗、苦杏仁、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疏风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痛,咳嗽,舌淡苔白,脉浮。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麻黄汤及葛根汤加减。重在辛温发散,兼具燥湿化痰、温中理气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临证以恶寒发热、咳痰清稀者较为适宜。

【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抑菌、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外感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8g,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见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者忌用。饮食宜清淡,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或心律失常者慎用。本品含麻黄,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

2.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

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初期,症见恶寒无汗,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景岳全书》正柴胡饮,适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该中成药用药轻灵,解表作用不强,轻散之中兼有疏肝解郁、退热解肌之效,故对表证兼有胸胁不舒或妇女经期、妊娠、产后风寒感冒轻证者尤为适宜。临证以轻度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苔白脉浮为使用指征。此外,尚可治疗肝郁气滞所致无名发热。

【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抗过敏、镇痛、镇静、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者。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妇女经期、妊娠或产后感冒、肿瘤发热和骨折发热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一次10g(有糖型)/3g(无糖型),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风热外感忌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糖型。

3.葛根汤颗粒

【药物组成】

葛根、麻黄、白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生津舒经。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咳痰稀白,汗出,头痛身疼,项背强急不舒,苔薄白或薄白润,脉浮或浮紧。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葛根汤。长于解肌舒经,对于缓解风寒感冒初期头身疼痛,颈背强急不适较为适宜。临证以恶寒较甚、项背强痛不适、舌淡苔薄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抗过敏、增强免疫、扩张脑血管、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感冒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皮肤感染、颈椎病、荨麻疹、面瘫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开水冲服,一次4g(1袋),一日3次。合剂: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温病初起或外感风热者忌用。风寒表虚证见汗出恶风较甚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失眠患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鱼、鸡、羊肉等发物。

4.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于《此事难知》,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之证。组方以辛温发散为主,兼有祛湿止痛之功,佐以少量清热养阴之品,制约辛温燥烈伤阴之弊。凡头身强痛、肢体酸楚疼痛者,皆可酌情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菌、抗内毒素、抗病毒、免疫调节、镇静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寒湿,兼有里热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高原反应症、硬皮病、白癜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荨麻疹、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疖病、周围性面瘫、落枕、腰肌劳损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颗粒剂:姜汤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3次。口服液:口服,一次20ml,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风热感冒和阴虚气弱者慎用。忌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发物。

5.伤风停胶囊

【药物组成】

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流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咳痰清稀,舌淡苔白,脉浮紧。

【特点分析】

本成药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邪者,重在发汗解表、宣通鼻窍,兼有燥湿化痰、理气止痛之功,与同类中成药相比,化湿理气之效较明显,对于缓解风寒感冒初期,鼻塞流清涕,痰多清稀,兼有胸脘痞胀不舒者较为适宜。

【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发作期证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每粒装0.35g,一次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高血压、失眠、心脏病、青光眼患者慎用。风热感冒和阴虚气弱者慎用。忌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发物。

6.荆防合剂(颗粒)

【药物组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壳、甘草。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浮偏滑者。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者。本成药解表化湿止痛之力强,尤其适用于身痛肢酸较甚,兼有明显气滞痰阻者。临证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肢体酸痛、苔白脉浮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疮疡初起、流行性腮腺炎、咳嗽、破伤风、瘾疹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温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3次。合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慎用。风热感冒或湿热证忌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食物。

7.感冒清热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

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

【功能主治】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淡苔薄,脉浮或浮紧。

【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柴葛解肌汤合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来,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伏热之证。组方名曰“清热”,实则清热之力不甚,可谓轻宣辛散之平剂,能解肌退热而不伤阴,又兼通窍利咽之功,临床见感冒发热,头身疼痛,咽干舌红者,可酌情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感冒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g(有糖型),一次6g或3g(含乳糖),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使用注意】

风热外感和身体虚弱有虚寒者忌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糖型。与环孢素合用,可能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增高。

8.小柴胡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姜制)、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舌淡,脉弦。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伤寒论》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四大主症为使用指征。实际运用中但见其中一大主症即可使用,不必全部具备。临床上本成药既可用于外感邪犯少阳,也可治疗一般的肝胆气郁或肝脾不和类疾病。亦常用于治疗无名发热。

【药理作用】

具有保肝、利胆、解热、抗感染、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少阳证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胃脘痛、小儿厌食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纤维化、产后发热、慢性胆囊炎、小儿痄腮、恶性淋巴瘤及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2~4g,一日3次。丸剂:口服,成人一次9g,一日2~3次; 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片剂: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肝火偏盛或肝阳上亢者忌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

二、风热感冒

9.桑菊感冒合剂(颗粒、片)

【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苦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感冒初起,症见头痛,咳嗽,口干,咽干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解表、清热之力不强,偏于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发热不甚,然咳嗽明显者。临证以咳嗽、少痰、咽干、舌淡红为使用指征。此外,也可用于肝胆火旺之轻证,症见目赤,头痛,眼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

【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抗感染、抑制胃肠运动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袭表者。

【现代应用】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合剂: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2~3次。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风寒外感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可用梨、藕、萝卜煮水服用,以增止咳之力。

10.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或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温病条辨》银翘散,有“辛凉平剂”之誉。配伍全面,适合外感风热初起,邪在肺卫者。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感染和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表证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儿童手足口病、小儿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3次;重症者加服1次。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软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者慎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1.牛黄清感胶囊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黄芩、人工牛黄、珍珠母。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症见咳嗽,咽痛,流黄涕,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具清心泻肺、凉肝镇惊之效;又擅长解在表之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上熏咽喉者,临证以发热、咳嗽、舌红苔黄、咽痛尤甚者为宜。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感染、抗菌、抗病毒、镇静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风寒感冒者不宜。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2.柴银口服液

【药物组成】

柴胡、金银花、黄芩、葛根、荆芥、青蒿、连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止渴。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鼻塞流涕,咳嗽,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疏风解表之力较弱,但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作用较强。处方以柴葛配以青蒿,退热而不伤阴,兼具清泻心肺邪热之功。临证以发热明显、微恶风寒、咽痛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解热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支,一日3次,连服3天。

【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宜温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3.苦甘颗粒

【药物组成】

金银花、薄荷、蝉蜕、黄芩、麻黄、苦杏仁、桔梗、浙贝母、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风热感冒及风温肺热证,症见恶风,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咳痰,气喘,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止咳之力较同类药较强,而解毒之力并不突出。适用于以风寒郁而化热、邪热闭肺、肺失宣肃者,症见咳嗽、黄痰、气喘者为宜。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感染、镇咳、祛痰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或风温袭肺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8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风寒感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4.夏桑菊颗粒

【药物组成】

夏枯草、野菊花、桑叶。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适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舌红苔黄,脉浮。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加减,本方疏风散热作用较弱,但长于清泻肺肝二经邪火,又具润燥之功,适用于表证不重、邪火上熏者。临证以目赤咽痛、肺燥咳嗽、咽喉肿痛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降压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者。

【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中老年冠心病、高血压、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5.银翘伤风胶囊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牛黄、薄荷、荆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芦根、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寒,高热口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实为银翘散加牛黄而成,较之银翘散清热解毒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证因热毒壅盛而致的高热、咽痛、目赤等症有较好疗效。临证以高热、咽痛、目赤、舌红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感染、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者。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6.抗感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

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组方以清热凉血为主,尤擅清解血分之热;又兼疏散解毒之功,对外感风热证见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尤适,以咽喉肿痛,舌红苔黄为用药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病毒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证者。

【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小儿手足口病、咽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用时摇匀。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久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17.蒲地蓝消炎片(三抗素)

【药物组成】

蒲公英、黄芩、板蓝根、苦地丁。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热毒炽盛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口干口渴,咽干咽痛,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疏风解表之力偏弱,故临床有无表证皆可使用,以咽痛、舌红苔黄、脉数为使用指征。对咽喉红肿热痛,发热较甚,体温较高者可作为首选。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热毒炽盛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消化道感染、外科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8片,一日4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外感者、脾胃虚寒者慎用。本药寒凉,易伤脾胃,故不可长期服用,亦不推荐预防性用药。对于脾胃素虚者,可服用山药粥顾护胃气。忌辛辣、油腻、生冷食品,以及鸡、鱼、羊肉、腌卤。兼咳嗽者可用梨、萝卜、藕煮水服用。

18.抗病毒口服液(颗粒、软胶囊)

【药物组成】

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症见发热、头身疼痛,舌红绛苔黄腻,脉浮数或浮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配伍芳香苦燥之品,清热化湿、解毒利咽之力明显,适于外感风热,热毒壅盛,以咽肿咽痛为主症者。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咽肿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解热、抗感染、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感风热,或温病初期者。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红眼病、腮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颗粒剂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发生轻度恶心、腹泻。

【用法用量】

口服液剂: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早饭前和午、晚饭后各服1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软胶囊剂:饭后服用,一次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糖尿病者禁用。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9.桑菊银翘散

【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蝉蜕、僵蚕、绿豆、桔梗、苦杏仁、川贝母、淡竹叶、芦根、滑石、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为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而成,故兼二方之长,清热解毒与疏风止咳并重,还兼有利湿生津之效,故对兼有湿热之象者尤为适宜。临证以发热恶风,咽痛,咳嗽,或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外感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0.桑姜感冒片(胶囊)

【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苦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头痛,咳嗽,口干,咽干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方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为“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能清上焦之风热,透肺络之邪热;又能宣降肺气、生津利咽。但方中诸药味轻力薄,邪盛病重者恐力有所不逮。风寒咳嗽者,亦非所宜。临证以感冒初期头痛咳嗽咽痛不甚,舌淡红苔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抗感染、抑制胃肠运动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3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1.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

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

【功能主治】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适用于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方中寓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之意,且重用苦寒凉血之品,其清解热毒之力尤甚,又兼泻肺平喘之功。方中薄荷取其精粹,辛香疏散之力更著,大利邪从汗出;又加红景天益气平喘,令祛邪不伤正。临床尤适用于时行感冒、温病疫疠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咽痛舌红苔黄腻者。方中薄荷脑服后寒凉伤胃,用宜中病即止,中焦虚寒者尤当慎之。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镇痛、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热毒袭肺证者。

【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手足口病、禽流感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颗粒剂: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体虚便溏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2.清热解毒颗粒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知母、石膏、黄连、大青叶、水牛角、地黄、玄参。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适用于风热外感或风热毒邪结于腮颊者,症见发热恶寒,咽喉疼痛,咽燥口渴,咳嗽痰黏或黄,或见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触痛,肿大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张口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方实寓银翘白虎汤意,擅清解气分邪热;又以凉血解毒之品,化解血分热毒。苦寒力胜却无伤阴之虞,又兼镇惊利咽之效,故临证以高热不退、津伤(口大渴、舌苔干、大便干、痰干难咳等)、咽痛口渴、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痄腮证属风热外感或风热毒邪者。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乙型肝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8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虚寒泄泻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忌烟酒。

23.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

板蓝根。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仅板蓝根一味,药简力专,可入气分以清热泻火,又入血分以清热凉血,有利咽消肿之功,无论肺胃热盛、风热袭肺所致咽喉红肿疼痛均较常用。尚可作外感时疫之预防用药,但单味药力所限,邪盛病重者实非所宜。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免疫、抑制单胺氧化酶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肺胃热盛者。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炎、腮腺炎、红眼病、麻疹、病毒性心肌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2袋(5~10g)(含蔗糖),一日3~4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虚寒泄泻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忌烟酒。

三、体虚感冒

24.表虚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

桂枝、葛根、白芍、炒苦杏仁、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散风解肌,和营退热。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于《伤寒论》桂枝汤加减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的感冒或风寒客肺,肺气不宣的咳嗽。解肌舒经之功较强,临证以恶风有汗、发热项强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调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表虚证者。

【现代应用】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服药后多饮热开水或热粥,覆被保暖,取微汗,不可发大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25.参苏丸(胶囊、片)

【药物组成】

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制)、桔梗、陈皮、枳壳(炒)、党参、茯苓、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适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舌淡苔白或薄白,脉虚浮或浮而无力。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功长益气解表,且兼理气化痰之功。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者,一般以恶寒发热,痰白胸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镇咳、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正虚外感风寒者。

【现代应用】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一次6~9g,一日2~3次。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2次。片剂:一次3~5片,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服滋补性中药,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6.屏风生脉胶囊

【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土炒)、防风、五味子、人参、麦冬、附子(制)。

【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反复感冒、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贫血、舌淡苔白,脉虚浮或浮而无力。

【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而成。能大补元气,升提固表,健运脾气,又兼养阴生津、酸收敛汗、祛风解表之效,令表固不留邪,祛风不伤正,气充能化津,收涩以敛阴,共奏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效。中有附子大热,应注意表邪未解者、素体阴虚火旺者非所宜也。

【药理作用】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气虚外感者。

【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大病之后或手术、放化疗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久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