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
- 徐世军
- 6261字
- 2020-08-28 18:10:19
第五节 止 泻 药
一、寒湿泄泻
76.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剂、软胶囊)
【药物组成】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太平惠民和剂方》藿香正气散。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本成药表里双解,两者兼顾,解表之力偏弱,而理气和中化湿之效较著。故对风寒轻证,表证不著,而以胸闷腹胀,吐泻交作为主者较宜。临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苔白腻为使用指征。但临床实际运用中,单见外感风寒或内伤湿滞皆可使用,不必拘泥二者兼具。目前多运用于夏季空调病,或夏季胃肠炎等病证。
【药理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运动、解除肠痉挛、抗过敏、抗菌、抗病毒、镇吐、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呕吐、泄泻证属湿阻中焦者;中暑证属外感暑湿、气机受阻者。
【现代应用】
腹泻、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中暑、霍乱、空调综合征、顽固性头痛、结膜炎、痔疮、梅尼埃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脂肪肝、失眠、冠心病、水土不服、皮肤癣、神经性皮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偶可出现皮疹。
【用法用量】
口服。水剂: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儿童酌减。片剂:一次4~8片,一日2次。合剂:一次10~15ml,一日3次,用时摇匀。口服液: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滴丸:一次2.5~5g,一日2次。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软胶囊:一次2~4粒,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热邪导致的霍乱、感冒慎服。阴虚火旺者慎用。对于风寒表证较明显者以选用含乙醇的水剂为佳,而对乙醇过敏者则不宜选用。对于腹泻患者,可服用山药粥以养胃止泻。若脾胃有湿热之象如苔黄腻者不宜使用。饮食宜清淡,服药期间忌服滋补性食物。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
77.丁蔻理中丸
【药物组成】
党参、干姜、白术(炒)、丁香、豆蔻、炙甘草。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湿中阻证,症见胃脘或腹部挛痛遇寒则甚,得暖而舒,腹胀肠鸣,喜按喜暖,大便清稀,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手足不温,纳食欠佳,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理中丸加减。本成药通过温中阳、补脾气、燥湿浊、理气机来实现调理中焦脾胃功能的目的,其中以温补为主兼有理气降逆之效。补益之功并不突出,但其温中之效较明显,临床治疗脾胃虚寒或寒湿中阻所致的吐泻或胃痛,常以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呕吐便溏、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液分泌、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胃痛、腹痛、呕吐证属脾胃虚寒、寒湿中阻者。
【现代应用】
腹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小儿迁延性腹泻、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神经性呕吐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感冒发热者忌服。湿热中阻者慎用。
78.六合定中丸
【药物组成】
广藿香、香薷、陈皮、厚朴(姜制)、枳壳(炒)、木香、檀香、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苏叶、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祛暑除湿,和中消食。适用于寒湿中阻证,症见胃脘部疼痛或饱胀不适,得寒则甚,嗳腐吞酸,或有隐痛,或腹泻酸臭,或腹泻呕吐,不欲饮食,口不干,腹胀,便溏,或伴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加减。与藿香正气水功能十分相似,但本成药消食和胃、行气化湿之力较强,临床常用以治疗外感暑湿、内伤湿滞之证。一般以胃胀不适、呕吐泄泻、苔白腻为使用指征。有无表证不必拘泥。
【药理作用】
具有缓解肠痉挛、镇痛、促进小肠推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食积、胃痛证属寒湿中阻者。
【现代应用】
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湿热泄泻、实热积滞、暑热较盛者慎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肠炎脱水严重者可以配合适当补液。
二、湿热泄泻
79.苍苓止泻口服液
【药物组成】
苍术、茯苓、黄芩、金银花、马鞭草、柴胡、葛根等。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健脾止泻。适用于湿热泄泻,症见水样或蛋花样粪便,或夹有黏液,无热或发热,腹胀,舌红苔黄,脉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功长清热祛湿,兼升阳止泻、理气收涩之功。其利水除湿之功较强,又能清热,尚有涩肠之用,故对于湿热泄泻较为适宜。临证以水样便、有黏液、腹胀、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泻、抑制肠道轮状病毒和肠道致病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湿热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饭前口服。6个月以下,一次5ml; 6个月~1岁,一次5~8ml; 1~4岁,一次8~10ml; 4岁以上,一次10~20ml,一日3次。3日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寒性泄泻慎用。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80.葛根芩连微丸(胶囊、片、口服液)
【药物组成】
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功能主治】
解肌透表,止泻止痢。适用于湿热蕴结证,症见下痢臭秽或脓血样大便,次数增加,或腹痛里急,肛门重坠,气味酸腐臭,身热,烦渴,伴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具有解表清里之功。临床主治表邪未解,因误用下法而邪气内陷阳明胃腑,造成身热下利之证者,但“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说明仍以里热为主。故实为表里双解,侧重于治里之剂。实际运用中,本成药常用以治疗湿热下利之证,有无表邪并不拘泥。常以腹痛、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身热烦渴、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抑制肠运动、止泻、解热、抗感染、降血糖和抗氧化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痢疾证属湿热蕴结者。
【现代应用】
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病毒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腹泻、偏头痛、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微丸:口服。一次3g;小儿一次1g,一日3次;或遵医嘱。胶囊: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口服液:口服,10ml/支,一次1支,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腹泻,慢性虚寒性痢疾慎用。不可过服、久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81.复方黄连素片
【药物组成】
木香、吴茱萸、白芍、盐酸小檗碱。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适用于大肠湿热证,症见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伴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实为戊己丸合香连丸而成。具有疏肝理脾、清热化湿、缓急止痛之效。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较强是其特色。临床更适宜湿热泻痢兼有腹痛明显者。一般以腹痛、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感染、抗溃疡、抗病毒、解痉、镇痛、增强细胞免疫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痢疾证属大肠湿热者。
【现代应用】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可见乏力,皮肤发痒,出现散发性荨麻疹以及环形红斑。多见于过敏性体质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儿童禁用。虚寒性泻痢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82.泻痢消胶囊
【药物组成】
黄连(酒炙)、白芍(酒炙)、苍术(炒)、茯苓、泽泻、厚朴(姜炙)、木香、槟榔、陈皮、枳壳(炒)、吴茱萸(盐炙)、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适用于大肠湿热证,症见腹痛泄泻,大便不爽,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渗湿利水之功明显,理气行滞之力较强,清热解毒、和血止痛之力较弱,更适宜治疗湿热泻痢,而湿浊更盛者。临证常以腹痛泄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苔薄黄或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感染、止泻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痢疾证属湿热下注者。
【现代应用】
急性肠炎、结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寒湿及虚寒下痢、泄泻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83.克泻胶囊
【药物组成】
黄连、山楂(炒)、麦芽(炒)、六神曲(炒)、白芍、茯苓、泽泻、番石榴叶。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食止泻。适用于湿热食滞证,症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泻下粪便呈稀水状或黏腻,或臭如败卵并夹有不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呕吐,舌红苔腻,脉濡。
【特点分析】
本成药有缓急止痛之功,清热之力不甚,几无行气作用。长于消食和胃、祛湿止泻之功颇强。临床常用以治疗湿热兼有食积之泻痢或伤食泻兼化热之象者。一般以泻下急迫、臭如败卵并夹有不化之物、舌红苔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抑制肠运动、解痉、抗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湿热食滞者。
【现代应用】
急性肠炎、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粒,一日3次。6个月~1岁以内小儿,一次1粒; 1~2岁,一次2粒; 3~4岁,一次3粒; 5岁以上,一次4粒,一日3次。5天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84.白头翁止痢片
【药物组成】
白头翁、黄柏、委陵菜、马齿苋。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热毒血痢,大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症见泻下赤白或脓血便,肛门灼热,腹痛,舌红苔腻,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解毒之效明显,善清泻下焦湿热而凉血止痢。清热燥湿之力明显,而行气止痛之力较弱,临床用于泻下急迫或里急后重,腹痛不甚,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菌、抗感染、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痢疾证属大肠湿热者。
【现代应用】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扁桃体炎、咽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抗生素治疗。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三、脾虚泄泻
85.和中理脾丸
【药物组成】
白术(麸炒)、苍术(米泔炙)、党参、茯苓、陈皮、法半夏、厚朴(姜炙)、枳壳(去瓤麸炒)、砂仁、豆蔻、香附(醋炙)、木香、广藿香、南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莱菔子(炒)、甘草。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理气化湿。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症见大便不调,水谷不化,大便溏薄或泄泻,或嗳气频繁,呕吐吞酸,脘腹胀闷不舒,或痛连两胁,呕恶嗳气,纳食减少,气短,肢倦乏力,矢气不畅,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特点分析】
本成药为不换金正气散合香砂六君汤加减,益气健脾之力较弱,但燥湿和胃之功却较为突出,消食之力也稍强。临证一般以便溏、腹胀、纳差气短、舌淡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痉、抗溃疡,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呕吐、胃痛证属脾胃不和者。
【现代应用】
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哺乳期妇女慎用。肝胃郁火、胃阴不足或湿热中阻所致胃痛、呕吐、泄泻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
86.涩肠止泻散
【药物组成】
膨润土、岩陀、葡萄糖、橙味香精。
【功能主治】
收敛止泻、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特点分析】
本成药功长涩肠止泻。为治标之剂,临床多用于纯虚无邪之泄泻,然以收敛为用,健脾之力并不突出。常以大便溏泄日久、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若尚有实邪未尽者,应慎用。
【药理作用】
具有抗腹泻、抗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脾胃气虚者。
【现代应用】
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周岁以下一日4g; 1岁至2岁一日4~8g; 2岁以上一日8~12g,分3次服用;成人一次4g,一日3次。伴食管炎患者饭后服用,其他适应证患者在两餐饭间空腹服用;急性腹泻首次加倍。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慎用。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87.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
【药物组成】
乌梅(或乌梅肉)、黄连、罂粟壳、干姜、木香、延胡索。
【功能主治】
调和肝脾,涩肠止痛。适用于肝脾不和证,泻痢腹痛,症见腹泻,腹胀,腹痛,两胁胀满,嗳腐吞酸,呃逆,烦躁,郁闷,食少,舌淡苔白,脉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长于涩肠止泻,兼有理气活血止痛之效,益气健脾之力并不突出。寒热并用更是本成药一大特色。临床常用以治疗久泻久痢寒热错杂之证。一般以腹泻、腹胀、腹痛、舌淡苔白或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泻、抗菌和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肝脾不和者。
【现代应用】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热,停药后即消失。少数人有轻度腹或胃部不适,便秘或腹泻。
【用法用量】
口服。浓缩丸一次4g,水丸一次5g,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儿童慎用。湿热或伤食泄泻者慎用。有成瘾之弊,不可过用久用。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四、阳虚泄泻
88.固本益肠片
【药物组成】
党参、黄芪、补骨脂、白术、山药、炮姜、当归、白芍。
【功能主治】
健脾温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
【特点分析】
本成药脾肾双补,气血兼顾,重在温阳健脾以培后天之本。益气健脾之功显著,兼有缓急止痛之特点。临床使用一般以腹痛绵绵、大便清稀、形寒肢冷、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此外,本成药对于其他证属脾肾阳虚的疾病,如女子月经不调等,皆可使用,不必拘泥于泄泻。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脾肾阳气者。
【现代应用】
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3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使用注意】
湿热痢疾、泄泻者忌用。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89.四神丸(片)
【药物组成】
补骨脂(盐炒)、肉豆蔻(煨)、吴茱萸(制)、五味子(醋制)、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涩肠止泻。适用于肾阳不足证,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久泻不止,食少不化,面黄,肢冷,舌淡苔白,脉虚。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于《内科摘要》四神丸。主治肾泄或五更泄、鸡鸣泻。虽有温肾暖脾之效,但其效力并不强,涩肠止泻之功也并不突出。其特点在于兼有暖肝散寒之效,实为肝脾肾三脏并温,临床单用此品疗效往往不佳,一般常需与其他中成药配合使用。临证常以腹痛、五更溏泄、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抑制小肠运动、止泻、抗应激及影响肠道菌群等作用。
【传统应用】
泄泻证属肾阳不足者。
【现代应用】
功能性腹泻、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一次9g,一日1~2次。片剂:一次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
湿热痢疾、湿热泄泻者忌用。清淡饮食,忌食生冷、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