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测报告撰写

一、概 述
公共卫生监测报告是对公共卫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撰写的一种专业业务报告,是监测程序中数据反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跟其他调查报告一样讲求真实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的撰写是从事公共卫生监测工作者的职责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公共卫生监测报告形式多样,根据时间分类有日报、周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根据监测报告使用对象和撰写目的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政报告、业务报告、论文、简报和新闻通稿等。不同的监测报告,其撰写的形式和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日报的撰写形式和内容就比较简单,主要对当天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适用于监测数据可以在实时获取的情况下作的报告,如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每日重点分析疫情数据和有无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一般用表格形式将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重点提醒疫情聚集性、罕见性等。而年报的撰写形式和内容就比较复杂,要通过总结年内疫情监测结果和重大事件,并作为年度传染病监测历史资料归档。分析内容包括全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事件,重大传染病、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情况,对其他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概括总结,还要对全年疫情监测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可利用大量的图表进行数据表达,概括总结年内疫情监测主要结果及所引发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建议。
行政报告主要是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报告,报告要简明扼要,主要介绍监测的结果、对公共卫生决策的意义、对策和建议等。业务报告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报告,较论文格式相对自由,不受论文格式和篇幅的制约,可根据监测开展情况及监测内容和监测数据对各部分进行较为灵活的安排。医学论文是对监测内容的某个方面,严格按照医学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所撰写的监测报告。而新闻通稿则是需要通过媒体对外正式发布消息,一般要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讲明监测工作的问题,特别提醒社会或群众应该配合或注意的事项。
如何写好公共卫生监测报告,首先根据提交的部门和阅读对象,选用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次要求撰写者对监测信息具有充分的敏锐性,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撰写者还要对疾病特征有深入的理解,对当前和本地形势有准确的判定,对现有监测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撰写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的基本步骤
(一) 资料收集整理准备
数据是监测报告撰写的基础,也是决定监测报告水平的主要因素。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认真的整理,去伪存真,加以提炼取舍,然后对数据分别进行归类,也可借图表推进思考,获得更好的启发,在这个阶段,还应完成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有关图表的绘制工作,为报告撰写准备素材。
(二) 酝酿准备
即写作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撰写者应收集、掌握丰富的监测资料和参考文献,根据资料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经过构思,逐步形成写作的大体思路。
参阅文献非常重要,既可以掌握别人对于同类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最新医学发现,也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教训,避免走弯路、犯不必要的错误。因此,查阅大量文献十分重要。多阅读同类的文献,可以避免重复,借鉴文献观点,可以启迪创新。同时参阅文献的数量与深度,常常是决定报告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 实施写作
可先拟定报告的写作提纲。拟定提纲常常是写作的重要过程。可以对报告的总体框架进行设计,理顺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以避免在写作时出现内容重复、遗漏、层次模糊、逻辑关系不清等情况。
对于写作的顺序,虽然没有固定的要求,但如果写学术论文应避免从前言开始撰写直至结尾,而是应先写监测结果,再写背景和方法,然后再写前言和讨论。这样一来,在前面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的思维,在写作讨论和前言时,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结果的主次之分,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写作中还要注意各种监测报告的格式或内在要求,并针对报告的用途、可能的阅读对象、监测的特点,对监测资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突出重点,将监测结果和观点逐步展开。
(四) 修改定稿
通篇调查报告的撰写应遵循“写全、写对、写短、写好”的原则,即首先要将调查报告各个部分所需的内容写全,避免遗漏和错失;其次要对每个部分使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认真的核对,避免错误数据和信息的使用,导致整篇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降低;再次要注意行文的简洁、精炼,不要讲废话,能够去掉而不影响意思的词句都应该尽量精简;最后要对全文的措辞、修饰等进行最后的斟酌和推敲,做到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一方面,可以从全文通篇考虑,前后对照,反复默诵,认真地推敲;另一方面要注意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通过认真推敲,加以增、删、改、调,直至最终定稿报出或发出。
三、撰写报告的要点
(一) 基本要求
1.写作报告前,要明确阅读对象和撰写目的,确定报告的形式
本例报告使用对象是卫生行政人员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撰写目的是让政府部门及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领导了解2010年春节前后应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以及相应的防控建议,侧重趋势与防控对策,形式上属于行政报告。
2.报告的题目简洁明了
让阅读对象能很直观地了解报告所要讲述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和事件。若报告的传阅范围明确,也可省略地点,如本报告传阅范围是在浙江省内,可省略“浙江省”字样。
(1) 报告的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写作背景,让阅读对象清楚了解报告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2) 报告总体框架简明,条理清晰,按照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程度依次对各病种展开介绍,本报告针对春节前后需要重点防控的8个病种进行介绍;
(3) 以数据为依据,保证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运用主要的监测数据对各病种进行分析,并科学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为进一步防控措施的形成提供依据;
(4) 报告撰写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除了能对监测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外,还要对监测信息具有高度敏锐性,能及时发现问题;
(5) 报告文字精练,逻辑准确,避免不必要信息的罗列和不必要的重复,也要避免遗漏和错失,力保报告内容简要不拖沓,信息完整准确;
(6) 防控建议和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对同样的传染病,在不同时间内采取的防控措施也不同,防控措施和建议的提出必须要符合当前防控形势,更要确保各执行机构具备实施防控措施的能力,对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和措施要坚决删除。
(二) 基本格式
公共卫生监测报告一般格式包括题目、摘要或概述、前言或背景、监测内容和方法、主要统计指标、监测结果、监测数据质量评价、结论、存在问题和建议、落款、附录等。在实际工作中,监测报告的格式因形式和目的的不同,格式也会有所变动,包括对几个项目的合并、省略等,但总体上一份完整的报告对上述项目内容都会有所表述。现将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的一般格式内容做简要介绍。
1.题目
题目是报告的灵魂,要求一目了然。题目大小与报告内容要相符,它能体现报告的形式,如“×××周报”、“×××专题报告”等,一般20字左右,不设副标题。
2.摘要或概述
以200~400字左右简要概述整篇报告的关键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报告的全部内容。摘要应写明监测的疾病或事件,开展监测的原因,监测的方法内容和主要结果,体现的公共卫生意义等。
3.前言或背景
介绍所要报告疾病开展监测的重要性,提供相关疾病防控的背景资料,包括疾病的发病数或患病数、发病率或死亡率、爆发或流行可能性、疾病时空趋势、医疗负担、社会经济负担、政治影响、国际影响、现有预防控制措施评估、开展监测系统对控制疾病的价值等。
4.监测内容和方法
可以根据监测方案,综述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开展监测的方法,并说明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
5.主要统计指标
罗列报告中所使用的主要统计指标,说明分析的数据意义及来源。对不常用的指标给出明确定义。这部分有时候也可合并到监测内容中一起撰写。
6.监测结果
这是报告的重点,篇幅较大,需要提供监测的详细结果,包括总发病数和总发病率,如果疾病存在分类,则需提供各类的统计数据(包括病死率以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等详细信息)、监测收集的已知危险因素分布、任何异常的特点、潜在假象和偏倚等。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图、表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归类分析,显示疾病模式和预期流行发展情况等指标。
7.监测数据质量评价
深入讨论监测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数据上报的及时性,最好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反映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8.监测结论
根据监测结果和监测数据质量,得出确凿的结论,包括病例发生现状,暴发或流行的可能性,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地区、年龄、性别和其他属性的分布特点。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
9.存在问题和建议
对监测过程及结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指出监测的局限性,给出相应完善监测的建议,还应就监测结果给出进一步防控的建议。
10.落款
表明书写报告的责任部门或单位,要用全称。
11.附录
包括详细的监测方法、参考文献、表和图等。
(三) 写作案例
以《2010年春节前后重点传染病流行形势分析与防控建议》这份报告为例,介绍报告撰写过程中各部分的要求。
报告题目:2010年春节前后重点传染病流行形势分析与防控建议
报告总背景:冬春季节是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春节后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也逐渐进入流行阶段。另外,春节前后家庭聚会、走亲串友,人员流动频繁,食源性疾病、意外伤害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严峻。
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春节前后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我中心结合国内外及我省近年相关疫情和事件的发生情况、往年春节前后传染病疫情和事件的发生特点、对社会和重点人群的影响程度等,组织相关专家对春节前后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关的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建议。
病种一: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
1.背景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由墨西哥、美国迅速蔓延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导致了上万病例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于6月11日将全球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提升至六级,宣布了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开始。我国虽然疫情流行较晚,但进入秋冬季以来,疫情发展迅速,发病水平较高,全国2009年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超过12万,重症病例超过5000多例,死亡病例达600多例。我省是甲型H1N1流感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之一,我省2009年共报告12 51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绝大部分是在秋冬流行高峰期发生,占全年的97.4%,其中重症和死亡病例分别达664例和32例。我省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自2009年9月初开始上升,国庆长假之后发病呈快速增长趋势,11月中旬达到高峰,其中11月22日至28日第47周的报告发病率高达3.38/10万。之后这一高峰逐渐下降,至2010年第2周的发病率仅为0.43/10万。发病主要在城市尤其是学校及部分集体单位,发病率以年龄在7~20岁之间的学生最高。学校是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易发的重点场所,2009年全省共报告甲型H1N1暴发疫情60起,其中有52起发生在学校。
全省16家哨点医院流感监测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自8月底开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占比例迅速升高,至9月底已经取代季节性流感病毒成为流感优势毒株,12月开始其所占比例开始逐渐下降。目前与疫情下降相对应,甲型H1N1流感占流感阳性标本的比例为41%,较高峰期有明显下降,乙型流感疫情也有所下降,但其在流感阳性标本中所占的比例则以较快的速度上升。
2.趋势预测
目前虽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且甲型H1N1流感在季节性流感阳性标本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仍然活跃,仍为我省春节前后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将进一步扩大,并向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扩散;重症病例将继续有所增加,死亡病例也仍有可能发生。季节性流感和流感样病例仍将延续前期的流行态势,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季节性流感在局部地区还可能引起暴发。主要依据为:
(1) 春节长假期间人口流动与人际交往频繁,可加快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2) 历史上我省和其他长江以南部分省份的流感流行大多有冬、春两个季节峰,且人群中既往血清基线调查结果表明,人群中对甲型H1N1流感保护性抗体的水平很低,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普遍易感。
(3) 目前,全省已经完成了对医疗机构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中心一线工作人员、公安干警、公共事业服务人员以及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并正在学校教师、学生中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截至1月20日,全省共接种2 727 827人,接种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5.33%,因此,我省的人群免疫水平还相对较低,大部分人群尚缺乏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免疫力。
(4) 我国内地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与疫苗株甲型/加利福尼亚/7/2009和我国早期分离株A/Sichuan/SWL1/2009具有高度同源性,病毒基因的毒力位点、细胞受体结合位点以及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如奥斯他韦)耐药性位点均未发生变异,病毒抗原性亦未发生明显变异。今年病毒发生较大变异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接种疫苗仍会有效。
3.防控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应对的指导,加强流感重症病例和危重病例的发现和救治,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降低病死率;加强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监测和调查,及时获得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识别指征、诊治经验等信息,指导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临床管理。做好病人居家休息治疗和隔离的咨询服务。促进和完善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和分发。
(2) 继续做好学校暴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加强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的学生和员工的管理,及时居家休息治疗。寄宿制学校和大学应做好患病学生的自觉报告和隔离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托幼机构、残障人员福利机构和监狱等特殊集体单位暴发预防的指导,这些特殊集体单位人员多属高危群体,一旦发生暴发,易出现重症和死亡,必须予以关注。
(3) 加强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要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疫苗接种指导意见合理安排接种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优先接种人群。同时,强化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及时做好信息发布,特别是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信息发布工作,对一些传言或不实报道及时进行澄清,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保证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加强病原学监测,密切关注病毒基因特性、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化情况,做好病毒变异的预警。
(5)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做好疫情和防控信息的大众传播,组织人员及时研究梳理不同阶段的核心信息、沟通策略和口径,提高媒体沟通技巧,改进沟通效果。
(6) 适时评估疫情形势和应对措施,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流感防控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带来的影响。
病种二……
病种三……
……
病种八……

×××××××××××(单位全称)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