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部分

第一篇 生理部分

第一章 脾的概念

第一节 脾胃的关系和区别

《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又云:“谷气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篇》);“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据此,中医对脾胃在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而且经常是相提并论的。后世医家却认为脾是助胃化谷的,如杨玄操曰:“脾,裨也……裨助胃气,主化水谷”(王九思等辑《难经集注》)。李东垣则根据经旨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并在《脾胃论》中指出:“后天之本在脾”,以“诸脏府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吴崑《医方考》)。所谓“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张景岳《景岳全书》)。同时,“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素问·太阴阳明论》),“胃者脾之府”(《难经·三十五难》)。可见古人言胃,而脾的生理功能也概括在其中,因而历代医家把脾胃视同消化的重要脏器。
诚然,脾胃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方面虽有广泛的联系,但二者之间又各有不同的特性,以脾胃在五行属土,土有阴阳之别。如李东垣曰:“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胃论》);万密斋云:“阴土坤也,万物之所归也;阳土艮也,万物之所以成始成终也……阳土备化,阴土司成,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养生四要》)。同时“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张景岳《景岳全书》引王纶),而喻嘉言认为这种生化作用,是因“脾之体阴而用阳,胃之体阳而用阴,两者和同,则不刚不柔”(《医门法律》)。 [1]更由于脾属阴脏,而胃属阳腑,脾喜刚燥,胃喜柔(湿)润,而“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阴阳和平,燥湿相得”(黄坤载《伤寒悬解》),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脏居中,运行其气于上下,故叶氏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同上)。这就更加明确了脾胃有阴阳、气血、动静、运纳、刚柔、燥湿、升降以及互为体用等一系列的不同性能,而这些不同的性能,表现在机体上是彼此制约,相辅相成,从而保持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故沈金鳌强调“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妇科玉尺》);又云:“脾内而胃外,以脏腑言之也;脾阴而胃阳,以表里言之也;脾主运,胃主化,以气化言之也”(《沈氏尊生书》),从而指出脾胃功能的同中之异,可谓要言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