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国足对麦恪的定位

国足现在的阵型。

沿用了里皮离职前的433。

这种阵容呢,属于进攻型阵容。

但是如果前锋无力的话,噪点就多了。

光打雷不下雨,甚至九十分钟不射。

那后卫线压力就大了。

按照国足的后卫实力,若是遇到强一点的对手,根本顶不住。

平菲律宾,输叙利亚,都有这个问题。

友谊赛对格罗巴斯帕奇,433阵容的弱势就暴露无遗。

当然,并不是说433不好。

只是按国足的球员水平,踢这阵容,悬。

打打马尔代夫关岛还凑合,能增加点净胜球。

打稍微强一点的,比如越南,估计都是输多赢少。

国足的三个前锋,如果中锋不够强,或者得不到炮火的支援,哑火的可能性很高。

埃里克森实力不错,但身高不够,制空权较弱。

吴磊速度还可以,但比较独,不喜欢给中锋喂球。

费尔南多和埃里克森配合还行,但不知为何,中场更喜欢给吴磊传球。

高拉特和李克来了之后才好一点。

也许是吴磊的跑位还是比较出色的吧。

因此没办法,埃里克森有时候更像一名中场队员。

他经常需要拉回来拿球和防守。

他年纪也不小了,跑啊跑啊体力就是个问题。

佩雷一直想换阵容,但接手时间不长。

也不大好动,或者没有更好的打法。

材料就这样了,你想弄出花来?

很难的。

现在麦恪来了,佩雷又动了心思。

改打442?

麦恪原来的位置是中后卫,把他往前移会不会更有效果?

比如他顶在高准异和布朗宁的前面,拉在高拉特或者埃里克森的后面。

这小子可防守,也可进攻。

貌似体力还不错,速度更是快到没人性。

如果进攻的时候,麦恪能上去,就形成了强力高中锋的打法。

吴磊只要多传球,加上麦恪的制空能力。

也许有得看。

这种打法估计要牺牲费尔南多。

两名前锋是吴磊和埃里克森。

费尔南多作为替补,一来可以防止正印受伤可以替换,二来加大竞争,谁状态好谁上。

想到就做,反正还有时间尝试。

没有变化的一潭死水,才会没希望。

上午国足进行了分组对抗。

刚开始,麦恪被分在替补阵容,还是他熟悉的中后卫位置。

主力那边的中前场很快就感觉到了不同。

以往打替补都是很轻松的,这一次只是换了个麦恪。

就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非常明显。

特别是三名前锋。

吴磊素来战无不利的速度吃灰了,根本趟不过麦恪。

埃里克森在中路更惨。

本身就抗不过麦恪,高球基本摸不到,能传到他脚下的地面球也不多。

每每有传到位的,也被麦恪破坏或者抢走。

偶尔来一两个二过一或者三角传递,在其他防守队员的干扰下,麦恪瞬间就回防到位。

费尔南多也一样。

所以主力这边打得很憋屈,进攻效率不高。

加上替补队员都很拼,不拼不行啊,谁都不愿意打替补。

特别是郑志,老队长球技还在呢。

在他的调度下,替补的中场打得很稳。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在替补的中后场来回强夺球权。

射门次数并不多。

还有一次麦恪疯狂上去助攻,郑志给了他一个落点很好的传球。

高准异和布朗宁两个人都顶不住。

被麦恪高高跃起一个头球破门。

若不是跟着不久,主力那边由埃里克森一脚冷射扳回一球,说不定主力还会继续落后。

半场休息之后。

主力那边费尔南多下,麦恪替换他。

阵容变成了442,四名中场队员是蒿俊敏、高拉特、麦恪和李克。

前锋是吴磊和埃里克森。

后卫线不变。

中场休息的时候,佩雷已经讲解了阵容和打法。

主力那本心神领会。

替补队少了后卫麦恪,吴磊和埃里克森如同出了牢笼的老虎。

非常活跃,感觉很好。

主力队基本一直围着替补队猛攻。

替补队门前风声鹤唳。

某个时候。

吴磊下底,然后传中。

因为他看到麦恪上来了,很反常的不自己继续闷头带球。

也许是“强者“对“强者“的信任?

反正这家伙不太愿意给埃里克森传球。

落点还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好。

但麦恪调整了几步,瞬间甩开拉扯着他的老队长郑志,迎球一个甩头。

球进了。

门将做出了扑救,可惜球速太快,救不了。

看到这个头球,替补方的后卫都摇摇头。

表示很无奈。

郑志这个著名的“恶人“,都拉不动他,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麦恪进球之后,冲着吴磊就跑了过去。

一副要跳到他背后的模样。

吓得吴磊赶紧趴在草地上。

尼玛,你那么大块头,跳上来我那小身板可受不了。

郑志黯然的看着麦恪庆祝,双手叉腰,吐了口唾沫,郁闷。

还是年纪大了点啊,若是换了年轻那时候,说不定还有机会。

现在对上强壮如牛的麦恪,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耶!

看到麦恪进球,佩雷欢呼了一声,然后和李贴击掌。

他很激动,这就是他想要的打法。

多了一个能防守,能进攻,能上能下的强力球员,他想要的442就完美了。

全能的“自由人“!

不但能在防守时,很好的配合后卫线扫雷;

还能在断球之后,拜托对方的反抢,然后快速出球,将弹药输送给前场,成为进攻的发起点。

自由人这个位置。

贝肯鲍尔是祖师爷。

弗朗茨-贝肯鲍尔在职业生涯初期踢的并不是自由人,而是出道于边锋,之后踢过中场和中后卫。

在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和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中,贝肯鲍尔被当时的西德队主帅赫尔穆特-绍恩安排在了中场的位置上。

在这段时期,贝肯鲍尔曾攻破过“门神“列夫-雅辛的大门,也防死过英格兰队核心博比-查尔顿,显示出了在攻防两端全面的能力。

1972年欧洲杯,因为此前在德国国家队踢清道夫的威利-舒尔茨受伤,威利-舒尔茨踢的清道夫仍是以防守为主。

贝肯鲍尔移动到了该位置上,由于全面的能力,贝肯鲍尔在攻防两端成为了一个在前场猛攻的后卫,后场防守的前锋,同时成为了球队攻防的重要枢纽。

最终率领球队打出了一届精彩绝伦的比赛并最终捧杯。

1974年世界杯,也正是凭借贝肯鲍尔在自由人位置上的出色发挥,西德队在决赛中击败拥有约翰-克鲁伊夫的荷兰队加冕世界杯冠军。

二十世纪中叶,国际足坛陆续涌现了许多出色的自由人,或是已经具备“现代中卫“雏形的攻击型后卫。

如英格兰人博比-穆尔、意大利人盖塔诺-西雷阿、弗朗哥-巴雷西、荷兰人路德-克洛尔、罗纳德-科曼、德国人洛塔尔-马特乌斯,以及被认为是最后一位自由人的马蒂亚斯·萨默尔。

完全形态的自由人是全场的指挥家,集出众的大局观、意识、脚法、领袖能力等于一身,真正掌握着球队攻防两端的方向和节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意大利将链式防守与清道夫推向巅峰。

受到荷兰人全攻全守打法的启示、萨基创造出区域战术理念。

九十年代,萨基和荷兰三剑客一起开辟了一个属于AC米兰的时代,自由人这个位置也随之渐渐消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几个规则的变更加速了自由人的消亡,即1990年世界杯将越位规则修改为平行不算越位,以及1992年禁止门将手接脚踢回传球。

这样的变动使自由人不但没有必要,更成为防线上的累赘。

后卫位置过于靠后使得对方容易从两边找到空挡,现代球员的速度和爆发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旦两边被穿透,拖后中卫显然无法兼顾对方的持球球员与包抄球员。

而区域概念普及后,球员的区域专项素质更加重要。

全能型人才产量本就小,现代足球的比赛节奏也越来越快,要求一个球员在如此快节奏的比赛中全场飞奔简直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佩雷有了麦恪这个怪物。

他并不是让麦恪重返老概念的自由人,而是变种的“自由人“。

根据这场对抗赛来看,麦恪体力很强,他可以在现代足球的快速节奏下存活到最后。

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完爆其他球员,全程飞奔不再是梦想。

而且他真的能防,也真的能攻,也能给队员做球。

当然,现在的麦恪也许比当年的贝肯鲍尔差一些,但他才十七岁啊。

再说了。

亚洲的球队远远没有欧美强,他佩雷的任务是横扫亚洲,进世界杯就够了。

没有人要求他小组赛出线,或者夺冠那种虚无缥缈的目标。

“新自由人!“

这是葡萄牙人对麦恪在国足的定位——完全自由的球员。

就是你想干嘛都行,别射自家球门就好。

他认为麦恪会胜任这个位置和这个位置的要求。

不要求所有的进攻和防守都由他负责发起,只要能助攻能扫雷就行。

他在格罗巴斯帕奇,前面可是清道夫的猛人马特乌斯。

马特乌斯是谁,他可是贝肯鲍尔的“衣钵传人“。

一脉相承的自由人。

也许麦恪会学到不少东西吧。

佩雷是这么想的。

“李,麦恪的这个位置,新自由人,你认为如何?“

李贴表示赞同。

最后的比分是,4:0。

主力队大胜。

麦恪后来还接到蒿俊敏的角球,梅开二度。

另外两个球都是麦恪快速插上,接到蒿俊敏的过顶传球之后。

迅速摆脱对方防守队员,然后助攻中路。

由吴磊和埃里克森分别完成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