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疱性口炎

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动物病毒性传染病,可感染马、牛、猪、鹿等多种动物,其中马的易感性最强。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特征为短期发热,口腔黏膜、乳头上皮、趾间及蹄冠部出现水疱和溃疡。该病也可感染人。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等极为相似。

【病原】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囊膜,囊膜上密布纤突。水疱性口炎病毒有两个血清型:新泽西株和印第安纳株。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58℃经30分钟,可见光、紫外线和脂溶剂(乙醚、氯仿)都能使其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氢氧化钠或1%甲醛能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在土壤中于4~6℃存活数天。0.05%结晶紫可使其失去感染性。不耐酸性溶液。

【流行病学】水疱性口炎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和昆虫,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及患病的野生动物。本病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水疱性口炎属于虫媒病,昆虫和节肢动物均可作为媒介通过叮咬进行传播,可能是牛感染水疱性口炎的主要原因,该传播方式不仅持久而且传播范围非常广;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水疱性口炎,但此感染方式通常不引起典型的损伤症状;可通过奶牛场挤奶器等器具传播病毒,集约化养殖的其他畜群也同样可通过此方式传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水疱性口炎,牛可以自然感染。本病主要发生在夏季,于初夏开始出现,到夏季中后期开始逐步增多,到秋末时基本趋于平息,第一次霜冻前后才消失。这与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关系。

【临床症状】病牛在感染2天左右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口腔黏膜及鼻镜干燥(图2-12),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疱,而后彼此融合成蚕豆大的大水疱,内含透明黄色液体。经1~2天后,水疱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齐的鲜红色烂斑。同时大量流涎,呈丝缕状挂满嘴边,病牛采食困难。有的在蹄部和乳房皮肤上也发生水疱。病程1~2周,本病恢复迅速,即使严重病例也常可在几天内恢复进食和走路。

图2-12 水疱性口炎病牛口腔卡他性炎症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上皮组织,内脏无特征性的宏观病变。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及典型水疱病变、流涎等特征性症状,一般可作出怀疑诊断。由于水疱性口炎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疱疹在临床症状上非常相似,无法根据临床症状区分。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甄别。

(2)实验室诊断 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免疫学诊断和病毒核酸的检测与分析。分离病毒最好采用咽拭子、水疱液或破溃水疱的上皮组织,可接种于培养细胞或实验动物,水疱性口炎病毒很容易在培养细胞或实验动物体内培养。鉴别诊断如下。

① 动物接种实验。将病料通过马、牛和猪舌皮内接种,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以使马、牛和猪都发病;口蹄疫病毒只使牛和猪发生感染;水疱疹病毒和猪水疱病病毒则只使猪发病。

② 细胞培养实验。样品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幼仓鼠肾细胞 (BHK-21) 和猪肾细胞 (IB-RS-2)。水疱性口炎病毒能在三种细胞培养中都产生病变;口蹄疫病毒能在BHK-21和IB-RS-2中产生病变;猪水疱病病毒只能在IB-RS-2中产生病变。此外,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是检测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的常用方法。还可以利用各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病毒核酸指纹图谱来检测。

【防控】一旦发现疑似水疱性口炎的病例,必须马上对病畜进行隔离。尽快与口蹄疫、猪水疱病和水疱疹进行实验室鉴别诊断,并马上向上级防疫部门汇报。对于水疱性口炎疫区,为了防止其蔓延,必须建立隔离区和封锁带,限制病畜移动。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大部分消毒剂按生产厂家所推荐的最高浓度使用时,对病毒都是有效的。直到所有的病畜痊愈后1个月,才可以解除隔离。水疱性口炎是一种虫媒病,要消灭蚊虫等吸血昆虫;还需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牛舍、用具等,增强机体抵抗力。本病损伤轻,多取良性经过,如注意护理,可自行康复。病畜的治疗主要以减轻继发病变为主。

(1)西兽药治疗 口腔黏膜的烂斑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

(2)中兽药治疗 黄连88克,甘草44克,加水1500毫升,煎汤,待温加入明矾8.8克,每天清洗口腔4次,清洗后再涂抹青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