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类症鉴别诊断及防治
- 赵朴 王成龙 刘川川主编
- 1545字
- 2020-08-28 10:15:38
十、鸭减蛋综合征
鸭减蛋综合征病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某些腺病毒及其他一些病原因素和营养缺乏因素(如蛋氨酸、精氨酸、维生素E、维生素A缺乏等)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以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低致死率的传染病。
【病原】病原为禽腺病毒,属腺病毒科禽类腺病毒属。该病毒能凝集禽的红细胞,且可被特异性血清中和。其结构为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其粒子大小为76~80纳米,病毒颗粒呈正二十面体。EDS-76病毒有抗醚类的能力,在50℃条件下,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不同范围的pH值性质稳定,即抗pH值范围较广,如在pH为3~10的环境中能存活。加热到56℃可存活3小时,60℃加热30分钟丧失致病力,70℃加热20分钟则完全灭活。在室温条件下至少存活6个月以上,0.3%甲醛24小时、0.1%甲醛48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流行病学】该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生水禽。各品种的产蛋鸭均可发病,本病的发病日龄常集中在产蛋高峰期,病鸭的蛋品质和产蛋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病程长,常延续1个月以上,病鸭很难恢复原有的产蛋水平。常见的传播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种蛋,以垂直的方式传播;二是鸭与鸭之间的水平传播;三是野生水禽通过粪便污染饮水而将病毒传播给鸭群。
【临床症状】本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较为缓和。发病鸭群外观正常,饮水和采食无明显变化。本病几乎没有死亡。该病的特征性症状是在产蛋高峰时突然发病,产蛋量急剧下降,由原先的90%下降到30%以下。患病期间除表现产蛋下降外,还出现大量的薄壳蛋及变形蛋或软壳蛋。产蛋恢复很慢,持续1个月以上才能缓慢恢复,但不能达到原有的水平。
【病理变化】个别病例见卵黄性腹膜炎,其余无明显可见的变化。后期剖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卵巢萎缩、变小,子宫和输卵管黏膜出血和卡他性炎症,输卵管黏膜肥大增厚;腔内见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还有的输卵管萎缩、腺体水肿,染色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病变细胞可见核内包涵体。
【实验室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血凝抑制试验等。
【鉴别诊断】引起产蛋鸭产蛋下降的还有禽流感和鸭瘟等,但减蛋综合征表现缓和的临床症状及几乎没有死亡的特点很容易与禽流感和鸭瘟相区别。
【防制】
1.预防措施
(1)免疫接种 用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15~20日龄首免,皮下注射0.5毫升/只,产蛋前1个月再肌注1~1.5毫升/只,以后每年春末、冬初(或中秋)各接种1次,1.0~1.5毫升/只。在此免疫接种过程中可以同时考虑配合免疫接种大肠杆菌灭活苗和鸭瘟疫苗,并做好常规的饲养管理与卫生消毒工作。
(2)加强管理 由于此病是垂直传播的,因此要严格注意从非疫区引种,杜绝EDS-76病毒的传入,以减少发病机会。坚决不能使用来自感染鸭群的种蛋;病毒能在粪便中存活,具有抵抗力,因此要有合理有效的卫生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外人及野鸟进入鸭舍,以防疾病传播;对肉用鸭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空鸭舍全面清洁及消毒后,空置一段时间方可进鸭。对种鸭采取鸭群净化措施,即将产蛋鸭所产蛋孵化成雏后,分成若干小组,隔开饲养,每隔6周测定一下抗体,一般测定10%~25%的鸭,淘汰阳性鸭,直到100%阴性小鸭继续养殖。
2.发病后的措施
(1)加强隔离和消毒 封闭鸭舍,避免闲杂人员进入。进入鸭舍的设备用具要消毒;鸭舍周围环境消毒,可采用2%火碱、3%次氯酸钠、1%农福、复合酚消毒剂等喷洒;鸭舍内带鸭消毒用过氧乙酸、复合酚消毒剂、氯制剂等效果良好。
(2)疫苗紧急接种 刚发生该病的鸭群,立即用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
(3)药物治疗
处方:
复方金刚乙胺添加于饮水中,50克/250千克,连用3~5天。复方阿莫西林粉添加于饮水中,50克/250千克,连用3~5天。在饲料中添加增蛋宝或多蛋多,适当添加多维素,促进产蛋恢复。
注意:其他防制方案可参考鸭流感、鸭瘟、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