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领导致辞

展望未来,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上海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为目标,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卓越吸引力、创新活力、智慧魅力的生态化工新城,成为展示“上海制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名片,成为我国化工产业基地发展的标杆典范。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马静

导语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开发度最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开发区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20强”之首。同时,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发展化工先进制造业带动了50余家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涵盖化工研发、总部、工程咨询等领域,为上海市“四个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回顾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的历程:“九五”期间,园区打响“中华牌、国际牌”,成功引入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化工企业落户园区;“十五”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五个一体化”理念,领先形成了“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独特优势;“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一;“十二五”期间,率先开展责任关怀工作,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发展,营造了和谐共赢的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的战略定位,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为目标,按照“最安全、最环保、最绿色、最智能、最高效、最和谐”的发展要求,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努力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一、基本概况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上海化工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南端,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横跨金山区和奉贤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管理面积36.1平方公里。上海化工区是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主的专业开发区,经过22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以乙烯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集聚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主导产业能级高端、安全环保管理严格、循环经济水平领先的化工园区,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被评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20强”榜单。

1996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在漕泾地区设立上海化学工业区;1999年1月,上海化工区被列为市级工业区;2001年1月,化工区举行开工仪式,全面启动开发建设;2009年9月,化工区金山分区、奉贤分区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园区管理面积扩大为36.1平方公里;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化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2014年6月,上海化工区被国务院规划列为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2017年,上海化工区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度、高质量增长,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首次双破千亿元,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70.71亿元,销售收入1319.79亿元。全区(包括金山、奉贤分区)引进项目投资6.6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8亿元;区内企业实现利润260.85亿元,上缴税金125.54亿元;万元产值能耗0.791吨标煤。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化工区累计批准项目总投资269.92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0.32亿元。

图1 上海化工区装置

二、发展规划

1.园区规划制定情况

2000年12月,《上海化学工业区综合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成为上海化工区开发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指导性作用,要求在总体上坚持统一规划、利益共享、相互配合、节约土地、滚动开发的原则,体现工业区的整体性、功能性和先进性。

2002年2月,《上海化学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家计委批复同意,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原则、发展目标、规划区域、建设步骤、发展重点、建设模式等事项,正式将上海化工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2008年3月,《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版)》完成定稿,进一步细化确定了区内各地块的产业布局和产品方案。

2017年,《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规划研究(2017年版)》完成定稿,明确了园区产业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项目板块和关注方向,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项目引进的指导性文件。

2.发展理念

上海化工区在规划建设初期,学习借鉴世界级石化基地发展经验,开创性地提出和实践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安全环保和管理服务的整合,领先形成了“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独特优势。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被国家工信部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采纳,写入了2004年发布的《关于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化工园区开发建设的示范。

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项目一体化 由石脑油、乙烯等上游产品与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区内企业以上、中、下游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

(2)公用辅助一体化 通过引入世界知名的专业公用配套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集中建设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公用工程,使园区形成安全可靠的统一配套优势,降低主体化工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3)物流传输一体化 通过构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管廊等功能互补的立体输送体系,建立起便捷、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使企业与企业实现短距离的物料传递,降低运输成本、物料耗损和安全隐患。

(4)安全环保一体化 通过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及清洁设施,对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最大幅度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通过建立安全、环境与健康综合管理体系(简称为HSE体系),设立集公安、消防、环境保护、化学救援、防灾减灾、市政抢险等职能为一体的应急响应中心,为园区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实现安全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5)管理服务一体化 为区内企业提供政府“一门式”办公和后勤“一条龙”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属性、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区内都能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使其集中精力进行核心生产活动,实现整个园区的高效运作。

3.园区定位

根据2002年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上海化工区的开发建设应按照“外向型、高起点”和“持续、快速、安全、健康”发展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方针,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选择市场适销对路产品,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为基础,整体和谐、功能完备的石油化工及其深加工基地,最终成为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规模亚洲最大、管理模式世界一流,生产、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的绿色化工区,成为上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根据《上海化学工业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园区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推进化工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升级,聚焦提质增效,完善安全环保,培育创新功能,深化融合发展。按照“最安全、最环保、最绿色、最智能、最高效、最和谐”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安全环保一流、绿色、智能、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基地,继续保持在全国化工园区的领先地位,成为环境友好的排头兵,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到2025年,以国际一流标准,全球领先追求,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根据《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规划研究(2017年版)》,园区将依托化工产业基础,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条主线,两大集群,多板块融合”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园区产业升级,成为效益显著、集群发展、高端特色、开放先进的国内顶级、世界领先的创新型智慧化工园区,引领上海化学工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其中,“一条主线”即炼化一体化创新发展主线;“两大集群”即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两大集群;“多板块融合”涉及炼油及高端烯烃下游、高性能树脂、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等14个产业板块。

三、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具有石化行业特色的大型工业基地,上海化工区始终以推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资源、能源、环保和管理等问题,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2003年3月,上海化工区被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列为试点生态工业园区;2004年4月,被上海市列为首批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区之一;2005年10月,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荣获国家发改委表彰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验收。

上海化工区通过构建“三圈”循环经济体系,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园区产业链条完整,区内产品产业关联度达到80%;物料上中下游平衡,化工品物料产量约80%在区内消化;园区废料经过焚烧转为能量,实现回收利用。

1.严格项目审批引进,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循环圈

上海化工区从严把项目审批审查关,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推进资源的减量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其中,赛科公司乙烯装置从90万吨扩建到120万吨,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装置设备,能耗水平在全球100多套乙烯装置中名列前茅;科思创(原拜耳)一体化基地在异氰酸酯生产装置上,采用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节能设施,比标准生产工厂节省近100兆瓦的能耗,大约是一万户家庭的日常供电需求。

2.集约利用园区资源,构建化工区内部循环圈

通过企业之间物质流通、能量利用的有机联系,以及公用工程的集中建设供应,使园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比如,赛科公司乙烯装置副产的氢氰酸,由相邻的璐彩特公司作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产品,并回收废浓硫酸,返回到丙烯腈装置循环利用,实现化工物料的最大化利用。又如,上海化工区引进了上海集惠环保科技发展公司,推进废物环保资源化回收和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处置利用废包装桶45万个、重金属污泥1万吨、废酸及废碱5000吨、废乳化液2万吨、废矿物油6000吨,成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3.注重协调和谐发展,营造园区与生态环境循环圈

上海化工区始终将化工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环保投入,2016年投入环保资金达到14.56亿元,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包括区域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测、企业委托监测、应急专项监测和各类在线监测。另外,园区在边界沪杭公路南侧建设了生态防护林,总长度7公里,平均宽度250米,并在这两年实施有关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隔离和减轻空气污染的效果。

此外,上海化工区还以生态湿地水循环项目为抓手,采用原有的天然河道、规划绿化带和高压走廊,建立起“水厂-企业-污水处理厂-湿地处理系统-区内河道系统-水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经过污水厂处理达标的部分废水,排入该系统后,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净化,可回用作为景观用水和绿化喷灌用水,以此减少废水排放,节约利用水资源。

四、产业基础

1.原料来源

石脑油等大宗外购原料通过液体码头、公路槽车、专用管道等方式运输进区,区内企业之间通过管道输送上下游物料。

2.产业链构成

园区主导产业上游产品为乙烯、丙烯、芳烃、丁二烯、氢气、烧碱等基础原料;中游产品为异氰酸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丁苯橡胶等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材料;下游产品为汽车漆、染料、颜料、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乳状液聚合物、农药、高纯溶剂等精细化学品。

目前已形成的成熟产品链包括: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异氰酸酯产品链、聚碳酸酯产品链、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丁苯橡胶(SBR)/合成橡胶产品链、氯乙烯/聚氯乙烯产品链。

3.主要企业及产品

(1)中石化乙烯项目 119万吨/年乙烯、58万吨/年芳烃抽提、19.5万吨/年丁二烯抽提、65万吨/年苯乙烯、52万吨/年丙烯腈。

(2)巴斯夫一体化项目 16万吨/年四氢呋喃、12万吨/年聚四氢呋喃、10万吨/年尼龙-6、7.5万吨/年涂料树脂。

(3)上海华谊集团基地 72万吨/年烧碱、72万吨/年二氯乙烷(EDC)、4万吨/年聚偏氯乙烯(CPVC)项目、32万吨/年丙烯酸及酯项目。

(4)上海联合异氰酸酯项目 59万吨/年粗MDI装置、32万吨/年TDI装置。

(5)科思创一体化基地 60万吨/年聚碳酸酯、50万吨/年MDI、31万吨/年TDI、10万吨/年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

(6)赢创多用户基地 9000吨/年聚酯、8500吨/年色浆、6500吨/年聚酰胺、11万吨/年MMA及下游产品、3万吨/年异佛尔酮、2万吨/年异佛尔酮胺。

(7)中石化高桥分公司上海化工区基地 20万吨/年苯酚丙酮、20万吨/年ABS、10万吨/年丁苯橡胶。

(8)中石化、三井合资项目 7.5万吨/年三元乙丙橡胶(EPT)、40万吨/年苯酚丙酮。

(9)三菱瓦斯化学项目 8万吨/年聚碳酸酯。

(10)英威达项目 20万吨/年己二胺、15万吨/年尼龙-66聚合物。

(11)西萨化工项目 40万吨/年苯酚丙酮。

(12)汉高龙项目 44万吨/年胶黏剂和金属表面处理剂。

图2 上海化工区主要企业及主要产品

五、投资环境

1.区位交通

园区位于上海南端的杭州湾北岸,距离上海市中心、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均为50公里,沪金高速公路直达;园区距上海城市列车22号线金山站、地铁5号线奉贤南桥新城站(在建)地铁均约15公里,距规划地铁5号线海湾站约5公里;园区南侧有沪杭公路通过。

2.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

上海化工区一期围垦工程于1996年9月开工,1998年4月竣工;二期围垦工程于2003年7月开工,2005年1月竣工。两期工程筑堤总长14公里,合计围海造地13余平方公里,与沪杭公路以南金山、奉贤历年所修海塘,共同构成29.4平方公里的工业地块。目前,区内已建成网格状道路体系和环状河道体系,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上海化工区遵循“公用辅助一体化理念”,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各项公用工程,各类配套服务设施齐全、运行稳定、供给可靠。

(1)水、电、热、气的一体化供给系统 主要包括:工业供水(30万吨/日),生活供水(7000吨/日),蒸汽供应(900吨/小时),工业气体(氢气为12.74万立方米/小时、一氧化碳为3.79万立方米/小时、氧气为4.34万立方米/小时、氮气为5万立方米/小时)。

(2)一体化的物流运输体系 主要包括:化工液体码头(50000吨级泊位、20000~30000吨级泊位、7500吨级泊位、3000~5000吨级泊位),大件码头(1000吨级),储罐区(76万立方米),公共管廊(约30公里),危险品仓库等。

(3)“三废”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技术领先 主要包括污水处理(4.4万吨/日)、废料处理(12万吨/年)、危废及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9万吨/年)。

表1 上海化工区公用配套情况

注:以上为已建成公用配套,可按需分期扩建。

3.管理服务体系

上海化工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政府化工区派驻机构,负责项目审批、园区管理及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为园区授权开发机构,主要承担前期开发、招商引资、配套服务、资产运作等职责,是区内专业的土地开发商和集成服务商。

园区内工商、税务、检验检疫、边防、银行、邮政、公安、消防、环保、医疗、防汛防台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门式”办公信息管理集成。目前,已设立“上海化工产业出口基地”,成为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首批19家重点企业优先享受鼓励政策;已创建首个“国家级进出口化学品示范区”,完善化学品网上交易平台配套检测服务功能;在金山分区筹建国家化学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促进杭州湾北岸化工品贸易便利化。

六、绿色发展

1.环境保护

上海化工区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订形成化工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约束性条件。2002年2月,《上海化工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批复;2008年8月,我国第一个跨地区、跨企业的区域环评——《上海市杭州湾沿岸化工石化集中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准;同年9月,《上海化工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也获得了国家环保部批准。在此基础上,上海化工区从严开展项目环境管理,严格做好项目环评工作,坚决否决能耗高、污染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化工项目。尤其是在《环评法》颁布后,所有区内建设项目均按照相关规定条件和程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自2015年起,上海化工区按照上海市《金山综合整治行动三年方案》要求,投入10多亿元,实施91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到2017年全面完成化工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近年来,积极推动园区企业严格按照《上海化学工业区企业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指导意见》要求,执行园区推荐标准;认真开展绿色园区创建研究和低碳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评价,编制完成了《上海化工区绿色园区创建方案》。

目前,园区已建立5座环境监测站和环境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对装置密封点泄漏进行监测,达到200万次/年。区内企业80%以上达到欧盟等先进地区及国家的环保标准,环境质量经监测总体符合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园区二氧化硫、PM10和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要求,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浓度为105.9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35.5微克/立方米;废水纳管率达到100%,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危废安全处置率(含综合利用)达到100%。

2.安全应急

针对危化品企业集中、重大安全风险集聚的特点,上海化工区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通过高起点规划、高门槛准入、高效率管控、高标准投入、高等级设防,先后建立了应急响应中心、医疗急救中心、公安分局、消防支队等工作队伍,对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形成了三级应急联动救援体系,强化本质安全与过程安全。

2017年,上海化工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部署落实园区安全应急领域近20项改革创新工作任务,编制完成了《上海化工区安全“十三五”规划》。园区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网格化监控试点工作,完成公共管廊视频监控可行性、光气氯气等重点企业探测器布点和报警值设限等专题调研;规范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使用和应急调配,制订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案》,实行园区应急救援物资第三方储备;推进危化品电子标签管理,完成了第一批15家试点企业的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应用系统建设。

3.责任关怀

上海化工区通过发挥产业优势,持续推动责任关怀工作,让周边地区分享园区发展成果,提升周边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推进园区新型工业化与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从2009年起,金山区和奉贤区分享化工区上缴的地方税收,累计超过80亿元。

上海化工区积极探索和实践帮扶工作创新模式,引入金山区漕泾镇和奉贤区柘林镇的村级集体企业入股公共管廊公司,每年获取稳定投资收益,2015~2017年已向两镇分红共计1813多万元。化工区联合区内相关企业,与周边的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合作,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并提供了近5000万元的化工教学装备和丰富的实习岗位,目前已有2000多名毕业生走上化工区的工作岗位。2016年底,化工区提前完成漕泾镇五年综合帮扶工作,累计提供帮扶资金2500万元。

自2009年起,园区企事业单位与漕泾镇、柘林镇开展“双结对、好邻居”活动,每年提供实物及资金超过200万元;自2014年起,化工区每年投入200万元,为漕泾镇、柘林镇近20000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自2016年起,园区定期组织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周边居民、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化工区和化工企业,营造“知化、亲化”的社会氛围。化工区企业协会成立后,着力推进责任关怀工作,设立了6个专项工作小组,交流分享专项工作经验,并不断加深与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扩大化工区责任关怀工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七、智慧园区建设

建设智慧园区是上海化工区在高起点上谋划未来的战略选择,以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企业发展为主线,突出信息技术在业务、政务和服务领域的应用。自2016年开始前期筹划,依托中科院、高研院等机构,调研编制形成了《化工区智慧园区建设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行动计划》以及相关实施意见,基本完成了智慧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并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根据规划,到2030年,上海化工区将建设成为深度感知、全面互联、智能高效、持续卓越的世界级智慧化工园区,重点打造“一基础、一中心、三重点、六应用”。一个基础是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园区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一个中心是构建园区大数据感知网络及决策中心;三个重点领域是智慧生产、智慧政务和智慧服务;六大应用体系是形成智慧安全应急、智慧绿色环保、智慧产业运营、智慧公用工程、智慧管理服务、智慧责任关怀等应用体系。

八、创新发展

上海化工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要求,牵头整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化工企业等产学研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国际科技人才、形成重点科技成果,将进一步聚焦化工科技研发的创新和成果转化。

上海化工区将牵头打造“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瞄准化工新材料的高端前沿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推动化工新材料创新要素集聚、资源配置优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着力增强面向化工新材料的融合创新能力、协同应用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辐射能力,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联动发展,建设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和创新策源地。

九、招商目标

下一阶段,上海化工区将继续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为发展重点,以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为支撑,在实施园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补链和强链的同时,逐步形成以炼化一体化创新发展为基础主线,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重点领域,有机化工新材料、无机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多产业板块相融合为发展特色的化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先进化工产业基地。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化学工业区目华路201号化工区大厦

邮编:201507

电话:021-67120000

传真:021-67122222

网址:www.sci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