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会计信息化基本认知

1.2.1 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1.会计电算化

我国最早将计算机用于会计工作的尝试是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试点开始的。1981年,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它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会计信息化

2000年,在深圳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的观点,之后逐渐形成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不仅包括与会计核算相关的信息化;同时,考虑到企业其他经营管理职能与会计职能可能存在交叉重叠,其他信息系统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重要数据来源的情况,也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化范围。这样定义,有利于企业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与其他领域信息化的密切关系,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适当地参与企业全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总的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在两个方向上发展的结果。一是在横向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为一体的开放性会计系统;二是在纵向上为了满足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需求,由会计核算信息化逐步拓展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支持信息化,进而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阶段,是会计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它要求人们站在整个企业的新视角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它体现了会计的全面创新、变革和发展。

3.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及传送,完成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辅助决策任务的信息系统。

1.2.2 会计信息化发展简史

任何一个国家,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都是随着经济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宏观经济组成单元的微观经济企业,其管理模式也必然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变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也就是说,特定时期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结构与功能必须适应特定时期的企业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业务流程,把企业管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企业管理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后又反过来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企业更高层次管理模式的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进步是既相互适应又相互推动的。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导息息相关。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与技术的变化过程,我们大体上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为这样4个阶段。

1.1979—1987年,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探索与会计核算软件定点开发阶段

在我国,计算机最早用于会计事务处理工作始于1979年。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该阶段微型机还没有面市,计算机是昂贵的,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有能力购置。市场上还没有商品化的会计软件。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框架性地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部分单位开始进行自主开发,首选突破口一般为易于解决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工资发放与管理业务。这一时期的开发工作非常艰难,应用单位不了解计算机技术,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业务需求,而专业技术人员不了解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只能依赖于个人的理解能力,因此开发是盲目的,周期长,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给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

会计人员不再把会计电算化看成是技术人员的工作,而是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1984年,财政部科研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并且着手培养会计电算化方向的专门人才。

2.1988—1995年,商品化会计软件面市

计算机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使国民对计算机应用有了一定认识。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部分参与开发的人员积累了一定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商品化、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情况,我国认识到依靠定点开发是不能解决中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必须走通用化的道路。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召开了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主题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化问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引领着一批年轻人先后成立了多家专门从事财务软件开发的专业公司。目前,国内知名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和服务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于1988年。1989年,财政部开始组织对会计软件进行评审。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提出了对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建立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管理部门的介入对会计软件开发向通用化、商品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9年,财政部评审通过了先锋 CP-800通用财会软件,这是我国首家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

这一期间开发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以计算机替代手工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记账、算账的工作量为主要目标,一般称为“核算型会计软件”。该软件用于财务部门,是一种部门级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替代了手工记账,实现了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软件模块构成主要包括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等,各模块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企业管理主要注重按计划进行生产组织,财务的职能主要是记账或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在这种体制下开发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发和应用必然只注重会计核算。

(2)核算型会计软件是在探索中开发与扩展功能的,软件开发一般从账务处理开始,然后逐步扩大系统的边界和范围,因而其缺乏总体设计环节。不断推出的外围专项业务处理系统与账务处理系统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结构关联性,众多模块不能构成一个系统整体。

(3)在会计人员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结合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总是强调对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模拟而不考虑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不精通会计业务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会计人员对业务的描述进行模拟,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机械地追求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手工凭证与印刷账簿的逼真性。

(4)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主要是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而在手工业务处理过程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相对独立,资金与实物管理相对分离。此外,在手工业务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信息重复记录已司空见惯,信息一致性需要人工进行不定期核对,账实不符时有发生。再加上这期间企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有限,因此使用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完成业务处理有其方便性。

在这期间推出的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是基于 DOS 操作系统、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base、FoxPro、Access等)开发的,以单机应用为主。

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从1995年开始,财政部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从而提高了广大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1996—2000年,会计软件由核算向管理转型

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开发人员在怎样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会计业务处理有机结合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越来越明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上有了很大提高,总体上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已由过去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即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以管理为核心的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由单纯地只对资金流进行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购、销、存业务一体化管理;由单一的财务部门级的应用系统,发展成为跨越多个部门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由单机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网络型会计信息系统;由孤立的几个财务模块,发展成为将账务、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各项功能高度集成的通用会计信息系统。

与以前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时期推出的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以下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1)会计软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从软件功能、系统结构、适用范围等方面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会计软件的功能体系开始向管理型发展,通用软件通过配置参数满足不同应用者的需求,此外,很多行业软件也日渐成熟。

(2)集成度更高。这一阶段的软件已不是独立的核算模块,而是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统一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采购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各项功能高度集成化的通用会计信息系统,有效地弥补了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下存在的“信息孤岛”缺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使用中,会计人员和各层管理者可以以不同的权限进入系统,获得所需信息并进行处理,这样就强化了审核和监督职能,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业务划分更加合理,业务处理模块更加完善。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往来管理功能一般是在账务处理模块中,它主要是进行往来业务核销和账龄分析。改善后的软件将往来分为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使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对短期流动资金进行管理。此外,材料管理还被分为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两个模块,更加明确了职权划分和责任划分,并将销售等企业管理信息融入系统;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增加了决策支持模块,初步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使用 Windows 环境下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如 C++、Visual Basic等,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而且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之上,它的友好界面使得软件更容易被操作使用。数据库则采用如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处理效率。另外,这个时期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采用了客户/服务器(C/S)网络体系结构,并逐步出现了三层C/S结构和B/S结构。

1996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议题为“完善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

1996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4.2000年至今,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系统高度融合

当会计信息系统从部门级升级为企业级之后,实际上已经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接轨。该阶段的主要事件包括:

(1)2000年,在深圳举行了“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在会上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变革。

(2)2004年,发布 GB/T 19581—2004《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要求,包括会计核算数据元素、数据接口输出文件的内容和格式的要求。

(3)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主要工作。

(4)2008年11月12日,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中国地区组织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迈出重要的一步。2010年5月,经XBRL国际组织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中的一员。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25500—2010《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随后,财政部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自2011年起,中石油等13家企业成为首批按照通用分类标准报送财务报告的企业。2011年12月,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5)2013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对会计软件和服务、企业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监督等不同主体做出了具体指导和规定。

1.2.3 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们仍然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来剖析会计信息化目前的态势。

1.技术架构

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不再成为任何应用系统的发展瓶颈,而网络体系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运行模式,同时网络结构和安全性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从技术实现上,基于局域网应用的C/S结构的应用系统仍然占据主流,从安全性考虑,可以设计为三层架构体系,即逻辑上分为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以利于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此外,基于互联网的B/S结构的应用系统在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这种集团业务需求上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优势。

2.应用软件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企业管理软件功能日益完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

(1)一体化。随着用户需求逐渐走向成熟,用户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不再是单点的、单一的产品,而是整合的、集成的、一体化的、平台化的产品组合形态。企业管理系统也因势而为,企业资源计划(ERP)已经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办公自动化(OA)、商业智能(BI)、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全面集成,在管理效益、市场效益、成本效益3个重点领域为企业切实带来管理效率提高、市场反应快速、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增强等多重商业价值。

(2)商业智能。商业智能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以及转化,使数据成为可用的信息,从而获得必要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更好地发挥 ERP 的效能和潜能;通过利用企业积累的数据增进对业务情况的了解,帮助企业在业务管理及发展上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然后采用明智的行动。

(3)移动商务。移动商务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商务活动主要是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实现随时随地沟通,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查询,创造更多的商务机会。

(4)云服务。新一代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部门级——职能应用”进入“企业级——平台集成”的阶段。企业要想进一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求,就需要更聪明、更好用、更绿色的 IT 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云计算恰好能够帮助企业做到这点。云计算模式给客户带来“多、快、好、省”的价值正日渐凸显:“多”,在云计算模式下,能提供大量传统模式提供不了的服务;“快”,能够随时随地提供信息与应用服务,企业客户可以实时获得经营管理的精准数据,进行实时商业分析;“好”,更好用、更易用;“省”,企业获得同样价值服务的IT投入和运营成本将大幅下降。

3.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方面,软件企业需要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销售、市场、实施顾问、维护工程师、培训师等各类人员;应用企业需要各模块操作人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人员等。计算机文化的迅速渗透、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为企业会计信息化事业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军,但客观地讲,高端人才如政府宏观管理人员、资深的企业顾问、成熟的系统分析师、设计师仍明显不足。

4.政策导向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导向都是直接相关的。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到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国家宏观管理机构可以说是发起者、推动者、支持者。从另一方面说,国家宏观管理以及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已远远滞后于实务的发展。

1.2.4 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以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高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以上目标,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涉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只有基础工作信息化,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全面信息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会计准则制度有效实施信息化,通过将相关会计准则制度与信息系统实现有机结合,自动生成财务报告,进一步贯彻执行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等相关资料更加真实、完整;三是内部控制流程信息化,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四是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标准化,各企事业单位在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并与全面信息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考虑 XBRL 分类标准等要求,以此为基础生成标准化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加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研发与完善,实现审计程序和方法等与信息系统的结合,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审计水平;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全面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执业能力。

3.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创新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对全社会会计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完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切实防范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四是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建立行业数据库,对注册会计师注册、人员转所、事务所审批、业务报备等实行网络化管理;五是推动会计监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水平。

4.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会计专业教育系统,实时反映和评价会计专业学历教育情况,掌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促进会计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建立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宣传会计研究最新动态,定期统计、推介和评估有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指导和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为会计改革与实践服务。

5.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一是完善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能力框架,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中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技能,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审计和有关监管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会计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会计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6.推进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这个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应当构建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相关信息为基础,便于投资者、社会公众、监管部门及中介机构等有关方面利用。该平台应当涵盖数据收集、传输、验证、存储、查询、分析等模块,具备会计等相关信息查询、分析、检查与评价等多种功能,为会计监管等有关方面预留接口,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安全也是在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1.2.5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结构及业务复杂程度如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都大致相同,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

1.制定总体规划

企业会计信息化总体规划是对企业会计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如何有效地、分步骤地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规划。它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开展具体工作的依据。

企业会计信息化总体规划应立足本单位实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应指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明确建设的规模和业务处理范围。按时间划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2)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步骤。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步骤是按照建设目标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任务分解,主要规定系统的建设分哪几步进行、每一步的阶段目标和任务、各阶段资源配置情况等。

(3)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不仅会改变会计工作的操作方式,还会引起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岗位设置,甚至单位整个管理模式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因此,企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专门的人员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设适应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及绩效考核标准等。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规划中应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以利于统一领导、专人负责,以及高效率地完成系统建设的任务。

(4)资金预算。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因此要对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耗费主要是用于购买商品化软件、系统硬件配置、软件实施与人员培训、咨询和后期的运行维护等方面。

难点

软件实施

企业管理软件的功能涉及营销、生产、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多个方面,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部署。在信息系统中,由于数出一源,因此需要定义各类业务的数据流程,以便多部门协同应用。大部分企业管理软件都是通用软件,适用于各行各业企业管理,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有各自的特性和个性化需求。如何将通用的管理软件与企业个性化管理需求相融合,为用户定制适合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正是软件实施所承载的工作内容,因此软件实施是一项高价值的专业服务。从软件营销完成到企业成功上线应用这段时间即为实施周期。受管理软件应用范围、企业业务复杂度、实施人员的经验及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实施周期短则3个月,长则一两年。

2.搭建管理平台

企业会计信息化需要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管理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网络设备;软件部分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应用软件选型是最核心的。

(1)主流软件认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会计信息化软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软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会计软件和定点开发会计软件;按软件来源可分为国内软件和国外软件;按软件网络技术架构可分为基于C/S(即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软件和基于B/S(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软件。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软件有 SAP、ORACLE、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神州数码等。不同软件公司规模不同、发展历史及背景不同,其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也必然存在差异。

① 用友网络(前身为用友软件)。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于2001年在A股上市,是亚太地区知名的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提供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其主流产品包括三大系列:面向企业集团应用的基于 B/S 架构的 NC、面向大中型成长企业的U8和面向中小型企业应用的T系列。T系列产品由用友集团成员企业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② 金蝶国际。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是亚太地区管理软件龙头企业,全球领先的中间件软件、在线管理及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商。金蝶目前有3种ERP产品,分别为面向中小型企业的 K/3和 KIS,以及面向中大型企业的 EAS,涵盖企业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商业智能等,并能实现企业间的商务协作和电子商务的应用集成。

③ SAP。SAP 是德国SAP 公司的产品,是一款企业管理软件的名称,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位的ERP软件。针对大中型企业,SAP提供完整的系列业务解决方案SAP ERP,能够快速响应行业需求,跟随用户需求的提高,使用附加业务功能,降低成本并推动变革。同时,SAP ERP 采用的SAP NetWeaver驱动,可以通过将SAP和非SAP解决方案无缝集成的方式保护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 IT 投资。针对中小型企业,SAP 提供了3款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应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需求,包括SAP Business One、SAP Business By Design和SAP Business All-in-One。

(2)软件选型原则。

① 软件的合法性与适用性。合法性是指软件的功能必须满足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明文要求。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的会计软件与服务一章提到了对会计软件的基本要求。适用性是指软件功能是否满足本单位业务处理的要求。明确企业业务处理要求并了解软件功能能否满足这些要求,是企业选择会计软件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② 软件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可扩展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考虑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引起的商业活动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出的要求,包括机构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同时,随着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方式的多样化,会产生许多新的市场机会,而企业抓住这些机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增强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这就要求软件系统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调整软件操作规程和适应新的业务处理流程的变化。同时,软件在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及进行二次开发方面的功能对于适应企业不断变化中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③ 选择稳定的开发商和服务商。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也是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有限或者根本没有稳定的开发队伍,则今后软件版本的升级和软件功能的改进都将存在问题,用户后续服务支持将无从保证。

此外,某一软件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服务水平高低及服务态度如何,也会影响到软件能否顺利投入使用,以及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好选用在企业所在城市或地区设立售后服务部门的软件开发商的产品,这是软件长期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3.组织系统实施

管理软件功能强大,模块齐全,几乎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的功能节点。系统参数多且设置灵活,业务流程控制复杂;系统内不仅要实现数据共享,还要对数据一致性与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整个系统内的数据关联关系复杂;对应用人员的素质和协作能力要求高;通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要与企业具体的管理需求相对接。因此,软件系统实施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

从企业购置软件到软件能正常运转起来,期间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实施就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相关人员组成特定项目组,通过企业调研—业务分析—流程梳理—数据准备人员培训—系统配置与测试—试运行—方案调整等一系列工作,将通用管理软件与企业具体业务及管理需求相对接,完成管理软件的客户化工作,帮助企业实现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双方组成的实施团队中,实施顾问的作用是指导、辅导和培训,实施的主体是企业自身的财务及业务人员。实施过程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

4.建立管理体系

任何形式的管理软件,都只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一种工具,经过艰难的项目实施实现系统上线只是第一步。企业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还有大量的日常运行与管理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要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适配的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与岗位职责、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及各种内部控制制度。

1.2.6 会计信息化应用平台

本书选择了用友U8(V10.1)(以下简称用友U8)管理软件作为实训平台。

1.功能概述

用友 U8是企业级解决方案,运行于局域网环境,定位于中国企业管理软件的中端应用市场,可以满足不同的竞争环境下,不同的制造、商务模式下,以及不同的运营模式下的企业经营,以全面会计核算和企业级财务管理为基础,实现购、销、存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从企业日常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到办公事务处理等全方位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2.总体结构

用友U8管理软件的总体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用友U8管理软件的总体结构

从图1-2可见,用友U8管理软件提供了企业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它对应了高等教育的多个专业方向,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对于教学而言,如果全面展开上述所有内容,则无疑会面临着资源瓶颈——教学学时。因此,在综合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其中的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部分中的常用模块搭建了本书的实验体系,以支撑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财务管理中选择了总账管理、UFO 报表、固定资产、应收管理、应付管理、存货核算等主要模块,供应链管理中选择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主要模块。另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资管理。

3.系统运行环境

用友U8管理软件属于应用软件范畴,需要按以下要求配置运行环境,准备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用友U8要求的操作系统如表1-1所示。

表1-1 用友U8要求的操作系统环境

(2)数据库管理系统。用友 U8的运行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U8 V10.1支持以下 SQL SERVER版本的标准版、企业版和数据中心版。

① Microsoft SQL Server Desktop Engine 2000(MSDE 2000)+SP4(推荐单机使用);

②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 SP4;

③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 SP2(及以上版本补丁)(包括Express);

④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SP1或以上版本补丁);

⑤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