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 陈树文
- 2893字
- 2021-03-26 04:28:38
八、老子“为而不争”的善胜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唯有不与人争名利论短长,才不会招来怨恨和冲突。
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珍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件叫作慈爱,第二件叫作节俭,第三件叫作不敢在天下争先。
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其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忿怒而战。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用人才的人总是在众人面前表示谦下。这就叫作不与人争斗的德行,也叫作善于借用别人力量的能力,还叫作与天相配的自然之道,这就是自古以来最高深的道理。
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意思是,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公正,不去争权夺胜利却善于取得胜利。
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老子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圣人是不存占有欲望和冲动的,而是尽力去创造事物照顾别人,他自己也因此而更为富有;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有利于万物而不损害万物,圣人之道是对人作奉献而从不与人争利。
老子把“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道德经》的结束语,是有深远含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智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不二纲要。其中的“为而不争”虽然仅仅四个字,所见远大,说透了“为”和“不争”的辩证关系。“为”就是替天行道,脚踏实地地去做“利而无害”的好事;“不争”就是践行圣人之道,心胸开阔,思远豁达,不争名争利。老子辩证法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反”的手段达到“正”的目的,即“反者道之动”。一心一意去“为”的人,必然淡于世俗中名利和地位的竞争,如此,既利于别人,亦利于自己,就不会招来怨恨和灾祸,这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而善胜”;反过来,用尽心思去“争”的人,则往往会忘记“为”,是以压倒别人为能事,因此,好斗好争性太强必然遭到外部反对势力的发难,会面对巨大压力。对待名利、地位的事理,几乎人人心知肚明,但是知行合一则是很难的。“争”蕴藏着伤害的因子,会酿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祸。这个世界的喧嚣、怨恨、冲突摩擦和尔虞我诈都是争名、争利、争地位的结果,明里争,暗里争,大利益争,小便宜也争,争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
老子所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就体现着古往今来的最高深的行为准则,即“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意思是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纵。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宋元学案》中有句话:“胜人人必耻,下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为而不争”的智慧就体现在“耻”与“喜”、“竞”与“敬”关系的微妙把握中。
老子的“不争之德”,是自我克制的盾牌,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人不争则是非不生。有德行、有功力的人,不是去争那“一口气”,而是把那“一口气”咽下去,不会损伤自己,别人也占不到便宜。人世间谁都会与功名利禄和地位荣耀过招,但怎样去获得功名利禄和荣耀地位,每个人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有的人以个人利益为核心,一生争夺功名虚荣,为了尽尝人间七情五味,尽失人格,甚至失去自由和生命。有的人则以为民众谋利益为宗旨,把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奉为圭臬。
有所作为是“为而不争”的智慧。当领导的要有所作为,这是“利而不害”的天道要求,也是当官的本质要求。当官不作为,谈何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和福祉,这是任何人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如果领导者占着职位不作为,就是在浪费职位资源。如果领导者在心中装着天下民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一种目标远大、胸怀全局的开阔眼界,他就会努力做好事、做善事、做大事、做有利于他人和天下人的事,而丝毫不与民争利,不伤害民众的利益。领导者去“为”,而不去“争”,虽然不争,但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能与你相争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淡化名利是“为而不争”的智慧。古往今来争名、争利、争权、争色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那些不择手段热衷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在进退去留、功名利禄面前,忘乎所以,摩拳擦掌,互不相让,争得死去活来,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更有甚者“不为而争”。他们什么事都不做,却什么利都想得,晋升的机会更不会放过。人生中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名利心。这种名利心会生出种种欲望,像龙卷风一样把贪婪的人无情地卷走。最终都是以悲剧的结局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添加了注解的反面教材。
顾全大局是“为而不争”的智慧。大局是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当领导的必须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当大局利益与自我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争自我利益,要以大局利益为重,放弃自我的利益,保全大局利益;当局部和全局在利益上发生矛盾的时候,计利当计天下利,不争局部利益而争全局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小失正是全局的大得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忍辱负重也是“为而不争”的智慧。忍辱负重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维护的是根本利益。有智慧的领导者,为了不让谋划好或者发展好的全局被打破,他们不仅能够忍受住一时之苦,一时之耻辱,一时之委屈,而且能凡事忍让不争,忍辱不辩。蔺相如为国家进言献策,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和视死如归的勇气,为赵国做出了很多贡献,凭自己的才能当上宰相,地位胜过了老将军廉颇,所以廉颇就千方百计为难他、侮辱他。而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千方百计地避开和廉颇的冲突,为此蔺相如的部下都为他感到不平。廉颇后来也受到了教育,为了国家大局,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成就了“将相和”这一流传千古的美谈。苦楚、耻辱、委屈在小格局中会得到强化,相反,在大格局中会被淡化。
“为而不争”的人内心最强大,即使身在荆棘丛中,也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含笑如花。那些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人内心最虚弱,为了名和利不惜典当自己的人格。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年)曾经指出:人类有两种本能的冲动,即“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占有冲动”是要把事物据为己有,但世间的事物都有一个定数,你占有得多了,别人占有得就少了。当人类的“占有冲动”膨胀起来,为了在一定量的事物中多得一杯羹,就必然会日日处在相争甚至相杀中。与此相反,“创造冲动”是要创造某物出来,这些创造物的数量往往是无限的,如诗歌、美术、音乐、思想等。创造者不仅仅自己获得收益,更是乐于创造出东西来与别人分享,我得到了,你也得到了,大家都得到了,并没有减少自己的收益反而增加了自己和大家的收益,这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至高智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