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 陈树文
- 4070字
- 2021-03-26 04:28:36
八、孔子“和而不同”的差异领导智慧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相处的友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盲目苟同。小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没有与人和睦相处的态度。孔子还说:“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意思是,国君说的话,如果是有道理,无人敢违抗,自然是很好的;如果国君说了不正确的话,而无人敢争辩和纠正,那就近乎是一句话可以亡国了。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相聚在一起但不结党为奸。
“和而不同”就是不同的元素按照内在的有机联系组成了有机的系统,产生了可持续的放大功能。“和而不同”中的“和”,揭示了社会事物的多样性统一。“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平衡或统一,是差异互补的“和”,正是这种“和”,才使世上万物品类丰富,相辅相成,也使万物处之有道,共生共长,发挥出更大的共同效益。“和而不同”的对立面是“同而不和”,“同而不和”就是同一元素,没有质上的差别,只是量上的叠加,因而也没有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和系统性的放大功能。“同而不和”中的“同”,则指事物的绝对一致、等同,不可能产生新事物,而只能产生衰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是和则相生,同则不继的。因此,“和而不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社会和人伦的角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和”的更深刻内涵,就是群体必须有共存的文化心理、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遵守这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的君子就能团结而不勾结,相聚而不为奸,而违背这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的小人就是勾结而不团结,狼狈为奸,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用“乖戾”这一概念,从反面注解“和”的真义:“和者,无乖戾之心。”凡是与共同的目标和常道相背离的,相抵触的,不合理的,就是“乖戾”。孔子讲的“小人比而不周”,就是这种“乖戾”的典型表现。“不同”者,社会个体和角色的多样性也。群体的融洽和谐必须建立在承认和尊重社会个体差异性,努力通过对人与人之间角色、身份差异性的肯定,促进其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关爱,而不结党营私,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才能真正把社会维系成一个乐群、爱群、协群的和谐的整体。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孔子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观念,以及史伯、宴婴“和同之辩”基础上提出来的,与史伯、晏婴的观点一脉相承,而且具体的阐释也极其一致。《国语》“郑语篇”记载,周太史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时指出:周幽王舍弃正直之士而重用奸诈之徒,是“去和而取同”;然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由于周幽王取同而去和,因此周朝的衰亡是必定的。《左传》“昭公二十年篇”记载,齐景公有位宠臣梁丘据,齐景公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晏婴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齐景公问:“和与同异乎?”晏婴答:“异。”他解释道:“和如羹”,用醋、酱、盐、梅、水、火与鱼肉相烹煮,“和”也如同各种声音相辅相成的音乐,“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君臣关系应当是“和”而不是“同”,即臣要在“君所谓可”中指出其“否”,在“君所谓否”中指出其“可”,这就会“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但是,“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所以,孔子尖锐地指出,君主“如不善而莫之违”,那就是“一言丧邦”。在《论语》“子张篇”中,子贡说孔子如果“得邦家者”,其理想是“动之斯和”,意思是不同主体互动沟通而达致和谐。
求同存异是“和而不同”的领导智慧。首先,领导活动是以群体为特征的,而群体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中,群体又以个体为基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但是,不同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一方面,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对领导活动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任其个性差异自由散淡,就会影响群体的聚合效应,使群体不能形成一个重拳出击的“合力”,就会弱化领导力。正确的处理办法就是“求同存异”。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与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意思是,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德就像流行的河水一样浸润滋养万物,大德使万物全都充实地生长、变化、发展,天地之所以大,原因就在于此。领导活动是多彩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平等的,我们整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不是冲突、对抗,而是并育,领导活动中被领导者“小德川流”与领导者“大德敦化”也是一起生长互不残害的。“小德川流”汇聚成“大德敦化”,“大德敦化”成就“小德川流”。你好了对我好,我好了对你好,求同存异、包容互补,对大家都好。日本的田代茂树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领会得很透,在其《怎样当企业领导》一书中指出:“气质相似的人聚在一块儿并没有什么好处。能够把秉性各异、富有个性的人团结在一起工作,是一个公司力量强大的原因之所在。”
善纳诤言是“和而不同”的领导智慧。物理学上有个“负反馈”概念,意思就是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对负反馈的研究也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金鱼没有负反馈,喂它多少食物它就吃多少,最后撑死了。人有负反馈,吃饱了就不再吃了,就活得好好的。领导者个人都有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就是说,每个领导者身上都有“盲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及由此做出的领导决策也不免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搞一言堂”,搞100%的求同思维,不允许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存在,没有负反馈的氛围和渠道,领导者认识的局限性得不到补充,错误的决策得不到纠正,领导活动就会失败。领导者绝不能沉浸在“好话”的声浪中,要善于听取周围的“反调”声音,特别是在刺耳的“反调”里,往往会有合理化的建议,有真知灼见。没有摩擦就没有磨合,有争论才能产生高论。领导者绝不能被总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的下属包围。因此,一个领导集体中,在目标上“求同”的前提下,必须在具体的意见上“存异”,兼容并蓄。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现象,这也是“和而不同”的规律使然,领导者通过这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可以获得负反馈,可以从不对称性中获益。相反,如果讨论研究问题时,每个人的看法都一致,只能说明根本没有人在用大脑独立思考。因此,与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不能称之为“异端”,不要轻易去攻击异己的言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从否定的方面得到肯定的认识会更深刻、更透彻。因此,领导者要有宽容多元思想的心态,要善于从否定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决策。不听小人谗言,倾听君子诤言,绝不以昏为“明”,这是“和而不同”智慧的重要警示。
群而不党是“和而不同”的领导智慧。群而不党的意思是能够合群,但是不结私党。领导活动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经过权力机构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正式群体的核心是“公”字,只有追求组织或者公众的根本利益,没有私利私求。“合群”,是指合在正式群体中。非正式群体是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个人的利益以及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而自发或偶然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诸如正式群体中的一些小团体都属于非正式群体。所谓“私党”就是从这些“小集团”和“小圈子”中产生,或者以“小集团”“小圈子”的群体形式出现,为谋得个人私利而干坏事。从历史上看,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大都搞派别活动,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就是“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就是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可见“私党”是正式群体肌体上的毒瘤,危害极大。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对朋党的严重危害做了深刻分析,许多朝代就是亡于朋党。因此,有智慧的领导者一定要让自己领导的正式群体群而不党,首先自己不搞那些“小山头”“小圈子”,而且对于那些以利禄相勾结,以升迁相依附,而互相组成的“小山头”“小圈子”,必须出重拳予以清理和打击,以净化正式群体的生态环境。
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的领导智慧。周而不比,就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领导者在上下关系、人际关系中,不能搞亲疏,不能搞团伙、帮派,不能搞利益集团,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用分别心看事待人。否则,对“自家人”徇私护短,平时你罩着我,我护着你,你帮着我,我关照着你,大家沆瀣一气,捞取好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腐败生态链”。尤其是在选拔干部时,要“周而不比”,任人唯贤,绝不能搞任人唯亲的“关系网”“潜规则”之类的东西。如果在用人上只想着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只想着自己的关系链上的人,而这些人不论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照样提拔重用,而对大批德才兼备的人视而不见,必然会造成庸者上、能者下的“逆淘汰”局面,这对事业发展贻害无穷。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些篡位夺权、祸国殃民的奸佞恶人,都是从任人唯亲的路线中走出来的。而那些精忠报国的贤良君子,几乎都是从任人唯贤的路线中选拔出来的。《东周列国志》结尾诗中有两句诗:“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说透了奸佞小人和贤良君子与国家和社稷的存亡关系,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深思和借鉴。古代祁黄羊出以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演绎了“周而不比”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