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 陈树文
- 2980字
- 2021-03-26 04:28:35
六、孔子“任而能信”的换心领导智慧
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子贡向孔子请教处理国家政务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难以立足了。”
在《论语》“阳货篇”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能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推行于天下,就是做到“仁”了。“恭”就是庄重,庄重就不会被人侮辱;“宽”就是宽厚,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信”就是诚信,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重用;“敏”就是勤敏,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惠”就是慈惠,慈惠就能很好地号召人。在“阳货篇”中,孔子还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诚实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在《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
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孔子的弟子仲弓向他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的回答简明扼要:“举贤才”。这一篇中还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人。’”意思是,冉雍担任季氏的总管,求教孔子为政之事。孔子说,首先让各级官员承担各自的职责,不计较小失小过,提拔优秀的人才。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自己不亲自操劳事务而使国家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舜是这样的吧!
孔子高度重视诚实信任问题。孔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并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把“信”作为其传道兴学的“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之一。在子贡向孔子求教治国理政的智慧时,孔子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方面:足食,足兵,民信之。可是要是在三个选项中只能择其一时,该如何选择?孔子说就选择“民信之”,这种选择的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见其对“信”的重视程度。信任是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
孔子对舜在治国理政中充分授权和信任各级领导者,使他们发挥出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了无为而治的领导境界倍加赞赏:“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为什么舜会取得这样好的治理结果?原因是取信于民。正如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意思是,君子受到信任才能够役使百姓。从为臣的方面来说,最想知道的是自己是否在为一个好君主工作,这个君主是否值得信赖。从君主的角度来看,最想知道的是臣子们是否尽职尽责地工作,对自己是否有效忠之心。怎样实现君与臣相互之间的认可度?在孔子看来,就是“礼”和“忠”的互换,也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礼”与“忠”的互换的基础就是信任。可见,信任也是领导者赢得下属之心的最好方式。朱熹也认为“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反过来说,一个领导者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信任不仅仅是指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信任,在领导关系中,也包括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信任。孔子认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信任程度越高,由此所产生的被领导者的信心度也就越高,这也是领导成效的最根本性因素。这也可以看作信任机制的一种互动循环理论模型,此模型的生成机理是:当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值得被信赖时,被领导者就会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并主动拿出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展现出实现组织愿景和使命的行为。反过来,被领导者因得到了领导者的信任,在心理上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绩效,赢得领导更多的信任与支持。这就在组织内生成了一个重复信任行为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信任机制循环模型中,循环的开端和循环的主导作用在于领导者通过自身的领导行为向被领导者输送信任。
领导者要用“不疑”的用人原则向人才传递信任。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这就是为什么当孔子的弟子仲弓请教治理政事时,孔子只说了“举贤才”三个字的原因。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会把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人才。领导者对人才的“不疑”,就是爱护人才的最重要体现。欧阳修说过:“凡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爱默生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对人才大胆使用,不因苛责小过而丧失了人才,也就是孔子讲的“先有司,赦小过,举贤人”。如果领导者对人才既用又疑,这必然会使人才没有安全感、认同感和责任感,领导怀疑人才,人才猜疑领导,领导顾虑重重,事事不放心,人才提心吊胆,纵然有过人的天赋,也难以发挥作用。对人才的“不疑”再具体讲就是相信人才的道德品质,理解人才的内在欲求,认可人才的工作态度,肯定人才的工作才智,保护人才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人才被误解、冤枉时,更要勇于站出来,该说话时要说话,该承担责任时要承担责任。当领导向人才传递这样的信任时,人才自然就会尽智、尽心、尽力地工作来回报领导的信任。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建立在永续发展的根基之上,并长久地保持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领导要通过授权让下属得到“全权处理”的信任。领导者不仅要坚守“用人不疑”的原则,还要将权力放开。把工作分派给下属,并且授权给他们,宽容下属在行使所授权力中出现的小过。当下属的工作遭到外界质疑时,领导应该站在他们这一边,为他们辩护,这都是信任的重要体现。领导者该授给下属的权力,自己守着不放,就是对下属能力的不信任。一个不受领导者信任,不能放手去做事的下属,其做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也不会很强烈。相反,一般的下属都会因领导的信任而心生感激,在制度的监督之外,还会产生自己良心上的监督,相对地也会产生责任心,对工作的期望值就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且会自然地升华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松下幸之助在谈到他的经营哲学时说过这样精彩的话:管理下属的方法、要诀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信赖他人,把工作完全交给他。
领导者要用诚实博取信任。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有一天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心爱的一颗樱桃树。父亲非常气愤,扬言要好好教训那个砍树的人。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后,也保持了这种诚实的品质,赢得国民的盛赞。可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引发了信任危机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在不光彩的“性丑闻案”中说了谎,亵渎了诚信道德而险遭弹劾,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信任是流淌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灵魂里的清泉,它可以拯救灵魂,滋养灵魂,让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一切有成效的领导活动都是以这种信任为先决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