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选择报告:清华大学学生“跨国企业认知与就业选择(2005-2014)”问卷调查研究
- 高淑娟
- 13字
- 2021-03-19 20:42:04
第二篇 关于就业选择的分报告
一 在读大学生就业期望与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对比
本文旨在将在读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实际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其造成影响的原因,并尝试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合乎时代与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提出建议。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概论中国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第二部分对课题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基于对清华学生择业问题以及幸福观念的研究。第三部分建立在对清华大学就业报告的分析上,着重展现清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并将结果与第二部分进行对比。第四部分把目光放在对照清华大学和整体大环境上,找出对清华大学生择业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树立合乎时代与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的建议。
(一)
在黄敬宝(2012)大学生就业动态变化的调查中,对2008—2010年北京市18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动态变化表现为趋同性、稳定性和现实性。同时,黄敬宝分析认为,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从总体来看,晋升发展的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兴趣一直是大学生最看重的三个择业因素,工作的稳定性位居第四,专业是否对口位居第五。择业因素选择集中度为67.9%,数值很高,这就表明大学生择业的动因总体变化不大。从其变化情况来看,工作兴趣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明显下降,稳定性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显著上升,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更趋谨慎。
1.行业期望变化
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和传媒、党政机关和社团领域一直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但是对金融保险业的选择倾向逐年降低,这与行业就业人数饱和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对党政机关和社团的就业期望下降较大,这主要受到国家公务员招聘逐渐转向有工作经验者的政策变化的影响。对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择业期望上升较快,说明国家城市化建设及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就业导向作用。2010年,大学生就业行业期望集中度为48.6%,表明大学生的行业期望较为分散,集中某一领域的非理性就业选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类似的,在对上海12所高校的就业情况调查中(钱瑶、胡君辰等,2008),对大学生择业意愿也有分析。行业的发展前景被上海大学生认为是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同时值得强调的是,在对产业未来发展性和大学生预期收入进行比较时,两者呈弱相关性。也就是说,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对行业未来发展性的选择与他们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收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由此所带来的收益。本文之后还将对北京、上海两地大学生的择业因素进行对比。其他研究也显示,蓬勃发展的行业可以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更好的福利和更多的晋升机会,或是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这些因素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最看重的组成部分之一。
2.企业性质的期望变化
大学生择业更偏好国企、党政机关和外企,三者的集中度为73%,而选择个体民企的极少,即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较稳定的国企和党政机关或工资较高的外企工作。但是大学生对外企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说明相对于更高的薪酬,他们更希望能够解决户口问题、获得稳定的社会保障。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及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国家党政机关”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主要目标,主要原因是国家机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稳定,工作环境较为宽松,而且有住房、医疗方面的保障;三资企业经济收入高的同时,环境优越,充满挑战也多有发展机会,所以受到另一部分大学生青睐。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大学生非常青睐跨国企业,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
3.性别差异
钱瑶、胡君辰等的研究分析认为,行业差异的三个子方面对女性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如表2-1所示:
表2-1 行业差异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
注:量表中,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有点不重要,4=有点重要,5=重要,6=非常重要。
此外,性别与职业的发展性之间发现显著线性关系。研究者的回归方程为:职业的发展性=-0.376+0.240×性别。其中,性别={1男性,2女性}。这进一步指出,女性对工作的发展性认知高于男性,在择业的时候所受的影响更大。这一结果反驳了“男性希望获得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这一成见。
4.就业结果分析
就业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去除升学和出国的情况,将签署教育部“三方协议”的大学生人数与打算就业并积极找工作的人数之比定义为狭义就业率。同时,由于有些大学生的就业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劳动合同或临时就业协议,而创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因此,加入以上两种情况后将实际找到工作的人数与打算就业并积极找工作的人数之比定义为广义就业率。数据表明,2008—2010年,被调查大学生的狭义就业率分别为40.5%、35.1%、34%,广义就业率分别为56.3%、55%和50.3%,大学生实际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而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平衡,被调查大学生中30%的大学生拥有1个以上的就业机会,而20%左右的大学生没有获得任何就业机会。对于成功就业的大学生,金融保险、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就业的主要行业,三者的集中度为34.8%,说明大学生就业行业的分布比较分散。其中,在党政机关、社团、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就业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农业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比例明显下降,而进入制造业的比例上升显著,说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大学生在国企实现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个体民企和事业单位,三者的集中度为66.8%。从就业单位承诺的月薪来看,近3年大学生平均月薪分别为2801.5元、3120.3元和3328.8元,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有所减弱。对于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不足、专业不对口仍是大学生未实现就业的主要原因。尽管二者所占比重有所降低,但由于预期过高导致就业失败的比重显著上升,说明大学生对于经济形势虽有一定认知,但择业预期仍然过于乐观。本文主要分析对象为清华大学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会好于北京市大学生整体水平。
(二)
本文有关就业期望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本课题组于2014年在清华大学发放了1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50份,有效问卷率为79.17%。在950份有效问卷中,763人为本科生,本科生占比为80.32%。
就业实际情况数据来自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以及《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总体就业情况
(1)2014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27日,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5.3%,全校拟毕业学生总数6678人,已落实毕业去向的人数为6361人,尚有317人未落实毕业去向。目前签署“三方协议”(含领取“三方”)就业人数为2832人,预计2014年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为3000人;目前登记灵活就业的人数为660人。本科生总体就业率为95.9%,硕士生就业率为95.6%,博士生就业率为92.8%。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2014届毕业生中暑期毕业生总人数为6273人,其中本科生3096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850人,总体就业率为95.2%。其中,签订就业协议(含定向生)比例为40.5%,国内升学比例为29.8%,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5.0%,灵活就业比例为9.9%。
(2)201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
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5%。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8.2%,出国(境)留学比例为17.5%,签署“三方协议”就业比例为42.5%,灵活就业比例为10.2%。见表2-2。
表2-2 分学历毕业生去向分布比例情况(%)
综上所述,2013年、2014年两年毕业生数据差别不大。两年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四类,按人数占比依次为就业、国内升学、出国留学、灵活就业。
(3)就业期望数据(见图2-1和图2-2)
图2-1 2014年在读学生毕业去向期望
图2-2 毕业去向期望与实际去向数据对比
根据问卷调查,清华大学在读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期望主要分为四类,期望读研(国内升学)的学生占比最大,为38%;其次为出国留学,占比为31%;再次为就业,占比为25%;期望自己创业(灵活就业)的人数最少,占比为4%。
与实际就业数据相比,期望直接就业的在读学生占比为25%,明显小于实际就业数据40.5%(2014),计划自己创业的占比也小于实际数据9.9%(2014)。期望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比为31%,明显大于实际数据15.0%(2014),期望读研的占比为38%,大于实际数据29.8%(2014)。
究其原因,一方面,调查对象主要为本科生,占比为80.2%,硕士生、博士生较少。而实际数据为本、硕、博所有人数的加总,以2014年毕业生为例,统计总人数为6273人,其中,本科生人数占比为49.3%,硕士生占比为37.1%,博士生占比为13.6%。这表明本科生计划继续升学的较多,升学去向包括国内读研及出国留学,导致这两项人数的占比较大,而签约就业及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小。
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出国留学愈加成为在读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业之后的期望去向。虽然2014年相比2013年出国留学的占比下降了2.5%,但是2014年总体就业率下降了3.3%,所以并不能说明出国留学重要性的下降。因此,在期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占比很大的同时,实际成功出国的人数却是期望出国人数的50%。这表明申请国外学校具有相当的难度,难度大于国内升学,最后可能由于较少的机会、较高的学费等原因,选择申请出国的人数少于怀有出国留学期望的人数,同时也存在部分申请失败的学生,使得最后实际成功出国的比例大大减少。
2.毕业生出国留学地区分布
(1)2013年毕业生实际数据
2013年,毕业生出国(境)首选目标地区为美国,占出国总人数的71.8%,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2)就业期望数据
根据调查数据,期望在外企就业的学生大多数(54%)希望选择美国企业,其次为欧洲、日本、韩国等,见图2-3。这与毕业生实际出国地区分布基本相符合,表明出国留学的学生对留学国家的选择与国家就业机会和就业地区期望密切相关。
图2-3 在读学生期望就职的外企所在国家
3.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分布
(1)2013年实际就业数据
2013年,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占所有签三方就业人数的62.7%。其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为43.8%,高校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0%。
(2)就业期望
根据调查数据,在读学生对未来就业单位的期望占比最大的是外企37%,其次为国企31%,再次为民企10%,最后为公务员9%。见图2-4。
图2-4 未来就业选择期望
与实际就业单位数据相比,在读学生就业期望中选择外企的人数占比显著大于实际就业数据。这是由于二者的调查对象有所不同,因此结果差异较大。
一方面,就业期望调查缺少高校及科研事业单位的选择,使得整体期望去企业单位的人数占比较大,国企、民企、外企比例总共为78%。
更重要的是,2013年实际就业数据中的签三方就业单位占比一共只有42.5%,不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等未来也会签约单位就业的学生。这使得实际就业数据中签约国企、高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单位占总签约就业人数的比例较大。与此相比,就业期望调查的对象包含未就业的在读学生,正如前文所述,毕业后期望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比为31%。如图2-5所示,出国深造的学生中有38%的人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国,有5%的人选择不回国,在外国就业。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数计划未来在外企就业或者自己创业,导致在读学生就业期望中选择外企的人数占比显著大于实际就业数据。
图2-5 选择出国在读学生回国期望
另外,除了主观因素,客观就业市场也影响着学生毕业之后的最终去向。进入外企通常比进入国企更加困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的竞争激烈。相比之下,国企为毕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多,竞争相对于外企较小。因此,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期望未来去外企工作,但是最后实现愿望的人数远远少于去国企工作的人数。
4.影响就业单位选择的因素
在读学生选择国企作为未来就业单位主要是由于国企的发展空间大,占比为35%;其次因为薪酬多的占比22%;由于提职快的占比为6%;由于能出国的占比为4%。值得注意的是,未填的比例占33%,这可能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不会选择国企作为未来就业单位。另外,也可能在读学生选择国企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国企的工作环境、福利等。见图2-6。
图2-6 在读学生选择国企的因素
影响在读学生选择外企作为未来就业单位的因素中,发展空间大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占比为47%,其次薪酬多占比为28%,能出国和提职快占比都为7%。与选择国企的原因相比,发展空间大是外企单位明显的优势,在读学生通常认为外企有更多的机会和前景,而这也是他们选择外企的主要原因。见图2-7。
图2-7 在读学生选择外企的考虑因素
5.就业期望性别比较
(1)2013年实际数据
2013年,毕业生中有男生4463人、女生2181人,男、女生比例为2.1∶1。此处缺少毕业去向实际性别分布数据。
(2)就业期望数据
由图2-8可以看出,首先,清华学生中只有29.3%的男生和21.1%的女生毕业后打算就业,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读研和出国,而读研高居榜首,这和学校的保研政策相关。其次,我们注意到,女生更排斥毕业之后立刻工作,百分比相对男生低8%。男生自己创业的比例较女生高3.4%。而女生倾向于出国的比例较男生高8.5%,读研的比例较男生高3%。总体而言,女生偏向于在国内外继续求学,而男生更偏向于毕业之后直接工作或者从事创业等更具有事业性的工作。
图2-8 在读学生就业期望性别分布
由图2-9可知,42.2%的女生和31.4%的男生更倾向于外企,34.9%的男生和27.8%的女生会选择国企就业。而民营企业呈现无人问津的态势,仅12.7%的男生和7.2%的女生留意民企。另外,选择公务员的学生比例大概不到10%。男生倾向于在国企就业,而女生更倾向于在外企就业。
图2-9 在读学生未来就职选择性别分布
总体而言,在读学生就业期望有两处明显的男女差异。一是女生毕业之后不倾向于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二是女生更喜欢去外企就业,而国企情结没有那么深重。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男、女生性格差异导致了这一现象,男生事业心更重,相对于女生更愿意开创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就感,因此期望毕业后直接工作以及创业的比例更高。而女生更求安稳的生活,因此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书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由图2-8可知,女生出国比例较高,无论在国外或是回国工作,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进入外企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此外,女生较强的交际能力也会为其进入外企提供优势。
6.北京、上海大学生择业因素地域比较
北京大学生以清华大学学生为样本,数据来自本课题组2014年调查数据。上海大学生数据来自《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钱瑶、胡君辰、吴小云等,2008)。
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北京和上海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关注的因素,薪酬相对于发展空间并不重要。
北京和上海的大学生都比较偏向国企、党政机关和外企,对民企关注较少。因为北京、上海高校众多,大部分是外地学生,这些学生由于户口等原因感觉到巨大压力。他们希望将来能够留在大城市,过上工作稳定、轻松和有保障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年国家公务员工资上调和国有企业改制,许多优秀大学生也愿意将国家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
不同的是,上海大学生更青睐跨国企业,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而北京大学生更青睐国企、事业单位。这也许是由于北京的国企、事业单位较多,而上海的跨国企业较多的原因。
(三)
10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期望呈现变化发展的趋势。
读研人数占比在2011年有所上升,之后有明显下降,出国人数占比基本持平在30%左右,签约就业人数占比基本持平在20%左右,而自己创业人数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毕业之后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趋势减弱,而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开始创业。见图2-10。
图2-10 2010—2014年毕业去向期望
2005年至今,在读学生对各类就业单位选择的期望变动不大。2008—2010年,期望去国企的学生占比有所上升,去民企和外企的人数占比有所下降,但这一趋势在2011年之后有所逆转。见图2-11。
图2-11 2005—2014年就业选择期望
在选择外企的学生中,期望去美国的10年来一直占绝大多数,其次为欧洲、日本、韩国。可能由于美国更加国际化、拥有更多机会等因素。见图2-12。
图2-12 2005—2014年外企所属国家选择
10年来,学生选择外企、欧美企业作为就业单位的主要因素一直是其发展空间较大,其次是薪酬多。可见,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发展空间更加看重,且这一重视近年来有所上升。见图2-13和图2-14。
图2-13 2005—2014年影响选择外企的因素
图2-14 2005—2014年影响选择欧美企业的因素
与此相比,学生选择日本企业所考虑的因素中,对发展空间大和薪酬多两个因素的重视不相上下。日本企业相对于欧美企业的发展空间有所局限,因此较多的薪酬可能逐渐成为学生选择日本企业的主要原因。见图2-15。
图2-15 2005—2014年影响选择日本企业的因素
10年来,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就业单位的主要考虑是工作稳定,其次是社会地位高,而对工资和待遇的考虑较少。由于国家对于反腐的重视,可以预计明年选择公务员作为就业方向的人数占比会下降。见图2-16。
图2-16 2007—2014年影响选择公务员的因素
2012—2014年,发展空间大是大学生选择国企作为就业方向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薪酬多。这与选择外企的考虑因素差别不大。如果增加国企有较好的保障和福利这一选择,可能会更好地区分国企与外企的选择意向。见图2-17。
图2-17 2012—2014年影响选择国企的因素
2009年之前,大部分大学生对外企的人才方针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深入。2012年之后,对外企人才方针不了解的学生比例上升,而有所了解的学生比例下降。这表明很多学生在选择外企作为就业方向时,并没有细致地了解过外企招聘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引导。见图2-18。
图2-18 2005—2014年对于外企人才方针的了解
(四)
清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5.3%,本科生总体就业率为95.9%,硕士生就业率为95.6%,博士生就业率为92.8%。这一情况远远好于北京市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
凯恩斯非常强调预期的作用,他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凯恩斯之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为避免风险或获得最大收益而运用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也就是说,人们(理性人)根据所有可得的信息形成对未来某个时间的最符合实际的预期,并据此做出决策。根据理性预期假说,我们假定清华毕业生都是理性人,理性人在做出决策前会理性分析成本与收益,寻求效用最大化。因此,本文将分析他们对就业选择中成本、收益的预期,以及预期对决策的影响。
1.择业因素
各种分析均表明,发展空间是清华大学学生就业的首要考虑,薪酬多、升职快以及能出国则次之。从10年来的历史数据看,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且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有所上升。由于缺少整体性择业因素的统计信息,我们并不能判断稳定性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否有显著上升。
薪酬是就业的收益,而发展空间大所带来的是薪酬长期增长的收益。清华大学学生更看重就职单位的发展空间,表明他们对未来能达到的人力资本的提升高度以及随之而来的高薪酬更看重。这说明毕业生预期在发展空间大的单位里工作,更看重工资增长的斜率,对于起薪高低反而不太在意。清华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边际收益递增的工作单位。
2.就业和升学的考量
清华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去向特征是有大量的毕业生选择国内或者国外升学,每年只有不到30%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或者创业,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读研和出国,而读研高居榜首。这一方面与学校的保研政策、清华的历史传统相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期望值比较高,希望通过升学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清华大学毕业生自身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是就业市场上竞相争抢的对象,较少出现非自愿性失业的情况。当然,也正因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清华毕业生在寻找岗位时期望值较高,不愿意从事较低级的职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面对目前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市场,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满意的岗位,本科毕业生难以与研究生竞争,而他们又不愿意屈从于较低级的职业,因此倾向于继续求学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而非直接工作。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继续求学带来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如果就业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等。而继续求学的收益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读书所带来的乐趣等。直接就业的收益主要是工资薪酬,而成本是学历较低带来的发展限制等。除此之外,如果毕业生预期毕业时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对雇员的需求少于毕业生供给,则毕业之后直接工作的成本会增大,这也会驱使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综合上述成本和收益的因素,理性的毕业生会衡量继续求学与直接就业两种选择的收益和成本,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益最大化的决策。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继续读研在时间和花费方面成本较高,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在人力资本和薪酬方面带来较高的长期收益,因此本科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升学。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就业数据高于期望直接就业的在读学生;学生实际自主创业数据高于计划自己创业的在读学生。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实际出国留学人数低于期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实际读研学生也低于期望读研的在校生。该数据则表明当毕业生真正面对就业和升学这两个选择的时候,对自身的能力有新的认识,换言之,有些学生更为现实地选择了能够获得收入的就业。
实际上,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经济体的主观预测与实际完全一致。不一致可能来自于无法预知的因素,或者经济体无法取得的信息。计划创业低于实际创业人数的现象便体现了这种预期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在读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掌握充足的信息,对就业市场的预期会产生偏差。但是随着毕业临近,毕业生对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掌握了更多自身与就业市场相匹配的信息。比如,与继续深造相比,直接工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力资本,获得工作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成本更小。因此在面临实际决策的时候,一些原本想要继续深造以获得长期收益的毕业生转而投向可以直接获得收入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3.行业企业性质的期望变化
根据《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3年,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以企业单位为主,占所有签三方就业人数的62.7%,其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为43.8%,高校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0%。虽然调查数据表明在读学生对未来就业单位的期望占比最大的是外企,与实际就业单位数据大相径庭。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调查对象有所不同,而就业期望调查缺少高校及科研事业单位的选择,使得整体期望去企业单位的人数占比较大所致。
从理论层面分析,一方面,毕业生的主观就业意愿会发生变化。这也说明在掌握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预期与实际可能出现偏差。在读学生对外企存在较为盲目的崇拜,认为外企能提供较多的晋升机会和资源。然而毕业时,毕业生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更为理性,在生存环境的压力下,很多毕业生看到了国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待遇好、更安稳,因此转变了求职意愿。另一方面,招聘单位也会对毕业生进行选择,外企机会资源多,但是岗位数量也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外企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更高,很多怀有外企梦的毕业生难以进入外企,转而投向较容易进入的国企、事业单位。因此,就业市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双方都在寻求自身最优的资源配置。
结语
总的来说,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同时也要注意到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自降身价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学生选择升学也是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一种反应。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和指导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认识自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竞争机制下,展现出自身优秀的素质,实现较好的就业结果。同时,毕业生选择创业仍然是极少数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仍然需要鼓励以及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清华大学的学生有能力通过创业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
(高方喆 吴奕珺 眭砚青 刘博,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