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

园艺养生,现代已经发展成为系统完善的“园艺疗法”,简单的定义是:利用园艺来治疗。美国越来越多的卫生医疗机构,从医院到老年护理院,再到精神病院等,都在青睐“园艺疗法”,用参与园艺活动来作为治疗患者的一种手段。中国的医学专家通过近20年的研究,发现了“园艺疗法”能够有效地减缓心跳速度,改善情绪,减轻疼痛,对患者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园艺如何能够达到养生、治疗的目的。

1.治疗作用

(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

在医院病房周围种植草木,患者于其中散步或通过门窗眺望,可使其心态安静。据报道,在可以看见花草树木的场所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如果是在园艺栽培活动地劳作的话,效果则更佳。

(2)增加活力

投身于园艺活动中,使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忘却烦恼,产生疲劳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后精神更加充沛。

(3)张扬气氛

一般来讲,红花使人产生激动感,黄花使人产生明快感,蓝花、白花使人产生宁静感。鉴赏花木,可调节大脑。

(4)培养创作激情

盆栽花木、花坛制作以及庭园花卉种植等各种园艺活动,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布置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5)抑制冲动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种植培土以及浇水施肥,在消耗体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园艺的对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进行园艺活动时要求慎重并有持续性。

例如,修剪花木时应有选择地剪除,播种时则应根据种粒的大小覆盖不同深度的土壤,这些都需要慎重与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再栽植时,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长期进行园艺活动的结果,无疑会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7)增强行动的计划性

何时播种、何时移植、何时修剪、何时施肥……植物种类不同、操作内容不同,则时间与季节亦不同。园艺活动,必先制订计划,或书面计划或脑中谋划,因人而异。此项工作或爱好可以增强自己与植物的感情,把握好时间节奏和长短(早、晚、季节的变化等)。

(8)增强责任感

采取责任到人的方法,患者必须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坛等。因为花木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当或疏忽,会导致枯萎。这些规律化的操作,能够使患者认识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从而产生与增强存在感、责任感和价值感、成就感。

(9)树立自信心

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开花、结果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这说明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人们的承认,自己在满足的同时还会增强自信心。这对失去生活信心的精神病患者有更佳的医治效果。当然,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应该选择易于管理、易于开花的花木种类。

2.社会作用

(1)提高社交能力

参加集体性的园艺疗法活动,患者以花木园艺为话题,产生共鸣,促进交流,这样可以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强公共道德观念

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利用花木进行美化绿化,或者自己所负责的盆花、花坛开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还体会到自己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为花坛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扫除落叶等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环境美化意识和习惯,增强公共道德观念。

3.生理作用

(1)刺激感官

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糙、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激发器官功能,提高个人心理的存在感暗示,从而产生积极的愉悦感。

自然界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植物叶片的声音,也对听觉具有唤醒、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长久闭户不出门的人,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气,接受日光明暗给予视觉的刺激,感受冷暖对皮肤的刺激,这可称为自然疗法,也是园艺疗法的内容之一。白天进行园艺活动、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劳后上床休息,有利于养成正常的积极生活习惯,保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这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强化运动机能

流水不腐,人的精神、身体如果不频繁地使用的话,其机能则会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性衰退会导致关节、筋骨萎缩,而全身性衰退则会导致心脏与消化器官机能低下,易于疲劳等。园艺活动,从播种、扦插、上盆、种植配置等的坐态活动到整地、浇水、施肥等站立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时头、手指、手、足都要运动,亦即它为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残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龄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体的衰老,而园艺活动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

4.目的和意义

园艺服务的对象是人,特别是观赏园艺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少子化社会,中国正在进入这种社会。人情淡薄,价值观丧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会与家庭问题突出。园艺疗法被认为是最能缓和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