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拉丁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拉丁字母(如图1-32~图1-33)起源于图画,它的祖先是复杂的埃及象形字。大约6000年前在古埃及的西奈半岛产生了每个单词有一个图画的象形文字。而据史前遗迹的考古研究得知,人类在初民时期,已经初步具有对于事物的描绘能力,他们用身边的各种刻画材料来表达记忆或传达思想。这种刻画表达逐渐具有了单纯性图形的表达特征,进入了象形文字的萌芽状态。

图1-32 拉丁字母

图1-33 装饰性拉丁文字

图1-33a 不同类型的拉丁文字

拉丁字母经过了腓尼基亚的子音字母到希腊的表音字母,人们把最初不太完美的符号整理出来,整齐化、规律化、简练化,并慢慢固定下来。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创造文字时,除了遵守所代表的共同认定的含义之外,也考虑到文字的正确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并早已习惯把文字作为感情的象征。不过,从现今所能见到的象形字看,其含义大多数人还不了解,像古埃及的经文,地中海沿岸腓尼基人通商,吸取了他们的文化,创造了希腊字母,开始具备了现代拉丁字母的雏形。最初的文字是从右向左写的,左右倒转的字母也很多。最后罗马字母继承了希腊字母的一个变种,并与今天的拉丁字母非常相似,从而开启了拉丁字母历史上有现实意义的第一页。

1.3.1 古典罗马体

古典罗马体是公元1到2世纪与古罗马建筑同时产生的在凯旋门、胜利柱和出土石碑上的严正典雅、匀称美观和完全成熟了的罗马大写字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称赞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为学习古典大写字母的范体。在罗马市街头遍布古罗马建筑遗迹和纪念碑,精美的刻字碑铭随处可见(如图1-34)。

图1-34 创意装饰性字母

从拉丁字母形成开始,拉丁字母的字体就开始向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罗马字体就是其典型代表。罗马字体与古罗马建筑同时产生在凯旋门、胜利柱和石碑上,这时的拉丁字母已经完全成熟了,他们的特点是:字脚的形状与纪念柱的柱头相似,和柱身十分协调,圆形轴线倾斜,字母笔画宽窄比例适当,饰线略呈弧线,构成了完美无瑕的整体。装饰性强、庄严典雅、匀称美观,被称作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罗马字体作为学习古典大写字母的范体。

1.3.2 过渡时期的罗马体字系

一、维尼斯体

欧洲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进行大批量的圣经复制,在15世纪中叶发明了金属活字,随后就在教皇领地斯比亚哥及罗马近郊的僧院里开始制造罗马体活字。由于印刷活字的出现,促进了拉丁字母形体的发展。笔形变的更加规范,开创了拉丁字母的新风格。字体的特点:字脚饰线呈杯状,较重。横与竖粗细差别不大。个别文字的笔画呈倾斜状(如图1-35、1-36)。

图1-35 过渡时期的罗马体文字

图1-36 手绘立体拉丁字母

二、克罗伊斯塔古体

此种字体是根据简逊的手写本改制而成的。特点是M字顶有较长饰线;e的横画略倾斜;小写的升部和降部均加长;与简逊字体不同的是小写字母的p、q的饰线,简逊的略倾斜,克罗伊斯塔古体则是水平的。

三、加拉孟体

16世纪,欧洲各地有影响的印刷所继威尼斯活字之后,在全盘研究活字功能、纸质、油墨和可读性的基础上,开始正规研制罗马字体。过渡时期罗马体分为法兰西体系和英格兰体系,加拉孟体则是法兰西罗马体体系中的最优典型。加拉孟体后来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所摹制和加工,发展出一系列字体。

四、卡斯伦体

卡斯伦体是英格兰过渡期罗马系统的代表。当时过渡时期罗马体已登峰造极到盛期,现代罗马体已开始起步,卡斯伦体在法国大革命后才开始普及使用。特点:A字顶端呈凹形;c字上下均有饰线。

五、哥迪体

哥迪体的外形以文艺复兴时的字体为基础,加上风格多样的小写字,形成了美观而和谐的格调。是法兰西罗马体系统中较有影响的字体,其特点:字母C的收笔是尖的,没有饰线;Q的字尾是在圆形之外(底部)作波浪线。

六、帕拉提娜体

这种字体从外形上看属于古罗马系列。竖划和横划粗细大体一样,M、W比较宽,有大面积的内白空间,如D、O、G。饰线两端略带方头,E、F的中横没有饰线,C和Q的饰线和字尾与哥迪体相近。帕拉提拉体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设计,是最后带有古罗马体风格的字体,之后便是现代罗马体的时代了。

1.3.3 现代罗马体字系

一、迪多体

1770年,在美国宣告独立,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的变革时期,在巴黎开办活字制造厂的迪多家族创造了更富新意的罗马字体。迪多精心制作的这套字体,既有传统字体的余韵,又富有变化,被广为使用。迪多体也是现代罗马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字体,他将老罗马体的饰线由曲变直;横竖的粗细对比强烈;圆形轴线垂直,带有浓烈的人工几何画法的味道。最大的特点是W的字面极宽,相当于两个V字母连一起。

二、波多尼体

1787年,几乎与迪多同时期,著名的意大利人G.B.Bodoni在意大利以理论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现代罗马体,这就是现代罗马体的权威代表波多尼字体。

波多尼手写字体忠实的写出制成图并雕刻成罗马体的印刷活字,使字体风格大为改变:饰线曲直,笔画粗细比较分明。实际上他开创了近代字体改革之风。

特点:饰线略长,增加了字母的连贯性,横画与竖画对比较强,比例为1:6,即横1竖6.M字面较宽,W是两个V重叠而成,J比其他字母长,Q的字尾是先垂直向下再往右转向水平,图形轴线垂直,字脚与竖画相接处呈直角,字脚为直线,(如图1-37~1-41)。

图1-37 过渡字体示意图

图1-38 纤细的拉丁字母

图1-39 无衬线的字体设计

图1-40 拉丁标题的海报设计

图1-41 粗黑的拉丁文

1.3.4 方饰线体

方饰线体出现于19世纪,早期主要运用在巴黎街头的广告,其特征是:线条粗重,字脚饰线呈短棒状,字形沉实坚挺、风格粗犷。由于其短棒状矩形字角很像埃及神殿固定大柱的柱台,又称“埃及体”。

方饰线体系列可分为三种:①方饰线.饰线与字划同粗,方头,上、下饰线水平.②柱台形饰线.与古罗马体的饰线相似,饰线上边与竖划以弧线相连,弧线以下加厚.③超方饰线.饰线的高度超过竖划宽,内含空白减少(在长形字上多见),(如图1-42~1-43)。

图1-42 方饰线体

图1-43 方饰线体的创意字母

1.3.5 无饰线体

在中国无饰线体通常被称之为黑体或者等线体。无饰线体的种类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黑尔维卡体。它是由万丁杰1957年制作的,是字体使用率最高的字体之一。无饰线体不仅醒目,而且容易书写,制作上也比较省事(如图1-44~1-45)。

图1-44 无饰线体创意拉丁字母

图1-45 无饰线体的拉丁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