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孝可感天
- 聊斋的狐鬼世界(大家小札系列)
- 张国风
- 2460字
- 2019-11-27 16:03:13
蒲松龄的小说伦理色彩很浓,借小说而惩恶扬善的意图非常强烈。这种意图特别鲜明地体现在人物的结局上。伦理至上,这正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蒲松龄当了一辈子塾师,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塾师的职业习惯渗透到小说里来,就是喜欢教训人。蒲松龄的每一篇小说都要寄托教训,对于他的小说创作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作者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创作,带来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不利的是,作者喜欢说教,会损害艺术的美。幸运的是,蒲松龄在惩恶扬善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了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在很高的层次上达到了教化与艺术的统一。
五伦之中,蒲松龄对君臣之义没有兴趣,《聊斋志异》里没有一篇作品是表彰忠君的。蒲松龄是个乡村的秀才,屡试不举,淹蹇场屋,始终未能跻身统治者的行列。皇上的雨露没有洒到他的身上,他对统治者没有什么好感。所谓太平盛世,享受繁荣之果的,永远是极少数的人。他最推崇的是孝,《仪礼》中说:“夫人伦之道,以德为本。至德以孝为先。”不光是儒家这么说,它早已成为全民的认识。历史上那些手刃父仇的人,即便不能得到法律的宽容,也必能获得舆论的强烈同情。《考城隍》一篇,位列《聊斋志异》之首,可谓开宗明义。如何垠之评点所说:“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篇内推本仁孝,尤为善之首务。”确切地说,从艺术上看,《考城隍》在《聊斋志异》中并非一流之作,但是,它在体现蒲松龄的创作意图方面是非常鲜明的作品。
《考城隍》的构思并不新鲜。传说颜渊、子夏死后成为地下的修文郎。李贺死后,被天帝请去撰写《白玉楼记》。这类传说很多,一方面在纪念死去的尤其是英年早逝的人才,一方面在安抚活人的心灵。这类传说渐渐地由名人发展到一般人,于是,在六朝至唐的志怪和传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文人因为文章写得好,被请到阴间,去做点文字的工作,他不愿意,乞人替代,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找到替身,侥幸得脱,回到阳间。可是,蒲松龄接过这一古老的题材,腾挪变化,将故事讲得更有人情味,描写更细腻,文字更流畅,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蒲松龄一般并不在意小说的纪实性,可是,对于这篇开宗明义的作品,为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亲切,作者有意地增加了故事的纪实色彩。主人公是作者的“姊丈之祖宋公”,小说的结末交代说:“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宋公病中,有人来请他赴试。宋公感到十分奇怪:“文宗未临,何遽得考?”作者故意写得含糊其辞,以完成情节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过渡。我们看志怪和传奇中,从现实到超现实、非现实的过渡,一般都是如此,病中、梦中,或是醉意朦胧之时,总之,神志恍惚之时,多幻象幻觉,少理性判断,糊里糊涂、不知不觉地就跨进了仙界、冥界。《聊斋志异》中更多的是冥间,因为冥界虽然可怕,却可以容纳更多的不平和痛苦,与平民的距离也更近。地狱虽然阴森可怕,但那是惩治恶人的地方,那里有人间缺失的道德法庭。而仙境虽然金碧辉煌,却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可敬而不可亲。《聊斋志异》中,《席方平》《于去恶》是例外,说阴间和阳间一样的黑暗,一样的贿赂公行,没有正义和公平。但是,席方平终于有二郎神替他找回了公平,于去恶则有张桓侯使他扬眉吐气,还是比阳间强。
宋公进了冥间,所见所闻,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只是这里提到,上面列坐的官员中,居然有大名鼎鼎的关羽。蒲松龄对关羽颇为崇拜,他为关帝庙写过碑记,说关帝“为人捍患御灾,灵迹尤著”。考试的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好像八股的破题,宋公答得也很简单:“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考了一辈子,在八股上下过苦功,八股里的破题自然是非常熟悉,毕竟练得很多,用到小说里来,也很自然。我们看《叶生》一篇,就有宋生出色的破题,其实是作者在那里露了一手。当然,蒲松龄那种小说家的破题真要用到考场上,恐怕是有害无益,因为小说家的破题,决不会符合代圣贤立言的口吻。《考城隍》里,诸神欣赏宋公的才思敏捷,当即任命他为河南某处的城隍,此时此刻,宋公才觉悟到自己已经告别人间,不禁悲从中来。他哀求宽限岁月,以奉养老母:“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养天年,惟听录用。”这是小说的关键之处,宋公的拒绝任命,不是惜命怕死,而是为了奉养老母。于是感动诸神,尤其是关公为他说了话:“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感动之余,政策放宽。以前类似的故事里,常常是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是送礼行贿、作弊弄假、找人替死。宋公提出老母的赡养问题,这就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同时参加考试的长山张某便暂时代理城隍之职。张某考得怎么样,作者没有交代,大概是不如宋吧。张某在小说里只是一个陪衬,对考官来说,他只是一个替补,但是,没有替补也不行,没有张某,宋公就脱不了身,所以张某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宋公回到阳间,这是志怪传奇里常见的公式,人死了几天,忽然醒来,像做了一场梦。而张某就在同一天死去。九年以后,有人马来迎接宋公赴任,这都是对冥间一段的呼应。作品特别强调,宋公在赴任以前,已经将老母的后事料理妥当:“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殁”。
情节并不复杂,突出一个孝字,孝可感天,因此而成为《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的作品。
孝的思想,表现于《聊斋志异》中许多的作品。我们读《席方平》,觉得作者是在揭露腐败,但作者的创作意图,更主要的是在写孝。所以他在“异史氏曰”里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田七郎》一篇,田七郎是个侠义人物,作者却处处在写他的孝。难怪但明伦的评点说:“能为孝子,然后能为忠臣,为信友,为义士。”蒲松龄对妒妇、悍妇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着眼的。妒妇、悍妇自己不生儿子,也不让丈夫娶妾;有了妾,不让丈夫与妾亲近;妾怀孕以后,又促其堕胎。《钟生》一篇,道士对钟生说:“子福命至薄,然今科乡举可望。但荣归后,恐不复见尊堂矣。”钟生至孝,“闻之泣下,遂欲不试而归”,“早归一日,则多得一日之奉养”。结果感动神明,母亲延寿一纪,钟生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