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0782字
- 2021-06-24 17:42:56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80分)
1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包括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
2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第二,正文部分,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
3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又称“分斋教学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富尔法案》
答:《富尔法案》是指1968年在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又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该法案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该法案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及互不联系的传统,改组后的大学都有各自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在大学内部实行民主化管理,这有利于调动大学各个方面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富尔法案》的理想是美好的,值得肯定,但在由于法国现实与三原则相去甚远,法国长期集权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新的三原则是极端困难的,因此这个法案不但没有促进法国高等教育进步,反而使其产生了倒退现象。
5苏格拉底方法
答:苏格拉底方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以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6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先行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
7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答:效度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包含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标示着教育实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性程度。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的程度。
8教育行动研究
答: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育行动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其意义在于: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取样
答: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进行取样的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在一个总体中只抽取样本进行研究是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取样本身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10参与性观察
答: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教师还要了解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等。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保持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
2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其基本内容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②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生活决定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③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它会对生活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即学校”
①“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②“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①“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④“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启示,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等。
3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答: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基本思想如下: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教育应把这些要素列入教学计划,同时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一切教育的目标都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指出,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不能像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那样只强调儿童个人的兴趣和自由。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
总之,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对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其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一些人士的抨击。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功能固着、反应定势和酝酿效应。
(1)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制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种功能固着使我们倾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2)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虽然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有时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除此之外,个人因素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等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5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一般约五六百字。课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对于重大课题,常常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述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共同活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②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a.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b.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c.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科学而有成效地组织和进行。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交际、沟通、交流等。其实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实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①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
个体的学习与认识活动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教学在任何时候亦不应脱离社会交往与共同生活。
②教学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运用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其中,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和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的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对价值目标的追寻活动,并不只是与教学过程相联系,还与其他教育活动甚至学生的全部生活过程相联系。只有抓好教学特有而主要的活动,注重将教学中的知识通过交往与认识活动,才能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品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2试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对中外古今的文化教育思想成果,采取了择善而从,重在消化、取其精华、锐意创新的科学态度,把各国文化教育思想精粹吸收融会,演变成他的教育学说并将之付诸实践。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极为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蔡元培的基本思想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分别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是完成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以现世人类幸福、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而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也才能处理现象世界的问题。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a.蔡元培的教育本质论在办教育、发展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并以此指导了北京大学的改革。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指蔡元培在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只要这些思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到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③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原因如下:
a.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整其人格,不是将他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
b.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长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c.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教育独立的内容应该包括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思想独立和教育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④“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
a.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他对旧教育进行批判,主张新教育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
b.按照尚自然、展开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要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同时还介绍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情况,如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蒙台梭利的儿童室等。
(2)蔡元培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以巨大的教育启示,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主张正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借鉴。
②开创了新的学术研究风气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论开创了新的学术风气。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门户之见,活跃了学术气氛,有利于各种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新的先进思想的成长壮大。
③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进步
蔡元培力主教育要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努力想摆脱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强调教育的独立地位。这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世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影响。
答:认知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1.5、2岁)
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看待事物。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也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2)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设合理情境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②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出判断。
③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四、材料分析(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剖析材料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总统先生,我相信这也不是您想看到的结果,但您的教育政策确实使广大教师感到灰心丧气。您与前任总统布什先生一样,将测试视为您教育政策的基石。测试有它的益处,好的考试,例如药学考试,能反映出教育的问题。但是,一场周密的阅读或算术考试能够告诉我们的不过是教育确实存在问题,但无法确切地得出症结所在。
要了解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学生成绩不佳,对当地情况的熟识、对专业的了解以及好的比较数据必不可少。假如我们对专业见解视而不见,不分青红皂白地依赖测试成绩,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只知道给病人测量血压,而不问她是否刚爬过楼梯或者感到晕眩。如果一所学校无法在测试中证明自己,也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么您的政府将关闭这所学校,并将之归咎为教师或者管理的问题,却不想到这样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个更糟的问题。
教育的成果及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您的政策似乎只认定一部车唯一的功能就是开得快,假如开不快,那一定是因为司机不好。两年前,在您的家乡芝加哥,青少年谋杀率直线上升。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纷纷关闭,学生不得不走过聚集了不少敌对帮派势力的街区去上课。有关测试、学校的关闭或一切可能的后果,没人倾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所有的信息都无人采纳,因为评价学校表现的只有一套狭隘的标准——测试成绩。
——摘自沃特·芬伯格(Waltor Foinberg)的《请让教育松口气儿:致奥巴马的一封信》(《文汇报》,2011年3月18日)
答:(1)材料中涉及的教育问题
①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教育者的劳动特点具有教育成果的延迟性,教育效果并不是从近期的一次测试中能够看出来的,而是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
③教育评价的问题,评价对象单一化、评价方式单一化、片面化的现象。
(2)对教育评价的观点
材料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教育评价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只是注重学生测试的结果而不注重其学习过程,只因为测试结果的不理想就关闭学校而不去考究其中的原因。这种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单一的、片面的,存在诸多弊端,不仅无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阻碍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成为评价的“奴隶”。因为评价片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教育评价应该进行如下改革:
①评价的指导思想应该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评价是不应该是“让儿童适应教育”而应该是“选择和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应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平等与民主,以及终身教育的需要,教育评价的目的应该在于全面地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帮助教育者发现、选择和形成一切可能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
②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突破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
材料中的教育评价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上。事实上,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由一次测试的结果就能体现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突破课堂,突破成绩,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评价对象不仅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的领导水平,还有学校的管理与办学水平、课程教材、教育计划、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研成果,此外还应该有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应该得到开拓与发展,它不仅仅是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也应是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调整教学思路的手段,更应该是判断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是否合理的重要途径。
③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评价不能只把被评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是应该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强调被评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地客观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
④重视对教育评价的再评价
教育评价本身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它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进行教育评价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评价活动是否科学、是否可靠、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产生了较大的效益,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评价等问题。再评价有助于各种评价方案和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⑤改进学生评价的方式
就学生评价而言,应该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测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的,也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该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