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6.4.1 简答题

1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浙工大2012年研)

答: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忠贞不渝地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既是搞好评论工作的首要条件,又是改进和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以及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三个方面。

(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评论在政治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指新闻评论的立论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向广大受众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当前,其内容必须正确地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体现党的基本主张。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宣传的组织纪律性。

(2)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

是否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衡量新闻评论有无党性的标准之一。坚持新闻评论工作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努力按照党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三条基本要求”(即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去做。

(3)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要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般可采取三个“结合”和组织集体写作的办法:

上下结合,即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点面结合,即评论部(组)同志和全编辑部同志相结合。

内外结合,即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

2新闻评论以事实为依托有哪些特点?(暨南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评论就事论理,析事明理,都离不开以事实为依托,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最有说服力,事实是最好的宣传。新闻评论以事实为依托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评论中的事实要准确无误

虚构的或莫须有的事实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时,评论者对所引事实要真切了解,只有在对事物、事实真切了解的基础上(需要积累和调查研究),才有可能将之融合于说理体系之中。

(2)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是为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服务的,事实与观点见解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选择哪一个新闻事实来陈述,并不是因为作者认为这一新闻事实有让读者了解的新闻价值,而是因为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与观点见解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联系愈紧密,则逻辑性愈强,说服力愈强。用事例来证明和阐述观点,事例要典型,内容要充足,要能够反映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客观联系。

(3)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一定都具有新闻性

作者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材料,就可能是以往的事实材料,甚至是历史材料。而新闻报道,一般不会包含过去的事实。

(4)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之间应当具有认识上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它们都为表达作者的观点服务。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不同的事实因素,虽然可能具有空间、时间上的相关性,却不一定具有、也不一定能保证在认识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一篇报道可能对于读者具有认识性,但提供报道的作者却没有、也不应该在报道中有一个统摄所有事实的观点,他也不应以这样一个观点来选择事实。

3为什么说新闻评论选题要做到上下结合?(暨南大学2013年研)

答:(1)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一篇评论的成败,首先取决于选题。能否正确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

(2)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真正吃透上下两头、上下紧密结合的选题

上,是中央的精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党和国家的最新决策、重大部署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往往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工作大局和政策精神,体现着中央的意图。及时宣传中央决策和领导的讲话精神,是新闻评论选题的首要考虑。

下,是基层实际,群众呼声,现实问题。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选定论题,选取最贴近生活情感,最体现时代精神,最吸引受众“眼球”的那一点入笔,使论题具体集中,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要学会小题大做,即善于从一个看似极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从而深入开掘,写出大主题。

吃透上头,大多可以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和听报告解决,而吃透下头,则必须“身入”下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即坚持“三贴近”。

6.4.2 实务题

1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认识,对以下事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述有逻辑和条理,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浙工大2018年研)

参考材料: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9日下午,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得了276张选举人票,成为美国第45位总统。早在11月4日,新华社便在旗下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发表文章《特朗普VS希拉里=新媒体PK传统媒体?》。文章中提到,美国主流纸媒几乎一边倒地宣布支持希拉里,而特朗普在过去12个月里经由社交媒体获得3.8亿美元免费曝光量。甚至有评论认为,如果大选只是一场社交媒体数字游戏,总统选举己经结束了。当然,这不意味着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竞选代表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决。作者认为,在美国大选中,与其说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对决,毋宁说是社交媒体在占领传统媒体,大规模夺走受众和广告资源,在新闻内容上反哺传统媒体,塑造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1月8日,新华社再次刊文,认为“今年大选中,美国传统媒体处境可以用‘悲凉’二字加以形容。最悲凉的不是与社交媒体对决失利,而是根本就没有发生对决,只是发生了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占领。今年大选中,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以惊人规模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同时,社交媒体不再是舆论导向的追随者,而成为舆论导向的塑造者。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政治工具,对选民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而网民点赞、转推或其他下意识的在线行为,也从未像今年大选这样暴露出美国政治状态的阴暗面”。

当然,也有不少媒体提出,特朗普逆袭,并不代表美国大选是一场“社交媒体”的胜利。社交媒体的滥用,也显现出种种弊端,信息窄化、滋生偏激情绪都是社交媒体深入渗透大选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答:参考示例:

社交媒体正改变传统政治传播生态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束,结果是没有什么从政经验的特朗普战胜了从政经验丰富的希拉里。大逆转的背后,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

特朗普是一个标准的美国“网红”。有报道称,自去年6月参选开始,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气暴涨,推特粉丝1030万,脸谱粉丝990万。相比之下,希拉里只有778万推特粉丝、480万脸谱粉丝。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特朗普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政治营销。

特朗普并非利用社交媒体取得竞选成功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介入政治传播中。奥巴马在和罗姆尼竞争时,还雇用了超过100人的团队,专门负责运营他的社交媒体账户。自此,社交媒体被认为是政治传播中具有颠覆性的媒体,将会带来政治传播的革命。这种“颠覆性”,在4年之后以特朗普的“逆袭”再次得到印证。得社交媒体者得天下,似乎并非耸人听闻。

一是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线性传播格局。电视媒体曾是政客的助选利器,但其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并且受频道、时间等多重因素制约。而在社交媒体上,选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创造和生产中,享有表达、分享和传播的权利,也有获得关注与被关注的机会。这为实现双向传播提供了平台。

二是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政治传播生态。在美国,相当比例的选民不再观看或很少观看电视,而社交媒体为人们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讨论提供了便捷条件,这激发起了年轻一代巨大的政治参与热情。

三是社交媒体为政治营销提供了无限可能。特朗普深谙媒体传播规律,他知道如何以不同的叙事方式最大程度地争取受众支持。据统计,他平均每月在推特上发371.6条推文,相当于每天至少12条;还善于使用Instagram社交平台把日常生活影像发布上去;还看中了视频直播应用Periscope,开通了“问答特朗普”并用视频作回答。特朗普借助社交媒体节省了巨额宣传经费。

在社交媒体的强大攻势下,美国主流媒体已处于下风。但对政治传播来说,社交媒体也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助力竞选,也可能让政治人物处于尴尬境地。“征战”双方犯下的哪怕一点点失误,都有可能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演变成大问题,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的持续发酵就是很好的例证。特朗普的一些言论,在争取到众多选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负面舆论。这些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观点”,是否会为其未来执政埋下隐患,还有待验证。

可见,社交媒体既拥有巨大能量,也会带来一定政治风险,用好社交媒体这个“宠儿”并非易事。社交媒体背后是汹涌激荡的民意,民不可欺。得一时民意易,获长期民心难。对深得社交媒体之利的政治人物来说,真正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和执政能力,方是王道。

(来源:《人民日报》,2016-12-04;作者:陈利云)

2请根据下列见报稿件,配发一篇短评,要求自拟标题,内容需立意新颖、层次清晰、论证条理、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500字。(暨南大学2013年研)

参考材料:

孩子,你慢慢来——当兴趣班成为信仰

新华社杭州5月31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章苒 余靖静)

每年小升初,杭州市的顶尖初中都会为争夺两三百名“最最优质的生源”而激战一番。

他们被称作“牛孩”。一位网名“牛爸”的家长为今年刚刚进入初一的这群新生建起了一个QQ群“杭州牛孩集中营”。顶尖的民办初中,某种程度上也是“集中营”。牛孩们来不及骄傲,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焦虑。不论孩子已经有多出色,家长们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训班,神一般的辅导老师,孩子则像神一般地学习。一些家长在恐慌和焦虑中无从依赖,于是催生了一种共同的奇特信仰——兴趣班。

在杭州有一位传得神乎其神的奥数徐老师。家长每天写博客记录自己孩子与徐老师亲密接触的过程,很多“孩子还没到年纪”的家长则每天等着看更新,为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被淘汰”捏着一把汗。

一名台北学生注意到了大陆奇特的兴趣班文化。这名中国美院的学生对两地进行了比较:台湾没有那么多专为考试服务的画室,而大陆的学生把在画室学习当作人生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问:“画画不是兴趣吗?画画应该没有压力啊!”

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据了解,2012年杭州建兰中学招生,以特长生名义报名的学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钢琴十级的学生就有60多个,而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钢琴特长生只招收一两个。

问题是,经过如此惨烈厮杀进入民办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比较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

当兴趣班成了“信仰”,这些奇特的场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宫上一天的课,家长就在外面扎帐篷,孩子睡个午觉继续上课。幼儿园也不能幸免,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在走廊上喂饭,这些还没有解决自主吃饭问题,晚上还要抱着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饭还要接着学习。

杭州市第二中学是当地重点高中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挑战“轻负高效”教学,希望能“把时间空出来让孩子玩”,结果遭致家长集体反对。“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把时间利用起来给孩子补课?”校长叶翠微说。

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也有类似苦恼,“我们这两年开始重点查违规补课,有天晚上十点多,有家长打进市长热线‘12345’投诉,我以为哪里在违规补课了,结果家长要投诉的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补课’!”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真的很可怜。”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说。即便在看似离高考指挥棒十万八千里的学前阶段,家长们“很急,很疯,很可怕”。

“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所以大多数家长不能幸免,无法超脱。”

“另外一个原因,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简单来说就是输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跟人才观、幸福观存在误区有密切关系。”

“我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急,急着嫁人,急着找个稳定的工作,”在浙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台湾学生李伶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说,“台湾的年轻人大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考虑安定下来。”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说:“有一种声音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有钱人家的二代拼,你怎么跟机关领导干部的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

冯钢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结构开始逐渐固化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说一个社会所有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家长肯定都围着高考打转。

冯钢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疾病,并且非理性地蔓延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答:参考示例:

别让兴趣班没了兴趣

听说升学考试中传统文化才艺能加分,于是一些戏剧、古琴班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发现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要求低,于是不少学生就突击学习绘画、提琴,企图“另辟蹊径”;看见有孩子因为羽毛球打得好,被学校优先录取了,于是一些家长就开始琢磨培养孩子打球……诸如此类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功利性兴趣班,如今依然广泛存在。

纵观当下的兴趣班,英语、绘画、音乐等属于基本款,如果时间和金钱充裕,女孩子可能会学个舞蹈,男孩子就学个球类。看上去,似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两门拿得出手的特长,但事实上,孩子们上的兴趣班几乎都是家长们“觉得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他们真正的喜好。甚至更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身的兴趣“没用”,强行让孩子上自己认为“好”的兴趣班。如此强扭的兴趣,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兴趣班,顾名思义,目的应该是发展孩子兴趣、提高孩子素质。如果兴趣班丧失了“兴趣”二字原本的意义,变成了应试教育加分的砝码,那无疑会与育人的本质背道而驰。

如今,我们常常抱怨,现在音乐学院出不了音乐家,美术学院出不了画家,电影学院出不了好演员。扪心自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恐怕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很多孩子在当初选择这个行当时,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出于各种利益的考量。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都只是为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而没有钻研的兴趣与冲动,那么我们将注定与大师无缘。

兴趣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所以,请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爱好,别让兴趣班没了兴趣,别折断孩子梦想的翅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