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4.1 概念题

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3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京师大2012年研)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4双重偶然性(湖南大学2016年研;北邮2009年研;武汉理工2008年研)

答:“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隔阂(湖南大学2017年研;兰州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6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

1.4.2 简答题

1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北大2011年研)

答: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不能在意义的社会中得到完全的自由,而是必然会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2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人大2003年研)

答:(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使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传播的一个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它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传播形态,一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1.4.3 论述题

1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北邮2009年研)

答:(1)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的必要性

传播学只有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才能发展。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也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果传播学不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照搬,那必然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甚至会遭到人们的拒绝和反对。

本土化建设是走向世界的前提。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传播学研究必然会成为国际主流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应采取的做法

辩证地学习西方传播学。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既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传播学,它实际上是“迎中有拒、拒中有迎”,即迎新不迎旧,排污不排外,努力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和精华都收归己用。

针对中国国情,联系传播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中吸取营养。只有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等条件,传播学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并为国际传播学术作出贡献。

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北大2009年研)

(1)你认为,传播理论主要是解释传播过程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

(2)你认为传播理论能够对价值观作出好坏的判断吗?

(3)你认为传播理论与研究问题之间关系是什么?

(4)你认为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在定量研究中,你认为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社会研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回答“是什么”,即把现象描述出来;第二个层次是回答“为什么”,即对现象进行解释,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而第三个层次“应该如何”则涉及价值判断,解释理想的状态应该呈现的样子。

在实证范式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主要是对传播现象的本质特征、运作及效果进行陈述,通过对大众媒介和媒介影响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观测与解释,如解释电视和攻击行为的因果关联的研究。所以,传播学在实证范式下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很少涉及“应该如何”的问题。

(2)实证主义者主张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和善恶,而在于判断真假和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反对“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科学(如哲学、美学、伦理学)那样为人类提供规范和价值观。

这个争论涉及到社会科学的真理性问题,尽管社会研究可能会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但只要研究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的,那从科学的程序上看,就能够保证研究的客观性。韦伯指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角度上受其价值观的影响,但当进入研究阶段之后就应当排除个人偏好和价值取向。这样,社会研究同样能做到“价值中立”,能得到客观的认识。

因此,传播学应该对价值观进行判断,因为它关系着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对价值观进行判断能使媒介向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的方向前进。当然,研究者只能在选题和研究角度上进行价值观判断,当进入研究阶段之后就要价值中立,以使研究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3)在确定研究方向并进行文献检阅之后,研究者必须以一种可检验的假设或研究问题的方式对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研究问题是关于某件事情的某些方面的一个正式问题,它不限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当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性质不是很清楚时,采用研究问题就比较合适。传播学研究就是从研究问题出发开始进行研究,并且整个研究都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的,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4)在文献综述的最后必须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在研究者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之后,须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保证了研究问题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上提出的,这样研究问题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写文献综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5)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通常要提出有关研究问题的一些可检验的假设。假设和研究问题一样都应该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