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

1935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的控制对外贸易、经办、军队进口的机构是(  )。[2015年统考真题]

A.交通银行

B.中国银行

C.邮政储金汇业局

D.中央信托局

【答案】D

【解析】1935年10月1日,中央信托局正式成立并开始对外营业。中央信托局成立后,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最高领导机构、业务职能处室、内部管理机构以及各地分支机构等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中央信托局的成立是南京国民政府国家金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金融统制的初步完成。

二、名词解释

1.法币改革[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法币政策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规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2.十教授宣言[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3.“四行二局”[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银行于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与此同时,国民政府采用增加官股和派遣人员的办法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和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有发行兑换券及农业债券的特权。同时,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4.法币[2011年统考真题]

答: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国民党要积极倡导“新生活运动”?[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所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

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因此它并不是一场单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性的社会改良运动,而是一场统治者发动的借助“礼义廉耻”的固有道德,以配合蒋介石剿共反共防共和消除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运动。其结果如果用蒋介石当初定下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既没能实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的理想目标,也没能恢复“符合礼义廉耻的现代生活”,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这场由蒋介石亲自倡导和发起的运动最终归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一运动违背了中国人民意愿,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国情和人民的实际需要。

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2015年山西大学研]

答: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

(1)晏阳初

主张:a.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

b.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实践: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2)梁漱溟

主张:实现建立新社会组织的道路,要靠乡村建设运动。

实践: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1931年又来到山东的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论述题

1.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整顿军备

成立国防委员会

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也规定“国防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拟定作战计划

在前有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最终拟订《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并于1937年3月修订完毕。战前备战的战略设计已基本完成。

整编陆海空军

1935年3月,以陈诚为处长,成立了陆军整理处,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陆军已整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到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和5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

海军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并没有太大建树

(2)加快经济发展

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决定通过“人力”“地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央、省、县各级均设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市镇设立各种同业公会,村设立农业协会,各规定其职责。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通过国名经济建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一部分宝贵的资源。

(3)交通建设

为了适应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比较重视交通建设,取得的进展也较为显著。1935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为流畅货运,要“尽量发展各县各省区间之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力谋货物流通之便利。”规定“交通运输之建设应使其适合经济建设及国际形势之需要,”进一步整理旧路,修筑新路,并对各主要铁路增设防空设施。国民党“五大”还通过了《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到1937年上半年,交通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4)寻求欧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政府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并得到大量贷款。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快在国内进行币制改革,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同时政府还大量从欧洲其他国家贷款,尤其是德国的支持。

(5)改善中苏关系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远东地区也构成威胁。鉴于中苏在这方面的共同利害关系,从1932年2月26日,中国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外交。签订了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12日,中苏恢复正常外交。苏联以武器贷款的军事援华方针,对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中苏关系的改善,也为中国抗日战争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尽管国民政府在抗战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但这些准备依然提高了南京政府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其一定的防御能力,对于抵抗日寇的侵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2.1927~1949中共土改几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文件及改革内容和影响。[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从1927~1949年,中共的土改分为三个阶段:1927~1937年为国共十年对峙阶段、1937~1945年为抗日战争阶段、1945~1949年为解放战争阶段。各阶段的土地政策如下:

(1)国共十年对峙阶段(1927~1937年)

政策:《兴国土地法》。

改革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由于正确的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在很短的时间中,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纵横三百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五十多个区、五百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六十多万人得到土地。广大农民欢天喜地,积极从事生产,粮食产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

(2)抗日战争阶段(1937~1945年)

政策:《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改革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同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

影响:这一政策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团结了广大农民,同时交租交息也保证了地租的一部分利益,起到了团结地主的目的;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既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也团结了广大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解放战争阶段(1945~1949年)

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改革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影响: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3.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活动,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1)社会背景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更是遭遇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水旱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阔,受灾人口众多。

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与当代学者更多地将农村、农民、农业作为“问题”看待,关心“三农”问题更多地出于良知,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是为了防止其破坏性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很不相同,在当时知识界的普遍认知中,农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

(2)成果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诚如梁漱溟所言,“南北各地乡村运动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但关心乡村,立志救济乡村,则是这些团体和机构的共同点。

(3)意义

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4.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有: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2)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3)法币政策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切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