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西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基本概况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47.96万人(2014年),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2.地形地貌

山西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

3.气候特征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4.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

山西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

植被

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

a.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b.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

c.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

野生植物资源

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2015年末山西省森林覆盖率23%.

(2)动物资源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

(3)水资源

河流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a.黄河水系

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不包括黄河),小于10000平方公里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小于1000平方公里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97条。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

山西境内属于黄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汾河、沁河、丹河、涑水河、三川河,黄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有97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

b.海河水系

山西境内属于海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桑干河、滹沱河、浊漳河、清漳河。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有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

主要特点

a.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以径流量和开发条件比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浊漳河的条件较为优越,水能蕴藏量占到全省的80%~90%。

b.水资源分布不均

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c.水资源贫乏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1956~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6.77亿立方米,地下天然水资源量(即降水入渗补给量)84.04亿立方米,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47.01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3.8亿立方米,为全国的67.7%,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7%,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11%。

(4)矿产资源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0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36种。具有资源优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67.85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56%;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315.2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91.75%;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4.32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4.49%。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矿产也有着良好的勘查、开发前景。

(5)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

人文历史景观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占全国的23.3%,位居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著名的人文景点有:

a.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

b.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

c.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d.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

e.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f.云冈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

g.大院民俗文化

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红色旅游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省境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11个地级市共辖119个县、市、区(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664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16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98%;死亡人口20万人,死亡率为5.56%;自然增长率为4.4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05。

(2)民族

山西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4%,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26%。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

3.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考古表明,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我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夏商周

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后随着地域扩大,统治中心才转入河南豫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今运城垣曲县古城南关和夏县东下冯等地发现有商代前期完整城址,以及运城平陆县和长治长子县等地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为晋国、魏国、耿国、虞国、霍国等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在管仲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前期国都在翼(今临汾翼城县东南),后期迁都于新田(今临汾侯马市)。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在今临汾曲沃县建有晋国博物馆,陈展着考古发掘的晋国“曲村——天马遗址”的文化历史;在今临汾侯马市建有晋国古都博物馆,陈展着晋都新田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其文化历史。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公元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历史学者一般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6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汉代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版图极盛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至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曹操把今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在山西境内今长治武乡县还居住着羯族,今忻州代县和大同还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山西境内的三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陕、甘一带的氐、羌族,史称“五胡”。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末年,公元 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吕梁离石区)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十六国”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先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先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蓟、今北京城西南,后再迁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先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后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先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先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迁都平成、今大同市)等国的领地。

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另外大力实施汉化改革,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僧尼多达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453年~495年)修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西魏实权落在权臣宇文泰手中。557年其子宇文觉取代了西魏,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从刘渊起兵一直到北周灭北齐的270多年间,山西境内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平城(今大同市)、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东北)都是全国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其中,平阳为“汉”国、前赵的都城,平城为北魏的都城,晋阳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陪都”。

隋唐及五代十国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隋代,曾于北魏时期兴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其疆域已抵今山西与内蒙交界地带,并数次入侵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从太原起兵反隋,于618年建立唐朝,七年后统一中国。唐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如薛仁贵、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等。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台山在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的佛教圣地。

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和后汉(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为依托,夺取中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汉。刘崇依靠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

宋辽金元

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被部属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后改为东京开封府,并设陪都西京。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首先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976年(开宝九年)8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忽然去世,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大军灭北汉,并将晋阳城放火烧毁。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今太原市区重建新城。北宋时期,山西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宋真宗之后,山西境内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靖康之变后,金兵的入侵使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经过金世宗大定之治和金章宗明昌之治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平阳府(今临汾)成为当时金国的造纸中心。

蒙古帝国崛起后,入侵金国的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造成山西千里无人烟的惨况。这里长期属于蒙古帝国之燕京等处行中书省。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元帝国建立后在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清

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进入山西,设山西行省。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驻扎山西:朱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长治),修筑明长城,防备北元的侵扰。明初,曾从山西大量移民充实人烟稀少的华北平原。洪洞县的大槐树曾是著名的集合点,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清代,朝廷把明长城以外的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山西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山西商人在全国建立了许多山西会馆或山陕会馆。

民国

辛亥革命后,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成立军政府,军阀阎锡山任山西都督,下设军政、政事等7部。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民政长,由阎锡山担任,为全省行政长官。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阎锡山因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民国五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由阎锡山担任。民国六年(1917年)护法期间,阎锡山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阎锡山也成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战争起,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蒋中正任命晋绥陆军总司令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6月阎锡山通电拥护三民主义,除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红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与张作霖作战;期间又裁撤山西省长公署,改建省政府,自任省政府首任主席,并任命各厅主管人员。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山西省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阎锡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旦,获国民政府颁授一等宝鼎勋章,但随后便与蒋中正就军队编遣意见左右,联同冯玉祥,李宗仁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阎任“国民政府”主席),引发中原大战。9月,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中正,并派兵入山海关。冯、阎大败。阎锡山先到大连,之后再回山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寻求和解。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形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山西划为第二战区,组织成立了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代替太原绥靖公署职权,设司令长官1人,由阎锡山出任,指挥晋绥军六、七两集团军和国民党中央汤恩伯部改编的第十三集团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改编的第十八集团军等部队进行抗战。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军政机关撤至临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阎锡山把山西省政府从晋西迁回太原,政府主席由阎锡山担任。

1945年8月下旬阎锡山部队第19军史泽波率4个师在上党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主动发动上党战役,此役中共消灭了阎锡山11个师,占了阎锡山部队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致阎锡山无法单独据守山西,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从而结束了阎锡山自民国初年独占山西的割据局面。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军与解放军经历晋北、大同、吕梁、晋南、运城、临汾、晋中等几场战役,山西大部己被解放军所攻略,国军仅剩临汾、太原、大同等几座城市,阎锡山无奈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山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中旬,临汾被解放军攻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经历长期包围的太原被解放军攻克,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与阎慧卿等人集体自杀,守军三万余人全灭。5月1日,大同守军接受和平改编,从此中华民国政府在山西省政府机构彻底瓦解。8月9日,中共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太行、太岳、太原3行政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晋南、晋西北2区50县,合并设立山西省。9月1日,省人民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下辖太原1地级市及兴县、忻县、阳泉、汾阳、长治、翼城6专区。

4.社会经济

(1)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8万亿元,年均增长7.9%;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443.41亿元、1642.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4137.2亿元、13744.6亿元。五年来,我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历史性地跃上了新的台阶。

(2)农业

2015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767.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7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259.6万吨,减少71.2万吨,减产5.4%。

(3)工业

201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1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93.7亿元,下降16.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31.8亿元,下降35.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68.1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净亏损95.5亿元。

山西省深化煤炭资源整合,推进煤矿兼并重组,转型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全省矿井总数由1053座减少到562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外运量分别达到9.6亿吨、6.2亿吨,比上年增长31.48%、9%。

(4)商贸

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0.0亿元,增长5.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13.5亿元,增长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6.5亿元,增长5.7%。

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47.2亿美元,下降9.3%。其中,进口额62.9亿美元,下降13.7%;出口额84.2亿美元,下降5.8%。

(5)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生态、造林绿化和“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6%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部完成,太原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年均营造林45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39个百分点。

(6)交通

a.铁路

2015年,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全省铁路货物运输总量达到52780.2万吨,比上年下降7.6%;铁路客运量649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0.4%。

b.公路

2015年末,全省公路线路里程14.1万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24公里,公路密度89.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28公里,出省口达19个,位居全国前列。“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119个县(市、区)全部开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13%的乡镇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公交、出租车客运量分别达到17亿人次和10.7亿人次。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2015年,全省公路货运量9.2亿吨,比2014年增长9.0%;客运量2.71亿人次,增长1.2%。

c.航空

2015年,山西省有民用机场7个,5个已通航,2个正在建造。其中,太原机场完成运输起降78383架次、旅客吞吐量884.298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万吨,分别增长8.56%、11.49%、1.34%。目前,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在夏秋航季共有24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57条国内航线、4条地区航线(香港、台湾)和国际航线1条(仁川、曼谷、普吉等),通航城市49个;在冬春航季共有22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55条国内航线,5条地区航线和国际航线2条,通航城市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