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约翰·古登堡(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研;人大2015年研;暨南大学2015年研)

答:约翰·古登堡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和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与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的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并向广大受众传播,这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2.“便士报”(penny paper)(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廉价报纸(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便士报”即廉价报刊,又称廉价报纸,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廉价报纸的特点有: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又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基础。

3.“一城一报”(人大2004年研)

答:“一城一报”是指新闻传播领域曾经出现过的一个社会现象,是对二战后美国报业集中和垄断发展现象的概括。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报纸发行量亦持续上升,但在激烈的竞争下,报业发展却出现了极度垄断的态势。日报的总数不断减少,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城市只有一家日报的现象,即所谓的“一城一报”现象。“一城一报”是报业经过多年自由竞争的结果。

4.垄断竞争(清华大学2007年研;复旦大学2005年研)

答:垄断竞争是传媒市场竞争的一种模式,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企业数量很多,每个企业的产量只占较小的市场份额,一个企业的行为不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这种市场结构下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5.“三社四边”协定(“联环同盟”)( 人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北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它们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新闻联合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6.西方四大通讯社(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西方四大通讯社是指法国新闻社、英国路透社、美国联合新闻社和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前身为哈瓦斯通讯社)由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于巴黎,路透社由路透于1851年创办于伦敦,美联社于1848年创办于纽约,合众国际社是由斯克里普斯于1907年创办的合众社和赫斯特190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

二、简答题

1.略述中国古代造纸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经过及其对于人类传播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研)

答:中国古代造纸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及贡献如下:

(1)造纸术的发展经过及贡献

发展经过: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即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后得到推广,人们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提高,纸的种类也大大地增加,质量也逐步地提高。

贡献: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和欧洲,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知识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推动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印刷术的发展经过及贡献

发展经过:北宋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锡活字、木活字,后来出现铜活字、铅活字,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贡献:活字印刷技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简述西欧和北美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特征。(人大2006年研)

答:西欧和北美报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政论报刊、政党报刊和廉价报刊三个历史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1)政论报刊的特征

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举起了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时资产阶级报刊发展受两个因素制约: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2)政党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特征

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好依赖执政或在野政党。

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从政党报刊的特点看,它们是政论报刊的发展。

(3)廉价报刊(工业革命后)的特征

廉价报刊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廉价报纸出现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经济的发展普遍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精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廉价报刊的特点有: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又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3.简述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私营上层报纸的性质和特点(请举例说明)。(北大2007年研)

答:18世纪后期,英国先于其他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工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广告日益增多,这些都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带来了活力。这一时期,私营上层报纸开始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泰晤士报》。下面以《泰晤士报》为例说明私营上层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1)《泰晤士报》的性质

最初的《泰晤士报》同样受控于英国政府,每年接受政府的津贴,充当政府的传声筒。

1803年,沃尔特第二接管《泰晤士报》后,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始实行办报独立的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旗号。而后该报凭借出色的报道与重要的独家新闻而销路大增,从而在经济方面可以依赖广告和发行的收入做到自给自足,逐步摆脱了官方的“资助”,成为一份独立的私营上层报纸。

(2)《泰晤士报》的特点

《泰晤士报》有一种特殊的赋性,即它是一个国家的公器。《泰晤士报》是一份非党派的报纸,并无明确的政党背景,但同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它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和统治集团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能在工业革命后的政治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

《泰晤士报》具有权威性,其国际报道常常使有关国家刮目相看,不得不掂量一下它的分量。

就政治立场而言,《泰晤士报》以保守著称,但也常常改变态度。

4.简述西方大众化报业的兴起及意义。(北大2002年研)

答: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廉价报纸又称大众化报纸。

(1)大众报纸兴起的原因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随着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2)大众报纸的特点

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3)大众报纸兴起的意义

报纸在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高级报纸”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又登载具有说服力的社论,发行量虽少,但是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大众报纸”则以趣味性为主,面向广大普通群众。大众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5.简述世界通讯事业的特点。(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世界通讯事业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其具体表现在:

(1)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垄断着世界上80%的国际新闻的传播。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向世界发布的新闻中,很少报道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报道焦点大多是政变、灾祸、动乱、饥荒、犯罪和暴力等阴暗面。

(2)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拥有国内通讯社,他们在国内有记者网,其中有一些通讯社各自或联合在国外设有自己的办事处或记者站,以采集或发布新闻。有的则向世界性通讯社预订,或签订交换协定,接收国外新闻和提供国内新闻。

(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没有力量各自建立起强大的通讯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一项计划,支持它们建立区域性通讯社。现已有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泛非通讯社、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讯社、加勒比通讯社、拉美特稿社等。

三、论述题

1.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1)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约翰·古登堡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这对欧洲印刷新闻纸的出现和流行起到决定作用。这一发明在欧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

(2)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地波澜壮阔。

随着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周期短、批量大地印刷成为可能,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刊名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此后,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2.论述工业革命兴起对报业的重要推动和影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工业革命是各国廉价报刊产生的最直接、最持久的推动因素。

(1)工业革命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由工业革命带来的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和日益成熟、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导致了同传播事业相关联的许多社会行业的一系列剧变。其表现为运输业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邮政通讯业的发达、造纸及印刷技术手段的提高等。

(2)工业革命产生了廉价报刊的主要消费者——大众化读者群体。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阶层出现新分化,产生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两大新的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受雇于它的劳工阶级。此外,工业革命破坏农村的自然经济结构,迫使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移民美洲,形成了市民、劳工阶层。都市化的兴起,民主化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他们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了兴趣。这三个阶层的人共同组成了廉价报纸的读者群。

(3)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增长迅速。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4)商品经济自由市场的形成引发信息需求的急速增长,廉价报刊的需求与销售市场已经成形。忙忙碌碌的资本家工商业集团要求进行大规模的信息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使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超过了任何时代。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追求商业利润的时代狂潮最终催熟这个市场。

(5)政党报刊弊端显现,新的现实社会、新的读者群体、新的技术条件都在呼唤着新的报刊类型的产生。作为各个阶级、集团的组织者和舆论喉舌,政党报刊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国家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和自身各派利益的吹鼓手。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和日益稳定,政治、军事斗争让位于经济领域中资本的自由竞争,政党报刊便慢慢地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政党报刊在后期常常屈服于党派集团的一己私利,在报道中歪曲事实、造谣攻击,显示出党派偏见、报格低下等弊端。报刊文字艰涩、版面呆板、枯燥无味,再加上读者对象日益狭隘、报刊售价过高等弱点,政党报刊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廉价报刊的时代来临。

3.论述西方新闻史上廉价报刊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

答:廉价报刊是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报刊类型,其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史学家称之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1)廉价报刊兴起的背景

从西方诸国总体背景来看(主要指英、法、美三国),产生廉价报刊的基本原因几乎是相同的,最直接、最深刻、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对廉价报刊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a.工业革命带来了飞跃发展的生产力和日益成熟、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导致了同传播事业相关联的许多社会行业的一系列巨变,表现为运输业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邮政通讯业的发达、造纸及印刷技术手段的提高等。这一切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b.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阶层新的分化,产生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两大新的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受雇于它的新阶层、新集团——劳工阶级。

c.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和日益稳定,随着激烈的、流血的政治、军事斗争让位于经济领域中资本的自由竞争,政论、政党报刊慢慢地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也预示着新的报刊类型的产生。

各国社会新闻传播新体系中民主平等、新闻自由观念的普及和一系列基于哲学原则所指导的新闻法规加快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廉价报刊的出现

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的《太阳报》,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这份新颖小报的问世,标志着廉价报刊的正式诞生,开创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纽约太阳报》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公开标榜报纸的独立性,宣称要摆脱以往报纸依靠政府、政党津贴的附庸地位。

在报纸内容上,大量刊登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色情、暴力消息,以吸引识字不多的广大下层读者。

在文章写作上,该报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讲究写作有趣、幽默、机智。

在版面形式上,报纸突破了以往报刊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

在发行方面,以街头零售为主,不再依靠传统的预先订阅的方法。

该报售价低廉,一分钱一份,从而吸引了大批的工人、小市民、小职员等大众读者。

由于使用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报刊的方法和手段,宣传“为人人发光”的《太阳报》大获成功。

(3)廉价报刊的发展(以英、法两国为例)

英国廉价报纸的发展

英国第一张成功的廉价报刊是1855年6月创办的《每日电讯报》。真正使该报成功的人是爱德华·利维·劳森,他是英国新型廉价报业的真正先驱人物之一。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劳森率先学习美国廉价报纸的版面编辑技巧,将重要消息用多行大字标题标出;在新闻报道方面,他致力于全面迅速地反映世界的真实面目;重视国外新闻,狂热地追求轰动性的报道;到处网罗人才,充实编辑部。由于这一系列措施,1871年,该报发行量远远超过了《泰晤士报》,1888年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每日电讯报》的崛起标志着英国新报业的成功。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新报纸、新报人辈出,如斯蒂德的《帕尔马公报》、奥廉纳的《明星晚报》、乔治·纽恩斯的《点滴杂志》和北岩勋爵的《每日邮报》等,英国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法国廉价报刊的发展

法国的第一份廉价报纸是1836年由埃米尔·德·吉拉尔丹创办的《新闻报》。吉拉尔丹先以降低报价来扩大报纸销路,吸引广告商注意,再凭借刊登广告来补偿发行亏损,维持低廉报价。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化经营办报方式。

由于法国特殊的国情,法国的廉价报刊发展具有与英、美等国不同的特点:在内容上,法国廉价报刊多侧重于文学、艺术题材的文章,且仍保留了针砭时局、论争激烈、干预政治的明显倾向;由于法国工业革命不甚红火,自由竞争的商业市场也不如英、美两国活跃、实力雄厚,造成了广告来源不稳、收入不足的窘境,使得廉价报业无力达成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导致了新兴的廉价报刊的夭折或转向接受政府、政党集团的津贴,丧失独立地位的现象。

(4)廉价报刊发展的意义

新闻本位原则的确立。“新闻本位”原则的确立是廉价报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一大贡献,这一观念对现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深远。

时效观念的重视。

客观报道手法的形成。客观报道手法是廉价报刊“独立”原则在新闻业务上的再现。廉价报刊所信奉的“独立新闻学”之不党不私、不偏不倚的原则延伸到写作领域中,就有了“客观报道”口号的提出。

4.论述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的走向及特征。(北大2006年研)

答: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显示出了如下走向及特征:

(1)传媒集团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报团的出现。20世纪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报团开始被世人注目,这就是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以此为起点,百年内世界新闻事业的集中化速度和规模,令人瞠目结舌。

广播电视集团的出现。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发达国家出现了广播电视集团,较著名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NBC、CBS、ABC,日本的NHK,澳大利亚的ABC,加拿大的CBC等。但是这些广电集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新闻集团的出现。60年代,加拿大的报业主汤姆森进军英国、美国,购买了数百家报刊;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报业主默多克也进军英国、美国,基本上替代了汤姆森报团的地位,买下了数百家报刊和广播影视公司,形成巨大的跨国“新闻集团”。

这个世纪,新闻业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此起彼伏,然而垄断的趋势无法阻挡。传媒集团从单纯的报业或广电业集团,转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在最后一个10年,这种相对单一的传播业集团也开始消失,其他各种产业集团逐渐成为大众传播集团的母公司。

欧洲大陆与英国、欧洲与北美、整个欧洲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竞争,也日趋激烈。

(2)广播和电视业异军突起

1920年出现第一家广播电台之后,迅速普及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从第一家广播电台到第一家电视台,只有16年;从二次大战后电视台的重建到出现卫星通讯,只用了12年。

二次大战后重新开始发展的电视业,不断地更新各种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卫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唱主角的媒介;报纸和杂志虽然依旧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种数在减少,发行总量也在缓慢减少。由于电视提供了丰富的晚间生活节目,所以电视普及后,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走红的晚报,逐渐在报纸品种中消失。广播电台,由于接收装置越来越简便价廉,人们在某些场合需要它,所以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然而不论怎样,除了报刊被人们看作传统媒介外,发明只有几十年的广播、电视现在也成了“传统的大众媒介”。

(3)报刊两极分化,更多的报刊趋向于大众化

20世纪伊始,英国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雄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同时,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汹涌而来,接着又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不论人们怎样从道德角度批评它们,报纸的大众化,以媚俗、迎合读者为特征,为报业主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养育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少量报纸脱颖而出,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适应了社会精英的需求。这种分化很快就“传染”到世界各主要国家。

(4)新闻在世界的流通、高发行量报刊的分布不平衡

新“四大通讯社”的垄断形成

1901年,美联社宣布正式诞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上升,1870年由欧洲的三大通讯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瓜分世界报道范围的格局,从30年代起被打破,二次大战后形成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

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口号的提出

四大通讯社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却控制着世界上80%的新闻稿,其中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得以提出;而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塔鲁瓦尔宣言》的形式反批评这个口号。他们认为,这个口号的实质是鼓励政府实行新闻检查。虽然这场观念上的斗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美英等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被削弱了,但是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

(5)大众传播业经营体制民营化趋势渐强

二次大战后,为防止法西斯专制主义的大众传播业死灰复燃,联邦德国在美英法三国的影响下形成分散的报刊民营体制和分散的广电公营体制;日本在美军的自由主义改造下恢复报刊的民营体制,建立广播电视业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90年代,苏联瓦解后的各国和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大众传媒的民营化,初期相当混乱,以后逐渐走向有序。

已经实现报刊民营化的国家,报业竞争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为集团与集团的竞争,而不是单独几家报纸间的竞争,常常是整个报业集团或其中的一个子公司被另一家或几家吞并。例如跨国的加拿大汤姆森报团在英国被默多克从英国全国性报刊中排挤出去;突然膨胀的美国英格素尔报团,1986年起在几年内一下子购进了世界各地的260多家报刊,接着又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只剩下了16家报刊。

在广播电视体制方面,自从1927年英国实行“公营”垄断体制以来,西方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继而效仿,在五六十年内成为世界上半数国家的主要广播电视体制。

然而,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向各个领域的扩展,这个被视为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被逐渐侵蚀。1954年,英国当权者被迫允许民营电视业,接着于60年代允许民营广播业,于是形成广播电视业方面公营、民营两大体系间的竞争。这种情况很快“传染”到欧洲大陆,尽管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当权者不断地抵抗民营化趋势,但他们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一步一步地被迫承认了民营广播电视业的合法存在。甚至法国原来公营的电视一台,也出售给了一家民营工业公司,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电视台。这种两大体系的竞争,从客观上看,确实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广电节目的质量也提高较快;但商业化趋势又在不断地使高雅文化面临窘境。

(6)互联网崛起,媒介融合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使大众媒介又面临着以交互传播为特征的因特网传播的挑战。虽然网络在多数国家的普及率尚低,但是其涵盖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来可能会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这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闻呈几何基数增长。

互联网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科技和信息技术,使得不同媒介在物理界限上越来越不明晰,出现了多种媒介相融合的态势。如近些年的IPTV、电子报刊等出现,让我们对传媒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的实现指日可待,这将对整个传媒行业、产业的原有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