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篇 传播理论

第一章 总 论

1.信息与社会信息。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的功能是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与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了人的生物或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1)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性

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其载体如语言、文字、图片、声调、表情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符号,以质、能波动的形式得到传递。

(2)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的特殊性

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或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产物。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社会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社会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同时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理解社会传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进行的双向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

答:(1)社会信息系统的含义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社会学家将之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它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比一般系统更为复杂。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能够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实现自身调节和发展。

4.布克里的环境适应五要素。

答: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以下五种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这五种要素,离开了社会信息系统都是不能得到满足的,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5.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答: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6.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答: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里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还说明,上述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自身的特殊运动规律。

7.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

答: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1)欧洲源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西默尔和他的网络理论。

(2)美国源流

杜威和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他对大众传播作为变革社会重要工具的强调。

库利和他的“初级群体”和“镜中我”理论。

帕克、米德和芝加哥学派的社会互动理论。

李普曼的舆论学和他的“拟态环境”理论等。

8.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

答:(1)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模式。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论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等。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解释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还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假说。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2)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是施拉姆。他创办最早的一批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编写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年出版)、《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年出版)等。他使传播学成为大学教育中的正规学科,使传播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9.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答: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之一,认为传播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因而又被称为管理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也称主流传播学。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在方法论上采取经验主义立场,主要采用量化和实证方法来考察传播现象。

(2)在研究目的上持实用主义态度,焦点集中于考察微观、个人层面的传播过程,尤以传播的说服效果为核心领域。

(3)在社会观上坚持多元主义观点,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支配关系,强调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共同体。

10.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答: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

(1)批判学派的特点

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以它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在研究方法上以辨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2)目前批判学派中较有影响的流派

包括:“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