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8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6572字
- 2024-12-21 09:15:10
导论 管理理论的发展[视频讲解]
0.1 本章要点详解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本章要点
■科学管理的产生
■行为科学的兴起
■管理科学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重难点导学
一、科学管理的产生
1.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
泰罗于1911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这本书中,他全面叙述了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①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③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2)实施科学管理理论的具体步骤
①对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其中着重分析要做的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又应该怎么办?
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工人的技能分配合适的工作?
③要给每一项工作制定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定额,根据这一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精心挑选具有这种技能的工人去承担这项工作。
④工人的工作安排就绪后,管理者就要与工人密切合作,要督促工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要做好本范围的各种调配工作和计划工作。
泰罗管理理论的形成对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之一。
2.科学管理的贡献
科学管理对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1)时间和动作研究
科学管理对管理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时间和动作研究发现了工人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能最轻松最有效率地进行作业的方法,至今它仍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它发挥了以下几个作用:
①促进工具和设备的改良;
②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
③标准作业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
④作为估算标准劳务费和制定生产、工程计划的基础。
时间和动作研究是解决人机关系协调的重要方面,它为员工找到了科学、合理、最有效的操作工具和机器程序、规范和动作。
(2)任务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所提出的任务管理是由科学地规定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实行激励工资等原理构成的,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任务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如何使员工达到已制定的科学的作业标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此提出的工资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建立在员工是“经济人”这一假设基础上。在产品日益丰富而员工收入尚低的前提下,经济人的假设有其正确的一面,已经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对员工的刺激作用,至少看到了员工作为人机系统中不可缺的要素的独立作用,以及它对产出效率的影响。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分别有其自己的工作职责,企业效率的责任应两者分摊,并相互协作,即管理人员通过承担其固有的计划职能支持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使双方配合默契。
对管理者与生产工人的责任加以划分,从而将管理职能独立于生产第一线之上,并由一个计划部来实施,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的协调,实际上已经涉及企业内员工人际关系协调这一内容,为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提出了问题。
二、行为科学的兴起
1.梅奥教授的见解
在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梅奥教授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奠定了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在书中梅奥教授提出以下新见解:
(1)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2)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3)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团体外,职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5)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霍桑实验及梅奥的见解提出了管理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领域,即人际关系的整合。1949年,美国一些从事人际关系研究的管理学者正式采用“行为科学”一词。行为科学作为新一轮管理学说的发展替代了科学管理而风行一时,出现了许多行为科学的大家及非常著名的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论”,等等。
2.行为科学的贡献
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对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都有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社会人假定
行为科学认为工资、作业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提出了“社会人”假定以取代“经济人”假定。对人的管理不应仅仅从其经济动机方面去考虑,使用非物质的方式、非经济的方法可能更为有效。行为科学的这一看法,为管理实践从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这是它的重大贡献之一。
(2)需求因素与激励
行为科学进一步对人的需求、动机及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对人的激励理论。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其名著《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强调:
①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他已经得到的东西。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即以满足了的需求不是激励因素。
②人的需求都有其轻重的层次,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得重要。
行为科学理论对激励过程和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如图0-1所示。
图0-1 激励模式
激励模式行为科学对于需求构成的分析,对需求满足追求的动机与行为的研究、对人激励的研究等为管理主体如何管理好人这一关键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并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与方法,如参与管理、面谈制、目标管理等等。
(3)作业组合
探讨作业组合的构成、作业组合的特性与动作,分析作业组合的积极效应,是行为科学对管理理论的另一贡献。行为科学在作业组合的研究中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①作业组合有多种类别。贝尔斯指出,作业组合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型、消极的人际关系型、积极的工作任务型和消极的工作任务型。
②作业组合形成的原因有工作的空间位置、经济原因、社会心理原因。
③在组织中,管理者与非管理者都属于一些不同的组。组里的组员身份常是重叠的。
④作业组合的基本准则和控制的方法。
⑤组合内机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管理的要求与压力、达成目标的态势、组合的大小以及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组合的依赖相联系的。
(4)领导理论
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影响的基础在于权力,一个领导者可以对下属施加影响在于他拥有五种不同的权力:强制权,奖励权,法定权,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行为科学提出了三种广义的领导理论。
①性格理论。即领导者个人性格与其领导行为关系的理论。吉赛利提出了领导者应有的八种个性特征与五种激励特征,认为个人性格对管理的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②个人行为理论。即依据个人品质或行为方式(风格)对领导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以及管理有效性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其中比较著名是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论”。两位专家将关心生产还是关心人各分成九个等级,进行组合便有五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即虚弱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间路线型和协作型,并认为协作型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③权变理论。即有效的领导取决于外界环境情况与领导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维克多·弗鲁姆、菲利普·耶顿给出了一个权变式领导模型,模型中合适的领导方式取决于七个环境因素,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供选择。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
管理科学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有四点: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标准,为此需要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依靠正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表达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为此,建立合适的模型就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依靠计算机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
1.管理科学的模型
管理科学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可分成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两种,如图0-2所示。
流行的管理科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0-2 数学模型分类
(1)决策模型
这一模型目标是要使制定决策的过程减少艺术成分而增加科学成分。决策理论的集中点在于对所有决策通用的某些组成部分,并提供一个系统结构,以便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含有多种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复杂情况。这类模型是规范性的,并含有各种随机的变量。
(2)盈亏平衡点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帮助确定一个公司的任何特定产品生产量与成本、售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确定的盈亏平衡点,在这个水平上总收入恰好等于总成本,没有盈亏。这一模型是确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库存模型
这一模型回答库存有多少,什么时候该进货与发货这些问题。因此,这一模型就必须考虑库存适合生产与销售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减少仓储费用。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经济订购批量(EOQ)。
(4)资源配置模型
这里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源。常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就是线性规划模型,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考虑产出、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这一模型是规范性模型,变量是确定性的。
(5)网络模型
两种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网络模型类型就是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CPM(关键路线法)。PERT是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的工程项目的一种方法。CPM则适用于那些有过去的成本数据可查的项目。网络模型是随机性的规范性模型。
(6)排队模型
在生产过程中,员工们排队等待领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费的时间是要计入成本的。在给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顾客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就会失去耐心而一走了之,但如果开设很多服务台或售货柜,则又会导致成本提高。排队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找到一个最优解。
(7)模拟模型
模拟是指具有与某种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这种真的事物。由于真实事物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对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复性,为了得到预计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拟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讨最佳行动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实践的操作之中。模拟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种随机性的变量。
2.管理科学的贡献
管理科学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贡献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引入、决策理论的构造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科学技术的引入与运用
管理科学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诸如生产、作业等方面的管理问题,使管理的定量化成分提高,科学性增强,尤其是一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便于求解,使部分管理工作成为程序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管理工作的效率。
(2)决策理论的构造
决策理论的目标是要在制定决策中减少艺术成分而增加科学成分。西蒙教授将决策类型分为两类: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西蒙认为,决策前提可分为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决策的价值前提相当于目的,事实前提相当于选择手段,“判断决策正确与否的方法只有一个,这就是说,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是不是恰当的手段,这纯粹是事实性的问题”。西蒙教授研究了决策的过程,认为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三个条件:提出所有的替代战略;预测这些战略各自产生的所有结果;根据一定的价值体系比较这些结果。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由许多个人、各种机械装置以及有关的程序所组成的,用以从内源和外源两个方面提供有关信息的结构性综合体。它通过提供作为制定决策依据的统一信息,来为一个组织的计划、控制和作业的职能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要根据组织各层次的需要组织、分析和提供各种信息,并帮助决策。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管理理论,它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三阶段演进之后的必然产物。
1.现代企业与现代管理
全球性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激烈,生产活动更呈现出大生产特点,其表现如下:
(1)生产规模越来越庞大,产销已扩张到全球;
(2)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3)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迅速加快;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智力和工作积极性;
(5)生产日益社会化使得生产协作关系更加复杂;
(6)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责任日益加大。
2.现代管理理论的主干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内涵进一步拓展
(2)管理组织的多样化发展
(3)管理方法日渐科学
(4)管理手段自动化
(5)管理实践的丰富化
3.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当数公司再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1)公司再造
美国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比于1994年出版了《公司再造》一书,该书一出版便引起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流传开来。
哈默与钱比认为,工业革命两百多年以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始终主宰着当今社会中的一切组织,大部分的企业都建立在效率低下的功能组织上。公司再造是根据信息社会性要求,彻底改变企业的本质,抛开分工的旧包袱,将硬生生拆开的组织构架,如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等部门,按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
(2)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认为这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
①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深入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景,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②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每个人或组织之中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影响人或组织如何了解这个世界。这项修炼就是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先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
③建立共同愿景。这项修炼是要求组织能够在今天与未来的环境中寻找和建立一种愿景,用来鼓舞人心,凝聚一群人,从而使组织能够长久不衰。
④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谈出心中的假设,从而实现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汇谈”的修炼也包括学习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
⑤系统思考。组织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是一个系统,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我们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体的变化非常困难。这项修炼是要让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以此来观察世界,从而决定我们正确的行动。
(3)知识管理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企业竞争优势的背后实质是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该组织或企业所拥有的默会的知识。
一个组织或企业拥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公开的知识,公开的知识是指那些大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各类知识;一类是默会的知识,默会的知识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或人们头脑中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经验、技能、能力等。
(4)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下列5种情况:
①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发展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这种新发展思路应对所有的组织来说都是新的。
②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创新一个新的组织是一种创新,但必须是能够有效运转的组织。
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将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
④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组织综合性的管理范式,即组织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组织的综合管理而言是新的,就是一种创新。
⑤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变革会给组织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组织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