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考研网主编
- 10字
- 2021-01-06 19:57:57
第三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3.1 复习笔记
一、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1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变得如此紧迫,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的变化来看,党已经从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①执政地位不仅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党提出了新的考验。
a.执政地位使党的中心任务由破坏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建立、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党必须牢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战略。
b.执政地位使党群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同处被压迫地位转变为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前者容易使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后者极易使党员滋生骄傲情绪和官僚主义不良作风。
c.执政地位使党的领导方式发生了变革,由革命年代集中统一的一元化领导转变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党政关系,党必须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实施依法治国,将党的领导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d.执政地位使党的意识形态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是聚合各种社会群体,使他们保持对现存政权的认同和对现代化事业的支持。
②执政地位对党提出的挑战。
a.革命成功带来的自信感和满足感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层容易产生对以前工作方式的依赖。
b.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情绪以及停顿下来不思进取的情绪,出现对权力的滥用和各种腐败行为。
c.从权力的运行机制来看,长期的执政地位容易造成党的领导方式的钝化和工作方式的落后,从而很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中国已经从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的环境,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个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①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a.这集中表现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c.世界民主化浪潮和威权国家的政治转型,也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政治改革的强大压力。
②从国内环境来看,市场化改革的后发效应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a.人们从单位人向社会人急剧转变,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利益结构更加多元化。社会分配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国家控制全部资源、党和政府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分配者,转变为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党和政府仅仅起调节和整合作用。
b.失业、贫困等问题开始显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党内腐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和蔓延,党员的意识和构成跟革命年代相比也有了很大差别。
(3)从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来看,共产党在各国执政的规律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涨落,世界主要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在各国执政的兴衰,无不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注意从它们身上汲取教训。概括地说,共产党之所以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失去政权,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①计划经济体制使国内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民众日益贫穷;
②政治制度僵化,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特权现象严重;
③缺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与参与机制,从而造成社会成员对政权认同度的降低,使政权丧失合法性;
④意识形态上奉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缺少创新和宽容,从而导致全社会信仰的缺失以及后来的思想混乱。
(4)综合党内、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大背景,共产党需要从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的发展潮流和演进方向中汲取经验教训,以自身目前所处的环境和组织状态作为起点,确定未来的走向,彻底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2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
正确辨析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区别是实现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认识论基础。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概念
①革命党
革命党是指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因此,革命党的首要工作是进行阶级分析,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分化谁,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这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②执政党
执政党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它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
(2)革命党和执政党的主要区别
①任务目标不同
a.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权政权,运用暴力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统治;
b.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住已有的政权,让社会在体制下正常运作。坚持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繁荣,保障国家安全,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的任务。只有将这四个任务完成好,才能继续执政。
②运用的手段不同
a.革命党的目标是夺权,因此暴力往往是其主要手段;
b.执政党的目的是维护既有的体制,因此制度法律是其更为常见的统治工具,同时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执政党往往希望保持社会的常态运行,尽量避免较大社会运动的出现。
③组织方式不同
a.革命党的组织方式
第一,革命党一般有一个魅力型领袖,这种领袖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他能够集中体制的力量并且一呼百应,以将民众凝聚到他身边;
第二,革命党还有一套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吸引民众加入革命阵营;
第三,革命党靠铁的纪律来整合、凝聚全党,上下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领导命令型的。
b.执政党的组织方式
第一,执政党虽然有领袖,但这种领袖往往基于党内的规则而产生;
第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相对理性和务实一些;
第三,执政党在党内比较强调民主和协商。
④阶级基础不同
a.革命党所代表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一般认为现存的政权不合理,要推翻它以求得自身的解放;
b.执政党较之革命党更加强调阶级调和、阶级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其阶级基础的表现。
⑤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a.革命党意味着没有取得国家政权,因此,它们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对立的;
b.执政党意味着已经掌握政权,因此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
(3)执政党与革命党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政党要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核心问题是制度化。
3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路径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现存政治体系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它的基础是同意。合法性可通过武力和血统、良好的政绩、法律制度、政治象征等方式获得。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长期的执政地位,必须拓展合法性基础,从目前的主要依靠经济绩效转变为依靠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制度维系合法性。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①革命党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社会基础相对单一;而执政党必须团结和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兼顾各方面不同的利益,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由于根本政治原则的差异,不可能建立像西方那样的社会利益表达与聚合机制,而只能形成符合中国政治特性的制度安排。
②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扩大其执政的社会基础方面,有其特有的风格和传统:
a.建立一整套政治话语,宣称它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能够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立党为公”正是这种政治话语的集中概括。
b.通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性团体,加强党与其各自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它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c.针对社会分层的新变化和新兴阶层的出现,不断调整入党标准:先是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里面,扩大工人阶级的外延,后来又提出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
d.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明确党的利益整合者角色,以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③党员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党员代表大会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集体领导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党内监督制度能否正常运作等,这些都是改革党内运作模式需要考虑的。党代表常任制和常委会表决票决制等试点,是党内运作模式发生变革的信号。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①科学执政
要坚持科学执政,就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
要坚持民主执政,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
要坚持依法执政,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④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必须转变自身的领导方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从主要依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法治
这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由主要依靠政策治理转向依靠法律治理,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b.从包揽一切的具体领导转变为只管大局的宏观领导
党必须集中精力抓大事;同时为了落实这些方针、政策,必须整合各种社会组织和力量,通过它们的具体行动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c.从依赖权力领导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公信力来领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党逐渐从社会分配中脱离出来,市场取而代之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权力手段进行领导就失去了其经济基础,因此党必须依靠自身的公信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指引。
d.从直接领导转变为间接领导
在党、国家与社会变得各自相对自主的改革时代,党要善于统率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自己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具体事情交给政府、市场与社会去解决和处理,做到“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⑤党必须转变执政方式,处理好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a.党政关系要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转向分工合作、协调规范
第一,原因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必须起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党与国家政权虽有部分重叠,但也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第二,要求
首先,要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
其次,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b.健全社会组织
要改变群众性团体和社会中间组织行政化和高度依赖的现状,支持它们依据法律和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实现社会领域的自治。就目前来说,允许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性团体进行领导直选,优化社会中间组织成长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①制度建设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
②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它是制度建设成果的巩固和维护。因为如果制度(包括法律)制定出来了而不去执行,制度就等于一纸空文。从民主建设的角度来说,民主也需要一个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过程,缺少法治的约束和保障,民主很容易为一些人所滥用。
二、党与人民群众团体
群众性团体主要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公益性组织。群众性团体属于非营利性公共组织。
1人民群众团体基本情况
在我国,人民群众团体主要有八个,即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科学技术协会、归国华侨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青年联合会。其中,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是成员最多、在国家政治中影响较大的群众性团体。
(1)工会
①含义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②特点
阶级性和群众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③基本职责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④机关刊物
《工人日报》和《中国工运》杂志。
⑤工会按照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起来
a.同一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的会员,组织在一个工会基层组织中;
b.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根据需要建立全国或地方的产业工会组织。
c.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市、县(旗)建立地方总工会,作为当地地方工会组织和产业工会地方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央设全国总工会,作为地方各总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
⑥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全面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团结和动员全国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共青团
①含及其地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②机关刊物
《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
③共青团的组织
a.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b.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c.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d.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问,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团的全部工作。
④共青团的基本任务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3)全国妇联
①含义及其地位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是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统战性和代表性。
②基本职能
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③机关刊物
《中国妇女报》和《中国妇女》杂志。
④妇联的组织制度
a.妇联实行地方组织和团体会员相结合的组织制度。凡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以女性为主体会员的各类为社会、为妇女服务的社会团体,自愿申请,承认全国妇联章程,经全国妇联或当地妇联同意,都可作为妇联的团体会员。
b.妇联的全国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设立妇联的各级执行委员会,作为妇联的地方领导机关。
⑤妇联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保证组织的健全和战斗力的发挥
a.代表全体妇女意志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分别拥有全国和地方各级妇联的最高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是全国和地方妇联的最高权力机构;
b.全国和地方各级妇联的领导机构,分别由全国和地方各级妇女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c.出席上一级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般由下级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⑥全国妇联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团结、引导广大妇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2党与人民群众团体的关系
群众性团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外围组织,它们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和纽带”(见图3—1)。
图3-1 党与群众性团体的关系
(1)利益表达与综合
①利益表达
在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并且党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忠实代表。由于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别,不同社会成员还是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群众性团体代表和维护着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同时,不同群众性团体的章程在利益表达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②利益综合
由于基层组织数量众多和不同成员利益要求的差别,群众性团体在将民意汇入决策过程之前,自身必须对各种零散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综合,以形成系统化的政策要求。通常的机制是,基层组织先聚合不同成员的意见,地方组织再聚合基层组织的意见,并最终反映到各中央组织。
(2)政策执行
利益表达与综合是从政治系统的“输入”方面讲的,而政策执行则侧重于“输出”方面。
①具体政策的执行任务
除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外,各群众性团体还承担着具体的政策执行任务,比如:
a.在有关职工福利和社会保障、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工会就必须参与和配合;
b.在青少年成长和创业政策方面,共青团就必须发挥相应的职能;
c.妇联则主要负责妇女儿童方面的政策执行和妇女干部的推荐工作。
d.群众性团体还需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领会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立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政策执行具有双重效果
a.它可以通过群众性团体的组织网络使党和国家的统治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以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为主,以群众性团体的组织网络为辅,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和整合作用能够发挥到极致,每项决策能够得到最广泛的贯彻落实。
b.它也使得群众性团体进一步行政化,与党和政府一体化。
(3)社会监督
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主要群众性团体在强化其利益表达和政策执行功能的过程中,也加强了社会监督工作。它们的社会监督工作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按照党的领导的渠道介入政治监督,通过向同级党委和上级系统领导反映问题和意见,达到监督的目的。这一种社会监督通常是与利益表达相重合的。
②利用组织结构活跃的优势,独立或与其他团体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特色的监督活动,这一点共青团组织表现得较为明显。
(4)从以上三点职能来看,群众性团体的工作是围绕党的执政展开的:利益表达是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政策执行主要是充当执政党的助手,而社会监督则是为了发挥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避免腐败。
三、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政党制度(或者说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当代政党制度主要分为一党制、一党居优制、两党制、多党制和多党合作制五个类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特点
与一党专政不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它们参政、议政。
在中国,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②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为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核心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
(3)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加强了有关民主党派的工作,并进而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作为党解决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准绳。
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就是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要长期合作共事,在合作中共产党可以监督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各党派互相提意见、作批评、互相监督、一视同仁。
②“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它的要求就是披肝沥胆、赤诚相见、分忧分劳、真诚合作、共受考验、共同前进。
(4)多党派合作的优势
实行多党派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
①有利于使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更为科学、正确,使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更为有效;
②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调动各种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③有利于了解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要求,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④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2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
①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任何政府权力,在《宪法》的“国家机构”部分没有任何关于政协的规定;它的章程也不具备法律性,对社会成员没有普遍性的约束力。
②《宪法》在“序言”部分规定了政协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按照惯例,政协和人大每年同时召开会议,被并称为“两会”,显示了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2)政协的主要工作
①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有关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重要问题的讨论,即参政议政;
②根据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由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
a.参政议政的形式包括召开政协的各种会议,并向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提出重要建议案和委员个人提案。
b.协商的形式包括由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与中共负责人参加的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
c.政协的参政议政中,包含着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
(3)政协的组织制度
政协的组织制度包括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
②政协地方委员会委员的构成,参照全国委员会的组成而设立。
(4)从政协的组织制度可以看出,政协还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稳定机制。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事实上就起到了政治纳新的功能,新生的社会力量通过参加人大和政协而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协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