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 圣才学习网主编
- 3567字
- 2021-01-06 19:49:29
第6章 表象和想象
6.1 考点精讲
考点1 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1.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2.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和感觉、知觉一样具有直观形象性,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2)概括性
表象往往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而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
二、表象的种类
1.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根据创造性程度,表象可以划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这两种表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绝对地加以分开。
2.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根据表象形成的主要感知通道,又可将其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视觉表象是比较鲜明、最常发生的表象形式。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各种表象形式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表象形式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
3.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表象可划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对某一具体事物(如六和塔)的表象称为个别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如宝塔)的表象称为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有着密切联系,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而一般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4.遗觉象
遗觉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1.基本表象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B.B.Bagelcki)
(2)主要观点:人们对信息的贮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3)实验研究:基本表象理论得到了谢波德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的支持;库珀和谢波德进一步对表象的旋转加工作了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呈示给被试的是以不同倾斜度的正向和反向的R为刺激物。
(4)评价:心理表象旋转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表象是信息贮存和加工的一种形式,说明了表象的这种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但并不能证明它是信息贮存的惟一形式。另外,一些心理实验也证明,言语对表象的再现有启发作用,表象并不能代替言语。因此,基本表象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信息加工理论。
2.双重编码理论
(1)代表人物:佩维奥(A.Paivio)
(2)主要观点:佩维奥等人提出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的假设。
①他发现,表象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
②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似乎是空间加工;
③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④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⑤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贮存起来。
(3)实验研究
佩维奥以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双重编码理论,如试图证明图片和具体单词比抽象单词容易学习;同时采用两种编码形式时,记忆效果比单用其中一种好;如果长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则比例不和谐的图像配对将形成冲突,而比例不和谐的文字配对却不会造成这种冲突。
一个实验表明,对图形的回忆比抽象的词进行回忆要好得多:图形在一周后的偶然回忆成绩比抽象词在5分钟后的有意回忆还要好。对具体词的回忆比对抽象词的回忆多75%,原因可能是具体词可以诱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
(4)评价
这些实验充分证明了两种编码系统的存存。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泛所接受。
四、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表象打破了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发展智力。
3.表象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活动前在头脑中形成“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是人类心理活动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
考点2 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和随意想象(有意想象)。
1.不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不随意想象不需要人作意志努力,出现也很突然,往往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2.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们在想象过程中一直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随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也是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些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都是意识活动的形式。
三、想象的生理机制
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就是想象的生理机制。想象的出现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科学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了想象的过程。
四、想象与实践
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不仅在实践中发展,同时想象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五、想象的意义
1.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再造想象的发展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2.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有着有机的联系。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甚至感知活动都有深刻的联系。
考点3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都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随意想象的三种形式。
一、再造想象
1.定义
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1)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想象活动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要形成正确的想象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条件,表象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愈丰富;再造想象不仅对已有表象的数量有较高的要求,对表象的质量和种类也有很高的要求。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生动、准确。
二、创造想象
1.定义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目的,通过言语符号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1)创造动机
社会生活不断地对个体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的动力。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很难顺利进行。
(3)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受思维的调节。思维活动由一定的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4)灵感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灵感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因此,在产生灵感时人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的出现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常常伴随着无法形容的喜悦。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另外,灵感突然产生而又瞬间即逝,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幻想的特征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的创造想象相比具有下述两个特征:
(1)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幻想中的形象总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体现了个人的向往和祈求,而创造想象所形成的形象则并不一定是个人所向往的形象。
(2)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虽然是有目的的,但不像一般的创造想象那样需要付出艰苦的精神劳动。幻想不指向于当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创造,而是指向未来,代表个体的愿望,故常常又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2.幻想的形式
幻想可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
(1)科学幻想
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2)理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3)空想
空想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空想往往使人脱离现实,长期陷入空想的人往往碌碌无为,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