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 圣才学习网主编
- 6541字
- 2021-01-06 19:49:25
第2章 注 意
2.1 考点精讲
考点1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2.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可以把注意区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1)外部注意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它经常与知觉同时进行,也称知觉注意,它在探究外部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
(2)内部注意是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通过它,人可以洞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发展自我意识,规划未来的活动和深思熟虑地办事。内部注意对发展人的个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1.注意的意义
(1)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2)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捷,从而使行动准确、及时。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1)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包括身体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感官的感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
(2)优势兴奋中心
优势兴奋中心是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的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此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映。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邻近的区域就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落在这些抑制区域的刺激,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因而得不到清晰的反映。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3)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4)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研究表明,在边缘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元,它们不对特殊通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刺激的每一变化作出反应。
(5)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2.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
(2)无关运动的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运动会暂时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是吸短呼长;当注意高度集中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状态,即“屏息”现象。
考点2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概念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动物也有无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研究表明,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人们常常会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地加以注意。一般地说,凡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
②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a.人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b.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觉察到在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二、有意注意
1.概念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1.概念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2.作用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三种注意之间的关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考点3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2.分类
在注意的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①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②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是指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③注意起伏的原因:a.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短暂地下降;b.现代神经生理学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机能的起伏联系起来。
(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①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②影响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a.人的主体状态。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意志坚强,又善于自制且能和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容易保持稳定。
b.对象的特点。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提高刺激的强度和延长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
3.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
(1)注意的分散是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的现象。
(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
②人的主观状态,如疲劳、疾病、担忧等。
二、注意的广度
1.定义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如果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知觉活动的任务少,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贫乏,注意范围就小。
(3)知觉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的影响。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可以将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如果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
3.对人类的意义
复杂的工作要求人们能进行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它对于飞行员、驾驶员、科研工作者、教师和乐队指挥等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1.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人的注意转移除存在着个体差异外,还存在着年龄差异。
2.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的关系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注意的稳定性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是指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在同一活动中,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3.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的关系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转移到注意中心之外。而新的对象进入注意中心,整个注意范围的图像便发生变化。因此,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时,必然出现新的注意分配的情况。
4.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的关系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人的注意特性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以及教育、训练中发展起来的。
考点4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早期选择模型)
1.代表人物:布鲁德本特
2.主要观点:人类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调节,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通过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便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其他的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且迅速衰退。在这个模型中,通道只能接通一个,魏尔福特把它称为单通道模型。
3.实验研究:1954年布鲁德本特的双耳分听实验可以作为过滤器学说的实验依据。
(1)实验程序
他对被试两只耳朵同时呈现刺激。例如,对一只耳朵呈现数字:6、2、7;对另一只耳朵呈现数字:4、9、3。呈现的速度为每秒两个数字,呈现后要求被试再现数字。
(2)实验结论
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试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各个耳朵所接受的信息,如627,493。戚里(Cherry)的实验也支持这种理论。他的实验表明,被试能很好地报告追随耳的项目,对非追随耳除能觉察出刺激的一些物理特性外,几乎不能报告出其他任何东西。
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新异性的刺激则容易被过滤掉。此外,布鲁德本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
二、衰减理论(中期选择模型)
1.代表人物:特瑞斯曼(A.M.Treisman)
2.衰减理论与过滤器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过滤器说和衰减器说都把注意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负责对一定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区别
①衰减理论认为,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②特瑞斯曼还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追随耳中的信息由于没有被衰减,因此能够顺利地被激活而得到识别。非追随耳中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常常不能被激活,因此不能被识别。但是一些特别有意义的项目,由于激活阈值较低就能被激活而被识别。他们指出,项目的意义、熟悉程度、上下文和指示词以及人的个性倾向都是影响阈限的因素。
3.实验研究
1967年特瑞斯曼和格芬(G.Geffen)对这种学说提出了实验证明。
特瑞斯曼曾要求被试双耳听两个材料:
追随耳听,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非追随耳听 Knowledge of on a hill
4.实验结果
大多数被试听到的是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而且他们声称信息是来自一个耳朵。这些实验表明,被试并非只注意追随耳中的信息,也注意了另一只耳朵中的重要信息。这只有在两个通道都接通的情况下才能实验。这样对布鲁德本特的单通道模型提出了质疑。
1971年,布鲁德本特接受了特瑞斯曼的修正。因此现在一般把这种理论称为布鲁德本特—特瑞斯曼过滤衰减模型(Broadbent-Treisman filter attenuation model)。由于这两个理论过滤器机制在高级心理加工过程之前,即外界进入的信息并不是都能得到高级心理加工,因此,又将这两个理论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三、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后期选择模型)
1.主要观点
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是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人们能够不受限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同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而人类信息加工受阻则在于个人不具备记住这种分析结果的能力。因此,堵塞是一种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的堵塞。
由于,完全加工理论与知觉选择模型不同,认为所有信息都可以得到高级心理加工,注意的选择机制在于对于反应做出选择,因此,完全加工理论又称为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2.实验研究
1974年希夫令和皮索尼等人做了如下的实验:
在白噪音的背景上给被试呈现辅音,要求被试指出他是否听到一特殊的辅音。实验时,控制辅音呈现方式,以便被试知道辅音来自哪一只耳朵或不知道辅音将出现在哪一只耳朵中。如果被试不知道辅音会出现在哪只耳朵,他便不得不加工来自两耳的信息。而在单耳的条件下,他只需加工一半信息。根据注意的衰减说,这项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单耳比双耳条件下要好。而注意的完全加工说则认为在这两种条件下效果是相等的,因为两只耳朵对信息的分析是自动而完全的。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觉察辅音的能力与他们正在收听的信息量无关。实验支持了完全加工说。
四、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认知资源加工理论)
1.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
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分配给较多的资源以执行某项任务,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但同时执行另一项任务时就会受到智源限制。
2.资料限制任务
资料限制任务是指,当执行某些任务的作业时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是由资料的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如果输入的资料较差,即使再加上一些智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成绩。
3.实验研究
要被试在有噪音的房间里觉察一种音调,这就是资料限制任务。
如果给被试以最低限度的智源,要求他觉察该音调便依赖于资料的质景。如果对象与背景很难区分,那么即使增加被试的心理智源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