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986字
- 2020-11-18 19:20:14
第5章 新行为主义
5.1 复习笔记
一、新行为主义概述
(一)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心理学家参与战时的后勤服务工作,心理测验被广泛用于军官选拔、士兵筛选与分类等工作。战后,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心理学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教育、司法等领域。一时间心理学的知名度大增,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大大提高。
2.哲学背景
(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得新行为主义在不失客观性的前提下,得以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中介变量,使心理学进入了科克所谓的“理论时代”。1930年代后期,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实验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操作主义
操作主义是指所有抽象的科学术语都应该根据操作进行界定的观点。通过操作性定义,内驱力、焦虑等理论术语可以转化为经验事件,去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从而我们就可以接受它并加以研究。行为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迎合了操作主义的观点,充当了操作主义的传播工具,使自身得以巩固并发展到新行为主义。
3.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1)古典行为主义的困境
早期的行为主义体系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走出困境,发展出新行为主义也是古典行为主义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2)功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①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者。
a.吴伟士在1918年提出以S—O—R公式取代华生的S-R公式,试图弥补古典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内部因素的缺憾。这对托尔曼后来直面而不是回避有机体内因并提出“中介变量”不无影响。
b.吴伟士提出用机制和内驱力两个概念来解释人类个体行为的发生,他的这种动机观点影响了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赫尔。赫尔提出了内驱力概念,并在其后期理论中越来越强调动机在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c.吴伟士指出生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分层次的,二者不能相互取代。这就促使行为主义者反思华生将情绪、思维等还原为“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的主张,克服生理还原论,从而注重对行为本身的研究。
②功能主义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功能,而适应环境则需要借助于学习过程来实现。因而,功能主义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新行为主义者也与其相呼应,他们大都对动物学习感兴趣,并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二)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
(三)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1.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
新行为主义者之间有一个共识,即如果要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命题,必须遵循逻辑实证主义所要求的方式,将之与可观察的现象联系起来或对之进行操作性的界定。
2.以非人类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1)动物被试比人类被试更易于控制其相关变量;
(2)在新行为主义者看来,动物与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相比,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可以把动物研究的结论推及到人类身上。
3.以对学习的研究为重点
新行为主义将其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习上,并把学习看作是心理学的基础。学习作为理解和控制行为的一种手段,成为心理学中很有前途的一个研究领域。新行为主义者对学习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通过对动物学习机制的深入探讨,来研究有机体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
二、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是唯一试图运用综合的、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刺激与反应联结,并创立了高度复杂的假设—演绎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或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赫尔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其原因如下:
①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本身都是客观的、可观察的;
②可以在有机体内部因素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用数量化的方法加以研究。这样就可以客观地来研究中介变量。
(2)刺激痕迹
赫尔提出了刺激痕迹的概念。所谓刺激痕迹,是指作用于有机体的外在刺激消失后,其作用不会马上停止,而是持续一段时间,正是这种持续作用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运动神经冲动又导致了外在行为反应。因此,赫尔将S—R公式修改为S—s—r—R。借此公式的修改,赫尔希望行为主义能接纳和研究意识等有机体内部的因素。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赫尔认为,假设演绎法是最有价值的发现科学事实的方法,采用假设演绎方法来建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不仅能整合和组织实验研究的结果,还能指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假设演绎法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引入定义系统;
②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由经验研究概括出来的理论命题,来作为前提即公设;
③从这些定义和公设中严格地推论出一系列详细的定理。所有的这些定义、公设、定理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统一理论,并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赫尔正是用假设演绎法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
3.中介变量说
(1)在华生刺激—反应联结理论的基础上,赫尔断定在解释行为时必须考虑中介的内部条件。在赫尔看来,中介事件主要是生理的。
(2)刺激和反应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但二者是通过内驱力、疲劳、习惯强度、诱因等中介变量连接起来的。赫尔试图在中介变量与可观察的刺激、反应之间建立起数量关系。
(3)内驱力是刺激和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之一,它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有机体组织状态引起的刺激,它的力量可以由生物需要被剥夺的时间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内驱力为行为提供了初级强化发生作用的基础。
4.强化观
(1)赫尔是一个强化理论家。赫尔把强化区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①初级强化是内驱力降低的过程;
②次级强化是指经常与初级强化联系在一起的刺激通过学习而成为有效的强化因素。次级强化在控制行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赫尔持有的是驱力—降低的强化理论。
(2)在赫尔的早期著作中,他认为所有初级强化都降低相应的内驱力,或者说任何内驱力的降低都会产生强化效果。例如食物降低饥饿内驱力。
(3)在后期的著作中,赫尔稍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把内驱力的降低和内驱力刺激降低加以区别。
5.消退观
赫尔认为,有两种抑制将引发行为的消退,它们分别是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反应性抑制
赫尔将与每个反应相联系的抑制性潜能称为反应性抑制。反应性抑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而它是伴随每个反应的暂时性状态。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是在反应性抑制消失期间建立起来的。赫尔根据条件性抑制解释了永久性消退。
(二)认知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托尔曼反对根据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界定行为,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在托尔曼看来,整体行为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行为是指向一定目的的。
(2)行为利用环境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3)整体行为借助于目的性和认知性,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活动原则,托尔曼称之为最小努力的原则。
(4)整体行为是“可训的”或可以接受教育的。
2.中介变量说
(1)托尔曼引入了中介变量,即介于环境刺激与可观察反应之间的认知过程。并对他所有的理论术语进行了操作定义。
(2)假设、预期、信念、认知地图这些中介变量不仅可以描述有机体的行为,还可以对之做出解释。认知地图是托尔曼创造的一个术语,它既是影响个体行为反应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也是有机体学习的结果。
3.强化观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潜伏学习的经典实验说明了托尔曼对强化、学习和表现之间关系的观点。
(1)实验假设
托尔曼的假设是,所有的实验被试都学会了如何通过迷津。
(2)实验过程
托尔曼和亨泽克用三组被剥夺了食物的白鼠作被试。第一组白鼠在成功穿过迷津后,得到食物强化;第二组白鼠在穿过迷津后得不到食物强化;第三组在前期也得不到强化,但从第11天起到达终点时得到食物强化。
(3)实验结果
第一组白鼠穿过迷津的速度提高很快,出错次数逐渐减少;第二组白鼠穿越速度和出错次数都没有明显改进;第三组白鼠在第11天以后的穿越速度和出错次数都有了巨大改进,也就是说,从第12天起这组白鼠的表现和第一组的一样好。
(4)实验结论
托尔曼认为,无奖励组的学习似乎处于一种潜伏状态,直到出现一个诱因使有机体有理由将之表现出来。托尔曼称这种学习为潜伏学习。
(5)实验解释
①托尔曼认为,由于每天都处在迷津中,白鼠形成了迷津的认知地图,了解了迷津的空间关系。
②托尔曼一方面接受了古典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即某些类型的学习的确包括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也强调刺激之间关系的学习,复杂的刺激—刺激联结是托尔曼认知地图概念中极其关键的要素。
4.学习理论
托尔曼提出的学习了符号理论,亦称符号—格式塔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有机体通过学习获得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即犹如获得了一幅认知地图。
(1)位置学习实验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不仅能够习得目的物的意义,还能够获得刺激情境的意义,他把后者称为位置学习。
①实验过程
他们采用了一个十字形的高架迷津(如图5-1所示),把白鼠分成两组。
a.第一组八只白鼠随机地从S1或S2出发,但从S1出发时必须到F1才能获得食物,从S2出发时必须到F2才能得到食物,即为了得到食物,白鼠在选择点C每次都必须向右转弯。
b.第二组八只白鼠也是随机从S1或S2出发,但食物一直都是放在同一个位置F1,即为了得到食物,白鼠从S1出发时要向右转,从S2出发时要向左转。
②实验结果
第二组在8次内全部学会,能顺利找到食物;第一组的学习效果却没有这么好,只有三只在15~22次尝试后学会了走迷津,而其他五只经过了72次尝试也未能学会。这说明学习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对刺激物的反应,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对刺激物空间关系和位置的学习,而且位置学习似乎更容易,效果更好。
图5-1 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
(2)迂回路径实验
在实验中,实验者先让白鼠熟悉迷津的各条长短不一的通道。当通道1在A处被堵时,白鼠会立即选择通道2;当B处被堵时,白鼠不是尝试选择通道2,而是直接选择路径最长的通道3。白鼠不是盲目地选择路径,它已经习得了刺激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按照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地图去选择路径。可见,位置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图5-2 迂回路径实验
(三)操作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斯金纳明确指出,应把行为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应该直接描述行为。
(2)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有机体的功能中用以作用于外界或和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为了研究行为,必须找到影响行为发生的变量。
(3)斯金纳认为除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之外,还有另一种反射类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在有机体做出行为时没有明确的外部刺激,行为是自发产生的,是主动的,强化往往是在操作行为发生之后才出现,这种行为又称操作性行为。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方法上,斯金纳主张对行为进行分析。行为分析的对象是行为,并且行为分析依赖于实验。所以,有时行为分析又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斯金纳的方法体系也就被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体系。
(2)为了分析动物的操作性行为,他还设计了专门的实验装置即斯金纳箱。
3.强化观
斯金纳认为,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1)强化的种类
在斯金纳看来,强化就是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行为结果,强化物则是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①两类强化物
a.正强化物是提供刺激,给情景呈现一些东西——如食物、水或性关系。
b.负强化物是从情景中消除掉某些东西——如噪声、强光、寒冷、炎热或电击。
②两类强化
a.正强化或积极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或消极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③两类惩罚
惩罚不同于负强化,惩罚是指能够减弱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其作用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
a.I型惩罚是指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b.Ⅱ型惩罚是指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④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如表5-1所示)
表5-1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⑤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a.初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水、安全、温暖等;
b.次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初级强化反复结合,它自身也能获得强化性质。只有少数的人类行为是由诸如食物这样的初级强化物来维持的,因而对人类来说次级强化物非常重要。
(2)强化程式
①固定比率程式
有机体在做出每个固定数量的反应之后都会得到强化。如果在每次反应之后它都会得到食物,这种固定比率的类型就叫做“连续强化”。如果连续强化被撤销了,动物很快就会停止反应,即消退。当固定比率不是1:1(假如是1:10)时,动物在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速度会非常快,而且在强化被撤销之后,反应的消失也慢得多。
②固定间隔程式
有机体在做出第一个反应之后,要隔一段固定的时间才能得到强化。例如,假设这个间隔是两分钟,鸽子在第一次啄食之后,紧接着是两分钟的间隔,然后才能得到食物。在学会粗略估计时间之后,鸽子会慢慢地啄食,直到临近强化的时间,它又啄得非常快。在得到强化之后,其反应频率再次降低。
③变化比率程式
变化比率程式是指保持强化比率的平均值不变,但具体实施时,强化比率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此时,由于强化概率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有机体的行为会保持比较稳定的速率。变化比率强化的典型例子就是赌博。
④变化间隔程式
变化间隔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间隔变化不定。利用这种强化程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强化呈现之后反应频率降低的现象。以时间间距可以变化的强化为基础,可以提供多种社会或个人强化,所形成的行为具有超常的持久性。
4.言语行为
(1)斯金纳主张,言语行为就像其他行为一样,是个体发出的并受到强化的行为,可以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说话者所属的语言群体选择和强化的产物,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事物产生联系。
(2)斯金纳的语言理论过于依赖外部强化,不能很好地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的创造性、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等许多重要的问题。
5.心理治疗观
(1)斯金纳持认为异常行为主要是由于控制不当、强化不当、尤其是惩罚过度所造成的。斯金纳指出,对个体本身或他人来说是烦扰或危险的行为需要治疗。
(2)斯金纳在治疗观上认为,心理治疗是不良行为产生的逆过程,是要纠正一种特定的行为状态,必须对其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治疗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控制、强化的过程,是使行为朝向积极的、合意的方向转变的过程。
三、新行为主义的简要评价
(一)新行为主义的贡献
1.在研究对象上
新行为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有机体的外显行为,而且也探察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他们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观点,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与可观察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入中介变量的概念。这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也使心理学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2.在研究方法上
新行为主义者注重实验和量化的方法。新行为主义者既设计了控制严密的精巧实验,又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行为的学说。新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精致、更加精确、更加科学。
3.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上
新行为主义丰富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手段,促进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的理论无一不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
4.对行为主义的发展上
新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克服了古典行为主义的局限,使之走出了发展困境;另一方面新行为主义又开辟了新的研究天地,派生了许多研究课题,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新行为主义的局限
1.新行为主义最大的局限性可能表现在其研究方法上。新行为主义者虽然强调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但主要还是以动物作为被试而获得实验结果,最终又推及人类,用于解释、预测或控制人类的行为,难免有简单化、片面化的嫌疑以及还原论的倾向。
2.新行为主义没有充分重视和解释有机体内部的心理状态。虽然在影响有机体行为的内部因素的问题上,新行为主义比古典行为主义前进了一步,但这一步迈得还不够彻底,具有折中主义倾向。
(三)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1.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信念、认知地图等中介变量,使后来的研究者看到了认知因素对外部行为的重要影响。托尔曼的研究是古典行为主义和当代心理学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他的观点可以说开创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赫尔的庞大理论也极具吸引力,在他门下聚集了众多追随者,以至于形成了著名的耶鲁学派。他的学生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内都有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著述得到了多方引用。
(3)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在学院心理学和应用领域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斯金纳创办的杂志,为斯金纳对学习心理学产生影响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斯金纳的理论运用在了各种实验室和应用情境中,例如对智障者的训练、程序学习和行为疗法。
2.新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
(1)托尔曼的研究可视为20世纪50~60年代动机、临床心理学理论等众多领域发展的起点。他是发表为提高白鼠学习迷津能力而进行筛选育种研究的第一人。他的这项研究不仅启发了他的学生特赖恩,还影响了行为遗传学领域。
(2)赫尔的《能力倾向测验》一书现在是那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催眠与受暗示性》也是关于催眠主题的最有学识和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3)斯金纳在推动心理学走进社会事务和社会实际、走向普通民众方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思想,行为控制技术在相应的领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