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

4.1 复习笔记

一、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1)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对殖民地的侵略,为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

(3)英国国内市场的形成较早并且发展较快,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4)英国的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商品生产自由竞争发展顺利。

(5)手工工场细致的劳动分工、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及其组织形式,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工业革命的过程

(1)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

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提高生产率,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一倍。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并不断改进。

1768年,凯伊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塞缪尔·克伦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2)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

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迫切需要技术革新。

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并不断改进,最终发明了“万能蒸汽机”。

1789年,瓦特取得万能蒸汽机的专利权,万能蒸汽机开始在全国广泛应用。

二、工业革命的扩散

1法国工业革命

(1)法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十分发达。

18世纪末大革命为法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向工厂制度的过渡扫清了道路。

法国距离英国最近,受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最早。

(2)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法国的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机器和工厂制度得到推广。自19世纪20年代起,机器和工厂制度首先在纺织业各部门中得到推广。

重工业部门技术改造起步较迟,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也开始采用某些新设备和新技术。

19世纪50年代后,法国工业革命重心转向重工业。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全国铁路网基本建成。

60年代末,机器大生产已成为法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法国的工业革命的特点。

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看,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

从工业革命的进程看,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是法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特点。

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是法国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4)法国工业革命的局限性

小企业大量存在造成企业经营分散,阻碍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

小农经济把大批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影响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造成农业生产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发达的高利贷资本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了工业企业的投资。

煤、铁资源贫乏,能源短缺,交通业发展滞后,运费昂贵,造成工业成本较高,影响了法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美国工业革命

(1)美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国内条件

a.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各种资源十分丰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较早,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美国无封建社会阶段,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异常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

c.通过独立战争,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外部条件

a.美国远离欧洲,地理位置优越的,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利用欧洲战争发展本国工业。

b.美国通过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土地、西部土地投机、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等筹集工业革命所需资金。

c.美国拥有潜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即西部处女地。

d.外国移民的大量进入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劳动力。

(2)美国工业革命资金来源

奴隶贸易。

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西部土地投机。

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措施。

(3)美国工业革命过程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在罗得艾兰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揭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业率先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随后各行业普遍使用机器生产,轻工业初步实现机械化。

冶铁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不断投入使用,使得美国钢铁业和煤矿业迅速发展。

美国政府较早实行专利制度,制定《专利法》,使发明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采用和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降低机器的生产成本。

经过南北内战,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完成。

(4)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

18世纪末,在美国政府的鼓动下,大批东部移民涌入西部地区,大规模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将印第安人向西驱赶,然后开发西部荒原。

西进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a.西进运动为东部制造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也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同时使得美国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

b.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制造业逐步西移,中西部各州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工业中心。

c.西进运动使得美国交通运输发展特别迅速。

3德国工业革命

(1)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美三国原因

德国政治上处于的长期分裂局面。

16世纪以来“农奴制的再版”。

连绵不断的战争

因此德国国内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形成。

(1)德国工业革命进程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但初期进展缓慢。

1848年革命后,德国工业革命蓬勃开展起来,各行业得到迅速发展。

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2)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对国内的掠夺,其主要方式是在解放农奴时向农民索取赎金。

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超出轻工业,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取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对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4俄国工业革命

(1)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8世纪后,俄国农奴制手工工场退居次要地位,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发展,并成为主要形式。

俄国贸易的发达、“边区殖民地”的开发、政府税收制度的支持为俄国提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俄国工业革命的国际条件,对其工业技术变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俄国工业革命进程

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工业革命开始,但进展缓慢。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加速。

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重要作用是其显著特点。

俄国工业革命发展极不平衡,欧俄地区基本实现工业化,边远地区仍然十分落后。

俄国工业革命时间起伏波动较大,各行业发展不够协调。

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是俄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

三、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宪章运动

1工人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

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终于取得了统治地位。

工厂制度的确立,完全改变了工人的地位。

工业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形成,但也为其带来沉重的苦难。

(2)工人阶级的斗争

卢德运动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采取了破坏机器的斗争方式,称作“卢德运动”。

工人组织

19世纪初出现了工人的组织,工会组织建立并开始领导罢工斗争。

武装斗争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与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相继爆发起义,都在政府的镇压下失败。

b.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4年6月,西里西亚纺织业爆发起义,在政府的镇压下失败。

2英国宪章运动

(1)宪章运动的背景

政治背景

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依然没有权利,这是其政治背景。

工人阶级意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他们是生产过程中的神经和灵魂,因而又是国家的神经和灵魂。

工人新思想

a.认识到同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调和。

b.认识到大罢工的重要性。

c.认识到摆脱议会民主的幻想。

1832~1834年的立法和政治斗争

a.议会对公会的压制态度,工人游行示威运动频发。

b.议会对新济贫法的通过,引发工人的普遍不满和抗议。

(2)宪章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请愿书

a.“伦敦工人协会”

1836年6月,“伦敦工人协会”成立。主张用一切合法手段废除统治阶级的各种反动立法,争取人民自由权利,使社会一切阶级处于平等地位,争取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

b.人民宪章

伦敦工人协会1838年5月8日公布人民宪章,对议会要求普选权,实现议会民主化。对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谷物法,保障企业家“应得之利润”。

c.宪章派的分歧

国民公会中宪章派分为左、右翼和中间派,左派主张罢工及武装斗争,右派主张和平请愿,中间分子的主张在两种方式之间动摇。

d.国民公会

1839年2月4日国民公会在伦敦召开;1839年国民公会采取和平请愿,并于五月将请愿书交于议会,被否决;9月14日第一届国民公会宣告自行解散。

e.新港起义

1839年,部分宪章派组织新港起义,是宪章运动中唯一的一次武装斗争。这次起义的失败,宣告宪章第一运动最初阶段的结束。

第二次请愿书

a.全国宪章协会

1840年7月24日,“全国宪章协会”成立,它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雏形。

b.反谷物法同盟

1839年反谷物法召开第一次全国会议,宣传只要废除谷物法,就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

c.第二次请愿书

1842年春,宪章派提出了第二次请愿书,不仅提出政治要求,也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仍以失败告终。

d.1842年大罢工

议会对第二次请愿书的否决,引起了1842年工人大罢工激烈的抗议,但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最终被政府镇压。

e.奥康诺土地计划

宪章派领导人之一的奥康诺提出一个用恢复小农制度的土地计划,以解救贫苦工人。1845年成立全国土地公司,由于管理不善,1848年破产。奥康诺土地计划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的愿望。

(3)1848年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的复兴

a.1847年英国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实际工资降低,在这种环境下,宪章运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b.1847年,宪章派发起第三次请愿运动,其规模远远超过前两次请愿运动。

宪章运动的衰落

a.1848年,伦敦举行大规模示威,由于宪章派领袖的动摇,示威运动失败。

b.1848年以后,随着法国6月起义和德国1848年革命的失败,宪章运动走向衰落。

(4)宪章运动的最后阶段

1848年示威失败后,宪章派内部发生分裂,部分派别开始与政权合作。

1851年,琼斯等宪章派领导人筹办出版《寄语人民》杂志,并召开“工人议会”。

1858年,《人民报》停刊,宪章运动宣告终结。

(5)宪章运动衰落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宪章运动衰落原因

a.宪章运动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它的目标是要通过实行普选制,以和平的方式夺取国家政权。19世纪50年代以后,工人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运动失去了吸引力。

b.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以及海外移民的增加缓解了国内的紧张局势和矛盾。

c.宪章运动所要求的政治、经济变革,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去加以实现,工人阶级本身也没有达到足以担当实现这些任务的水平。

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a.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b.宪章运动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c.宪章派的斗争也为当时英国劳动人民争取到一些胜利,如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1847年的10小时工作制等。

d.宪章运动失败后,许多运动参加者并没有完全放弃信仰,而是把民主思想的种子带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为这些地方民主运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前提。

b.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

c.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连续爆发了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至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a.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来源。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劳动价值论。

c.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d.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a.大学时期马克思在哲学观点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观点上是革命民主主义者。

b.1842年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

c.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重要文章,标志着他最终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

d.1844年马克思写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最初尝试。

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a.1842年恩格斯受费尔巴哈著作影响,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b.恩格斯在英国时期开始同工人阶级接触并开始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1843年,恩格斯发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文章,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创立

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

a.1844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开始共同系统地制定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理论工作。

b.1844~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多本著作,全面地制定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初步创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a.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的哲学、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阐明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原理。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变成完整的理论。

c.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已全面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也以萌芽的状态出现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4)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

a.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初于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b.1847年,恩格斯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c.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表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国际性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已经建成。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写成《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

a.《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c.《宣言》作为党纲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d.《宣言》还驳斥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批判了形形色色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

e.《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

2第一国际

(1)五六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该时期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

a.1848年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为资本丰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b.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虽然进入经济繁荣的年代,但却摆脱不了它的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该时期工人运动兴起的特点

a.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

b.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工人运动中居领导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派别严重影响着工人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建立“国际工人协会”。

(3)《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马克思重新改写了《成立宣言》,并拟定一个新的《共同章程》,11月1日总委员会一致通过。

《成立宣言》中肯定了工人阶级争取当前利益斗争的必要性,指出只有加强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共同章程》阐明了国际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和组织结构。

《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表明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

(4)第一国际的活动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及一切进步运动。

在第一国际时期,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基本斗争形式。

总委员会也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

第一国际成立后,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5)国际内部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蒲鲁东主义

a.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b.蒲鲁东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贫富不均,是违反平等原则的,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私有制,是违反独立的。

c.蒲鲁东主义在社会经济方面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的社会。

d.蒲鲁东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无政府状态,反对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

e.蒲鲁东主义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比较多的国家非常流行。

反对普鲁东主义斗争

a.1866年9月举行的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在合作制、工会、罢工以及妇女劳动等问题上展开争论,蒲鲁东主义者的错误论点为多数代表所批驳。

b.186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会,蒲鲁东主义者又提出保存小土地所有制的主张,重新挑起争论。大会普遍支持马克思的土地观点,蒲鲁东主义者在大会上遭到彻底失败。

巴枯宁主义

a.巴枯宁主义是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同蒲鲁东主义类似。

b.巴枯宁主张用暴力立即消灭国家,鼓吹暴力革命。

c.巴枯宁主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西欧国家非工业区影响最大。

反对巴枯宁主义斗争的斗争

a.1869年巴塞尔大会的选举结果,巴枯宁分子没有一人被选人总委员会。巴枯宁篡夺国际领导权的阴谋遭到失败。

b.1872年9月,国际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在彻底揭露巴枯宁派的阴谋活动后,把巴枯宁及其追随者开除出国际。

(6)第一国际的解散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衰落

a.各国政府的迫害

第一,法国政府在1871年6月向欧洲各国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共同“讨伐”第一国际。

第二,德国政府于1871年5月29日以“叛国”罪判处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两年监禁。

第三,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都对国际的支部和会员进行了迫害。

b.内部人员的背叛

第一,英国工联领袖、总委员会委员奥哲尔等人宣布退出总委员会。

第二,右派蒲鲁东主义者托伦等人则公开投到反动政府的怀抱。

第三,第一国际内部的巴枯宁分子等通过另立组织,拒绝出席会议等活动分裂国际。

c.第一国际的解散

第一,海牙代表大会后,国际总委员会迁到纽约,失去与欧洲劳动者的联系,活动停止。

第二,1876年7月,第一国际在费城宣告解散。

历史意义

a.它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b.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c.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

3巴黎公社

(1)第二帝国的危机及其崩溃

第二帝国的危机

a.1866年至1867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终于使帝国在60年代末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

b.60年代后法国无产阶级日益成长壮大,成为帝国统治的重大威胁。

c.第二帝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受处于无权的地位,要求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d.拿破仑三世剥夺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与英国签订商约后又损害了其经济利益,使资产阶级成为帝国反对派。

e.70年代。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促进了反政府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崩溃过程

a.经济危机时期,众多城市工人掀起巨大的罢工浪潮,并积极与国际联系。

b.资产阶级也通过报刊积极开展反对第二帝国的斗争。

c.1870年1月10日,巴黎人民游行大示威,反映了法国人民的革命情绪,表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已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中。

d.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色当决战中,法军宣布投降,拿破仑三世被俘虏。色当的失败加速了第二帝国的崩溃。

(2)3月18日起义

起义原因

a.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却继续进行掠夺法兰西人民的战争,企图侵占法国的领土。

b.由于国防政府的采取了投降政策,普鲁士军队顺利地向法国纵深推进,于9月19日包围了巴黎。

c.资产阶级准备镇压无产阶级运动,引起巴黎无产阶级的不满。

起义过程

a.1871年3月,巴黎无产阶级建立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立国民自卫军。

b.3月18日凌晨,政府军偷袭蒙马特尔高地,梯也尔政府发动反革命内战开始

c.3月18日国民自卫军反击政府军,并占领巴黎,临时革命政府,巴黎无产阶级取得了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

(3)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26日,巴黎举行公社选举,选举出公社委员代表无产阶级行使权力。

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

(4)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公社进行无产阶级民主实验,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公社委员会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了立法、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人民利益。

公社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并将逃亡业主工厂转交工人协作社。

公社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实行全面教育和世俗教育。

公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任命外国革命家担任公社领导职务。

(5)保卫公社的战斗和公社的历史意义

保卫公社的战斗过程

a.4月2日,凡尔赛当局占领了巴黎外围据点。

b.4月3日,公社组织国民自卫军对凡尔赛军反击,但以失败告终。

c.5月20日,凡尔赛军队对巴黎发动了总攻,双方展开殊死搏斗。

d.5月23日,凡尔赛军队穿过德军防线进入巴黎。28日,巴黎公社失败。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a.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公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b.公社委员会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并热衷宗派斗争,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c.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处于资本主义“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无产阶级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a.巴黎公社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b.巴黎公社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同时它也使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