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

人格理论的发展阶段有:

(一)理论昌盛时期

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是在发展理论上而不是在数据上。他们在工作方式上,更多地带有主观思辨的特征。

(二)对理论的反抗倾向

第二阶段是对理论的反抗,这种反抗延续至今。其原因为:

1.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在争辩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多是由反弗洛伊德的理论起家的。人们发现运用一些前人的理论与方法可能无法全面地解释人格现象。

2.当严谨的方法和数据的统计开始兴起时,人们开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认为理论要经得起客观检验。结果是当人格心理学家们开始选择客观的方法研究人格理论时,就失去了其自身魅力

(三)发展理论与反抗理论相结合

人格心理学家在复兴那种大胆的、整体化的、宽阔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在严格、完善的方法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即理论建立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

总之,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其他领域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兼容的时候,人格心理学内部也在表现出整合的趋势。

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

(一)人格理论整合

当今人格心理学呈现出各家各派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人格心理学内部各路学派研究的汇合、交叉趋势已日趋明显化。各家出现整合的原因之一是人们采取了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并借鉴其他研究成果,使人格研究更完整。在人格心理学中,不同派路的研究尽管起点不同、兴趣不同、目标不同,但却存在着内在的共同机制。在这种以某一共同机制为基础的“研究丛”中,体现了研究的整合趋势。

(二)整合的样例

20世纪90年代一个著名的实例是以趋避行为机制研究为核心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研究。有一个公认的行为模式理论:人类行为、情感背后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趋近倾向和逃避倾向。这一观点将使兴趣不同的研究者汇聚在这一课题下,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丰满了,对人的心理的认识更完整、更合理了(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研究途径对趋避行为机制研究的关注课题

总之,在建立“研究丛”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心理奥秘。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

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与预测功能,这涉及了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

(一)人格区分功能的整合

1.人格的区分功能

描述人格差异是人格区分功能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质论与类型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描述了人格的差异。特质论在区分人的特征时,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人格量的差异;类型论强调的是群体间的差异、人格质的差异。两种理论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部分地区分了人格的差异特征。

2.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

对不同理论进行整合可以更全面地区分人格特征,艾森克实现了这一整合工作。他通过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内向与外向)划分出4种人格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而每一气质类型中又包含了一些人格特质的描述,如抑郁质中包含了情绪多变、焦虑、刻板等特质层面的特征。艾森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能更好而全面地区分人格差异。

(二)人格解释功能的完善

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有效的人格解释单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但是每一种人格理论都有其解释的局限性。

1.大五人格模型

(1)贡献

大五人格模型(FFM)为人格的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特质理论为基础的大五人格模型,现在被广泛地使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实现着人格的解释功能。

(2)关于人格特质的评价

特质是静止的、稳定的结构,所以它无法说明动态的人格成分。当人们描述一种稳定性高的心理状态时,人格状态的预测性较高。

它不能描述不同背景下的行为差异,也不能灵活地体现人格的复杂性。

对于用因素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特质结构,是否能真正反映人格中最基础和最有用的成分?所获得的独立因素可能只是提供了有限的经验性预测。

在时空上高度稳定的特质不能有效地解释、测量被试内因素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人格特质与短期效应无关,若考虑暂时的心理状态,个体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特质只对一般基线水平的状态有较高的预测性,但对暂时起伏不定的状态的预测性很小。

2.两套人格描述系列

(1)提出

Epstein在关于人格最基本单元的争论时指出:被试内数据的因素分析与被试间数据的因素分析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意味着需要有两套人格描述系列。

描述被试间变量的人格维度。

描述被试内变量的人格维度。

(2)评价

被试间变量与被试内变量的确定,是未来人格研究要思考的问题。但最好的方法是具有同时适合两个方面的一系列基本人格维度。任何人格理论与研究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在其适用范围内,它具有较高的解释与预测功能,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可能导致错误推论。

(三)人格预测的条件

人格受制于其他多种影响因素,如文化、时间、对象等。人格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格研究的复杂性,这就为人格分析与预测增加了变数。因此,人格预测是以把握人格影响因素为前提条件的。

确定人格各因素的比重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重要依据。当代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从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占60%,但不同的人格特征的遗传与环境之比会各有差异。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人格心理学家使用了多种性质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主观与客观方法,质与量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有许多研究方法,在人格心理学中常强调的方法是临床方法、相关方法、测量与实验方法。

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走向特点:

(一)研究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的匹配性

如果研究课题以稳定为特征,则可以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如果从过程、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课题,需要选择纵向方法、质的方法。不考虑课题性质而盲目使用方法,会导致研究偏差。

(二)研究方法出现回归趋势,体现了方法上的多元化与整合趋势

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临床访谈、自我报告、主题统觉测验、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之后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量的分析。上世纪末,人们又开始重视临床与质的方法,特别强调的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有研究者认为人格心理学应该更多地接受定性分析方法,但要努力提高评价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的动态变化

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已成为当今普遍而时髦的分析方法,但纵向研究在探讨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或转化期时更为有效,而现代人格研究更强调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研究。

(四)LOST数据在纵向研究中的使用,可增加结果的可信度

LOST数据中,其中L是生命发展历程的数据,O是观察数据,T是标准测验数据,S是自我报告数据。通过不同性质的数据来获得一致的结果,是研究结果自我验证的较好方法。

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

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格,将使人们能以动态的方式来诠释人格。

(一)人格研究的四类变化

1.绝对与相对的变化

如身高和体重随年龄增长会产生绝对的变化,但是与同龄人的平均数相比,他们的相对位置可能是稳定的。

2.外在与内在的变化

如水、水蒸气、冰看起来差异很大,这是外在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型变化;但是,由于他们的分子结构没变,都是H2O,其内在本质是不变的。这是现象型变化,而不是内在型变化。

3.量变与质变的变化

如不断学习新知识,但看问题的立场、态度没变,这是量变;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守恒概念的形成都是质变。

4.连续与间断的变化

如人的身体特征和外表是连续型变化,渐进的过程;间断性变化是突然的、实质的变化.如一个人经历了重大事件,他的性格会表现出巨大的变化,其表现与以前是不连贯的。如战争、可能会引起人们永久性的改变。

(二)未来研究中需要思考并力图解决的问题

1.在长时间段内,人格究竟有多稳定?是不是某些时候的稳定大于另一些时候的稳定?是不是人格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大于其他方面的稳定性?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更稳定?

2.如何认识在人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基本的连续性是什么?

3.如何确信在不同年龄测得的同一人格特征具有可比性?

4.能否以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来预测另一时间点的情况?怎么能够在合适的年龄来预测人格?人格是否有关键期或敏感期?

5.如何分辨人格的量变与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