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的发展。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含以下观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的论调,认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论述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的观点。

答:(1)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如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本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超我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各行其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而一个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是由这种动力关系来决定的。

(2)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动力过程的观点如下:

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人类是一个封闭的能量系统,任何现存的个体都具有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称为本能或驱力。本能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产生某种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紧张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活动,消除兴奋和紧张,达到满足状态。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生的本能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正由于有这些本能,使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

死的本能

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的救火行为。

两者相互转化

生本能与死本能有时会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东西是为了满足生的本能,而吃这个行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体现。有时生本能的衍生行为可以代替死本能的衍生行为,如爱可以代替恨。

3.阐述荣格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的特色。

答:在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和弗洛伊德最初的关系十分亲密。但由于学术主张的分歧和性格的不合,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自立门户发展其学说,最终创立了荣格学派。

(1)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所谓相对封闭,是说我们必须把它当作是一个锁闭在自身之内的完整的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有时用力比多来称呼这种心理能。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

(2)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而荣格对个体潜意识和情结,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等新概念提出和深入的研究使他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学者之一。

(3)荣格认为,心灵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是朝着两个主要的倾向发展的。荣格把内外倾向称为态度。除了一般倾向外,荣格又进一步区分出四种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态度的内外倾向与四种思想功能相结合,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提出了人格面具,生活目标等新型概念,对心理治疗领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阐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贡献

阿德勒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阵营独立之后,创造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阿德勒的理论因其平实易懂、积极乐观而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咨询师所接受,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阿德勒更多地看到了人类利他的本性和行为倾向,即具有社会情感、追求优越感,力图创造出有价值的自我,鼓励人生积极进取,相信人生积极的一面。

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人类生来就有一些基本需求,这些需求会形成有目标的导向力。个人可以在自主意识之下决定自己的生活。

他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他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过分偏重性本能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满足其需要的方式还是决定于他的生活风格,或者决定于社会文化,从而破除了“性”在人格上的统领地位,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这对于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影响深远。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和整体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满足其性需要的方式是决定于生活风格(社会文化)而非生活风格决定于性的满足方式,这使许多人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

阿德勒首创的“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是相当新颖的,有助于补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过分的“客观主义”。阿德勒的这一自我观念对现代人格理论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阿德勒对于当代治疗实践的贡献相当的大。他的影响超越个别咨询的领域,进而带动社区心理卫生运动。他的许多基本想法影响了其他治疗学派,例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现实疗法、理情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个人中心疗法,以及意义疗法。

5.比较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异同。

答:(1)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在对人的意识水平的分析方面,两人存在差异。

a.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根源力量所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只有非理性的成分。

b.荣格也十分重视潜意识的作用,但其包含的范围相对广泛,除个体潜意识外,还有集体潜意识。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是心理能量和智慧的根源,所以比较具有积极性。

(2)在对力比多实质的理解上,二人不尽相同。

a.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代表着性欲本能。

b.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3)在对人格形成的解释上,两者也各不相同。

a.荣格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

b.弗洛伊德的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就是受过去的影响。

不过,虽然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理论观点上有所差异,但仍然在一些关键的概念和论点上存在共同点和紧密联系,因此,可以说荣格并没有完全“背叛”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了精神分析。

(2)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联系

阿德勒虽然旗帜鲜明地反对弗洛伊德,但在其理论渊源上受到弗洛伊德的诸多影响。

a.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超越方式,本来弱势的一面反而成为了心理上力求得到补偿的源泉。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所宣称的人对不完全的性发展会采取补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观点。

b.阿德勒还提出了与“阴茎妒羡”有些类似的“男性钦羡(男性反抗)”,但和弗洛伊德只认为女性羡慕男性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的感觉,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卑。

区别

阿德勒更多时候还是作为弗洛伊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二者在相当多方面存在分歧。

a.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大的背道而驰在于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人还要努力追求优越,创造出独特的自我,因此他的理论鼓励人生积极进取,相信人生积极的一面。

b.而弗洛伊德则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主张人生的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要追求性的满足和个体各种生理满足,后者主要是满足攻击、破坏以及最终自我毁灭的需要。

如果说弗洛伊德指出了人类隐含的近乎自私的本性和行为倾向,即逃避紧张焦虑、寻求快乐和满足的消极一面,那么阿德勒则更多地看到了人类明朗利他的本性和行为倾向,即具有社会情感、追求优越感,力图创造出有价值的自我,关心社会福利和发展等积极的一面。

6.举例说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本能的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问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a.精神分析学还是一种深层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征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过内省、观察、反思、测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潜意识能够被人们所了解和考察,为人们接近潜意识的深渊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b.精神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对心理治疗而言。精神分析是第一个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技术的体系,是各种心理治疗流派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