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

1.讨论效率和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收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而效果指实践的客观后果。效率和效果是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效率强调在资源不被浪费的方式下开展工作,注重把事情做正确,是一个评价过程的一个概念;效果强调在正确的时间里,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效果是一个评价结果的概念。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能够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答:科学管理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是一场“思想革命”。泰勒强调,科学管理是一种概念性的哲学,其精华实质不在于管理上的具体制度和方法,而在于劳资双方重大的思想革命。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出发点。

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并进行培训和教育,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

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管理和劳动分离。

(2)科学管理理论能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的原因:

20世纪初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不断地扩展,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较充足,但劳动力相对短缺。为此,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尝试有效利用现有劳动力的途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提供了途径。

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管理思想到工作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被公认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3)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管理理论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利用现有劳动力的途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消除了职工与资本家之间的劳资矛盾。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注重科学和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管理理论重视人的本性,并采取相应科学的管理措施。

3.科学管理理论与管理科学理论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科学管理理论与管理科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存在区别的同时也存在一定联系。

(1)科学管理理论与管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

科学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从管理思想到工作方法,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公认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科学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E.S.伯法等人。管理科学理论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工作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科学管理理论在大量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各种观点和方法,通过流水线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措施使得作业活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管理科学理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给人们指出了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思路,并在生产、库存、作业计划、物质供应以及宏观系统分析等众多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对于涉及因素众多、需要靠经验判断的战略决策等管理问题,其应用范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2)科学管理理论与管理科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管理科学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一脉相承。二者都设法寻找到最优的工作方法,都渴望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理论更加强调系统思想,充分吸收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新成就,更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

4.工作效率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管理学理论产生以来,效率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效率问题逐渐分解成两大领域:作业活动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也可以说是组织效率)。二者之间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存的。

(1)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工作效率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组织效率是针对一个群体的。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工作效率在最初独立工作时,与组织效率无关,但如今,大多数工作都涉及到一个组织,都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人的事,所以组织效率往往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组织效率都是与个人的工作效率有关,个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决定着组织效率的实现。

5.如何依靠决策理论来保证做正确的事情?

答: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决策准则、决策类型和决策方法的较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

(1)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做正确的事情。而决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成功的管理取决于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予以保证。

决策过程的四大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即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调查研究阶段;

设计活动阶段,创造、制订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抉择活动阶段,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行动方案;

审查活动阶段,对过去所作的抉择进行评价。

(2)要做正确的事就要做科学的管理,科学的决策就要按照正确的决策过程,管理人员需要在环境分析、问题识别、拟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筛选、行动方案的实施调整等各个环节都做好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6.中国古代有关人员管理的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答:重视人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中国古代的有关的人员管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1)相关的中国古代人员管理思想有

孔子一方面认为所有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望。因此,使人们生活富裕,是统治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用“义”制约“利”。反对不正当的利益,主张:“见利思义”。希望用仁义的思想规范每个人的行为。

孟子认为人本性善良,孟子倡导以“养心”来扩张人的善良本性,并提出“养心”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是尽心。第二为反求。反求就是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三为博学深造。第四是经受各种磨练。他要求既要造就一批德高望重、善于管理的人才,也要塑造出能接受管理、德性善良的人民。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指人生下来就有求生和享受的欲望,因此,必须以礼义教化和法律强制手段来治理。

(2)中国古代的这些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一些民族企业家把古代管理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提倡“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

天津东亚毛纺厂的大楼上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的大字,以此作为东亚的“厂训”。

这都是对古代管理思想的灵活运用与实践。

7.论述霍桑试验在管理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答:进入20世纪,科学管理理论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流,人们把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把分配给工人们的任务和工作设计得非常简单。让工人们仅做简单易懂的工作,同时赋以物质刺激,以此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理论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1)霍桑试验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计划于1924年实施。其目的是考察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是验证科学管理理论的有效性。

(2)霍桑试验结束后,埃尔顿·梅奥等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管理与工人》、《管理与士气》等管理著作,他们的理论构成了人际关系学说。

(3)霍桑试验引发了大量学者去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一次由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大家对这门研究人的行为的一般性理论采用什么名称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采用“行为科学”这一名词,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产生了。这一学派的管理理论包括了人际关系学说和之后产生的各种有关人的行为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学说。

8.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对管理实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企业文化理论告诉人们,管理的核心是人,而管理人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和非正式的规则,使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满意,并愿意努力工作。

(1)1981年,理查得·T.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以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作风和崇高目标7个因素(简称为7S模型)为基础,提出了管理中的硬要素(战略、结构、制度)和软要素(人员、技能、作风、崇高目标)的区别,强调了软要素的作用。

(2)1981年,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出版了引人瞩目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来自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明确指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

(3)1982年,《追求卓越》书中,小罗伯特·沃特曼和托马斯·彼得斯通过43家美国最成功企业的调查研究,把7S模型中的崇高目标改为共同价值观,阐明了企业文化的驾驭力和凝聚力是卓越企业成功的主要特征。

(4)1982年,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企业环境,它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价值观,即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英雄人物,他们把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且自身为职工们提供了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即企业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向职工表明企业对他们所期望的行为模式;文化网络,即组织内部主要的(但非正式的)联系手段,也可以说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工具”。

9.你如何理解动态复杂环境?

答:从以下复杂动态复杂环境下静态与动态复杂环境对比,可更深入比较了解动态复杂环境

(1)在静态环境中,企业优先考虑股东的回报,然后是员工利益,最后才是客户利益;在动态环境中,企业家将客户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公司的存在是为客户服务,员工是提高客户满意度、了解机会所在的前锋。

(2)静态环境中的企业是努力维持现有优势的;而动态环境中每种优势都将被瓦解,企业不仅要满足眼前的客户需求,还要取得未来占有率。策略预测就是抢在客户之前了解他们的新需求。

(3)在静态环境中,速度是指提高工作流程的运作效率的速度,而不是组织和策略改变的速度;在动态环境中,公司的精力要集中在发展快速行动和改变的能力,要领先竞争对手来制造破坏,迫使竞争对手被动回应。

(4)动态环境的重心不是维持现状,而是破坏现状,让竞争对手不停地猜测公司的下一个行动,追求“创新”制造新科技和产品,改变公司内、外部市场。

(5)静态环境的竞争规则是长效规则,而在动态环境中以取得暂时优势为重心。公司寻求破坏既有的竞争规则,特别是对竞争对手有利的竞争规则。外在竞争规则的改变来自组织内部重心的改变。

(6)静态环境中,“告示”的目的在于巩固公司的策略优势;动态环境中,“告示”明白表示求胜的意图,而不是在价格上合作的意图,藉此动摇竞争对手的决心。

(7)静态环境中,策略是一系列稳定不变的行动,目的是维持公司的优势;动态环境中采用更动态、更难料的策略,串连一系列的暂时优势并破坏竞争对手,公司的计划要迂回前进,以一连串行动攻打竞争对手,或从几个不同方向同时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