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版理论知识

2.1 大纲详解

【大纲要求】

出版与出版学的概念、出版学的学科构成,出版工作的前提条件及一般过程;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及职业道德;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编辑人员的几本素质;编辑与读者、作者的关系;出版物的概念、属性与种类;出版业的构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及其职责。

【要点详解】

第一节  出版与出版学、编辑学

一、出版

1.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2.出版的构成要素

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

(1)“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2)“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

(3)“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出版学

1.出版学的概念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2.出版学的学科构成

出版学是有关出版活动一般规律性的学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出版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关系,即其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出版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2)出版物

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成果,它集中体现了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3)出版业

出版业是从事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是出版学研究的主体,出版业的发展规律影响着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领域和侧面。对出版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相关行业包括造纸业、机械制造业、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

出版业的体制机制

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4)出版物市场

出版学对出版物市场研究的重点,在于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出版物市场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5)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出版学重点研究出版人才队伍在人才结构和知识、技能更新上的特殊要求,揭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对立统一关系。

(6)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

出版学仅仅研究出版宏观管理,重点是政府如何应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出版业的发展。有关出版单位经营管理的研究是出版企业管理学的任务。

(7)中外出版历史

三、编辑学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学问。编辑学的理论来自对编辑活动的总结,又指导编辑活动的发展。

此处所讲的编辑学是关于出版工作中有关编辑活动规律的学问,即研究出版工作中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中国开始的。据现有资料,1949年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所著《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创办多种研究编辑学的专业报刊,建立有关编辑学的研究机构,并在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编辑类专业,发表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出版了一批编辑学的论著和教材。

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编辑学这个学科已经得到相当普遍的承认。

编辑学主要是在总结和概括图书、报纸、期刊的编辑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编辑学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出版物的编辑活动。

2.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编辑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有出版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3.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可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1)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

(2)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3)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4)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研究和把握编辑活动的规律,是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4.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从编辑学的发展历史看,一般编辑学主要以研究图书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并同时吸纳了有关其他编辑活动研究的共性内容,其学科内容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2)编辑过程。

(3)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4)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5)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编辑历史。

第二节  出版物与出版工作

一、出版物

1.出版物的概念

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作品只有在出版之后,才能成为出版物。

2.出版物的属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

(1)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

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是出版物的首要属性。

出版物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精神劳动成果。

出版物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领域。

人们需要出版物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出版物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及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2)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

出版物物质载体的形成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一样。因而,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出版物作为商品所凝结的劳动的价值只有在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得到实现。因而,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又表现为商品属性。

(3)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只是一般的物质产品,不是出版物;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也不是出版物。

在出版物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

出版物的质量好坏、价值高低,主要是由它所载有的精神文化内容决定的。

3.出版物的种类

(1)图书

含义

图书是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

特点

a.在出版方式上是“非连续出版”,即不能以一个只用序号相区别的固定名称一种接一种地连续出版下去,并且篇幅和出版周期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b.在内容上是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即一般要按照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一般有较长的时间效用,可以重印或再版。

c.既可只由单独的一篇作品组成,也可由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组成,还可由众多作者的许多作品汇聚而成。

(2)报纸

含义

报纸是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它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是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宣传工具,同时也传播知识,为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提供服务。

类型

a.按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类、时政类、经济类、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科学技术类、体育类、卫生保健类、影视类、生活类、时尚类等。

b.按出版周期,可分为日报和每周一期、每周两期、每周三期、每旬一期的非日报等,而日报还可分为晨报、午报、晚报等。

c.按主要读者的分布地域,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

特点

a.在出版方式上是“连续出版”,即以一定的出版周期用一个稳定的名称一期接一期地出版,期与期之间仅以序号(或再加上出版时间)相区别。

b.在内容上特别注重时效性,一般不再版或修订等,且均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3)期刊

含义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类型

a.按内容范围,可分为时事政治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文学艺术类、教学辅导类、综合文化生活类、科学普及类、情报检索类等。

b.按出版周期,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c.按读者对象的年龄层次,可分为老年刊、青年刊、少年刊、儿童刊等。

特点

期刊与报纸有很多可与图书相区别的共同特点,如有一个稳定的名称,连续出版并有表示无限期连续出版的序号,均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一般不再版或修订等。

当然,期刊与报纸也有区别。它们的外在区别,主要在于期刊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一般较报纸小,出版周期通常比报纸长等;它们的内在区别,主要在于期刊的时效性比报纸弱,稳定性和系统性比报纸强。

期刊单独与图书相比,还有这样一些特点:正文一般分设各种栏目;全刊篇幅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不能忽多忽少;不设扉页,版本记录列载于底封或目次页。

(4)音像制品

含义

音像制品是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

类型

a.录音制品,用于记录声音,具有再现音乐作品、语言等功能;按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录音带、唱片、激光唱盘等。

b.录像制品,用于记录动作、画面、表情和场景等,具有类似或再现电影、电视剧(片)的功能;按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录像带和激光视盘等。

特点

音像制品与报纸、期刊和图书等出版物的区别,主要在于:a.表达内容的手段不同,大量运用声音、图像、活动影像等媒体形式;b.物质载体不同;c.复制方式不同;d.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e.形态和结构部件不同。

(5)电子出版物

含义

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类型

a.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磁盘类、光盘类、集成电路卡类。

b.按对使用者操作的反应情况不同,可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等。

c.按所包含的信息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类、图片类、声音类、图像类、图文类、动画类、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类等。

d.按所含的传播媒体特征,可分为电子图书类、电子游戏类、电子期刊类、电子报纸类等,其中前两者称为“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后两者称“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特点

电子出版物具有许多与音像制品类似的特点,因此音像制品有别于图书、报纸、期刊的特点,同样也见于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有别于音像制品的地方,主要是记录信息全部采用数字代码方式以及载有的信息内容不同。而在物质载体形式、复制方式和使用时需要的技术设备方面,则与音像制品互有交叉、异同并存。

(6)互联网出版物

含义

互联网出版物是指经过互联网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特点

a.互联网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交织在一起的,复本的数量也不必事先确定,而是销售多少就复制多少。

b.互联网出版物的发行是全电子化的,没有物流配送过程。

c.互联网出版物又在内容特点、表现形式、结构成分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出版物中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存在许多共同点。

d.任何种类的出版物,只要采用互联网出版的方式出版,就可以成为互联网出版物。

4.出版物的标识

(1)中国标准书号

书号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中国标准书号由不同长度的5段共1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段之间以短线隔开,前面冠以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ng)作为标志符,如“ISBN 978-7-5064-2595-7”。各段数字分别表示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和校验码。

EAN.UCC前缀

由3位数字组成,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的产品标识编码,由国际ISBN中心向国际EAN组织申请获得。中国的EAN.UCC前缀为978和979,目前使用978,何时使用979由国际ISBN中心决定。

组区号

由国际ISBN中心分配,中国的组区号为7。

出版者号

由中国ISBN中心分配,分别由2~7位数字组成。非连续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使用专用的中国标准书号,其中的出版者号均为6位数。

出版序号

由出版者按出版物的出版次序管理和编制,分别由1~6位数字组成,具体位数取决于出版者号的位数,即出版者号和出版序号连在一起须共为8位数字。

校验码

用以检查中国标准书号编号的正确性,仅1位数字,采用模数10的加权算法对前12位数字计算后得出。

(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等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习称“刊号”。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组成,可以简称“ISSN”。

前缀与8位数字之间有半个汉字宽的间空。8位数字分为2段,每段4位数字,中间用半字线“-”隔开;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不反映连续出版物的语种、国别或出版者,最后1位为计算机校验码。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格式如下:

ISSN XXXX-XXX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Serial Numbering)以“CN”(中国的国名代码)为前缀,由6位数字以及分类号组成,可以简称“CN号”。

6位数字与前面的前缀以半个汉字宽的间空隔开,与后面的分类号以斜线“/”隔开。CN号的格式如下:

CN XX-XXXX/YY

6位数字由新闻出版总署分配给连续出版物。6位数字分为2段,中间用半字线“-”隔开。前段2位数字为地区号,后段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二、出版工作

1.出版工作的前提条件

(1)精神文化资源

精神文化资源,指构成出版物精神文化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

出版活动要以“已有作品”作为选择加工的对象,精神文化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条件。

(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二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必须由合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和表现形式设计,才能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

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必须有供大量复制产品用的物质资源,此外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阶段也负有监督物质产品生产质量的重任。

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出版活动将无法开展。

(3)流通传播资源

出版物的发行就是将出版物从出版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出版活动必须具有组织出版物广泛发行的流通传播资源,有了这个条件,出版物才能够顺利流通和传播,出版活动的整体运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4)市场资源

出版物的消费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正是对出版物的消费需求将出版生产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使出版工作者的劳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进行交换成为可能,出版生产的产品才因此得以实现价值。

2.出版工作的一般过程

(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

精神产品生产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信息采集。这是编辑人员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

选题策划。这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组稿。这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

审稿。这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活动。

编辑加工整理。这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作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

整体设计。这是对出版物载体的艺术性、工艺性设计。

审定发稿。这是将编辑加工整理好的稿件经审定后发往相关职能部门安排制作和复制。

(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这个阶段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中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

但在互联网出版中,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的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就传统的实体形态的出版物,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按设计要求将原稿制作成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如校样、样带、样盘等。

制作可以照样复制的正式“母版”(如印版、母带、母盘等)并进行技术处理,形成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

进行批量复制,形成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内容和形式的出版物半成品。

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出版物半成品匹配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最终产品。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对制作出来的校样(或样带、样盘)进行校对,以发现与订正原稿上可能遗留的或者样本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差错。

(3)产品流通阶段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出版物发行一般由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个环节构成。

商流体现为出版物商品交易,即出版物生产者与消费者达成商品交易并进行出版物商品价值转移。

物流体现为出版物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转移,即按照出版物商品交易的方向,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运送或者上传、下载相应的出版物。

信息流体现为信息流通,即通过广泛的信息传播在出版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

资金流体现为货款结算,即由于出版物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发生的款项收付工作。

第三节  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一、编辑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

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中认真贯彻执行,把好政治关。

2.思想性

保证出版物对消费者、对社会产生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避免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3.科学性

编辑工作必须保证出版物合乎科学,保证出版物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同时,保证出版物在表现形式上达到科学的标准。

4.创造性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既有原创的成分,又有再创的成分。

编辑创造与其他精神文化创造的不同之处,在于既包含编辑人员独自的创新,又存在一定的依附性。这是因为出版物中所体现的编辑的创造性,是以作者创作的作品为基础的;编辑工作的文化传播功能也离不开消费者对出版物的接受和使用。

5.选择性

编辑过程中的稿件审读,就集中体现了编辑对于具体作品的选择,而编辑人员设计、组织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社会精神文化成果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

6.加工性

编辑工作是对已有作品追加创造性劳动的工作。

7.中介性

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编辑工作是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

在出版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工作是联系作者和消费者的中介。

二、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1.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

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对出版资源的开发进行设计;

对出版物产品形式的整体设计;

对出版物生产、市场营销的策划和组织。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出版物的文化传承和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编辑活动实现的。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编辑对推动文化创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保证并提高作品的质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前,编辑要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出版物市场的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

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后,编辑要继续与之保持联系,了解创作进度,分析创作情况,配合作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作品完成之后,编辑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审读。

在将作品转化成出版物时,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编辑工作还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

2.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居于中心环节的地位。

(1)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2)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3)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4)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三、编辑人员的能力、责任及基本素质

1.编辑人员的能力

(1)政治认知能力

较高的政治认知能力,即对于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动向有较高的认识和辨析能力,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关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能比较熟悉和准确把握,并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坚决认真贯彻执行。

(2)策划能力

策划就是筹划、谋划。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也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

编辑策划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

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

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

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

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3)语言文字能力

编辑工作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工作,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写作能力。

(4)社会活动能力

编辑必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的热情和能力。

编辑要有善于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能经常以积极的姿态接近和参加学术文化团体,参加各种类型的聚会和讨论,及时调查、了解文化创造的前沿动态。同时要创造条件接近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消费者的需求,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编辑不仅要有出版界的朋友,还应有社会各界的朋友,要自觉地扩大社交面,加强同各方面人士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

(5)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是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

(6)信息感知能力

信息感知能力表现为具有必要的信息观念,并能及时把握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利用。

(7)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为它主要是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又称为艺术鉴赏力。

2.编辑人员的责任

编辑人员的责任,归根结底,就是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为此,编辑人员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认真担当起责任。

(1)政治责任

编辑在工作中必须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一致,要通过自己的产品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坚决杜绝有政治性错误的出版物出版。

(2)社会责任

编辑人员每编辑一种出版物,都要考虑它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是否有益于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3)把关责任

把好方向关。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谨慎加以选择。

把好保密关。编辑人员一定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把好质量关。出版物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4)宣传引导责任

对优秀出版物要积极宣传推广,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对劣质出版物要组织有理有力的批评,使之被人们唾弃。

对总体不错但存在一些问题的出版物,要正确引导消费者,帮助他们吸收其中健康的营养,摈弃有害的成分。

对消费者的阅读热点和欣赏趣味,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

3.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

有政治意识。

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观点。

(2)思想素质

编辑人员应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应该思想进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

(3)文化素质

知识广博

除了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先进的学习方法。

博中求专

编辑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做到既博又专。

(4)职业素质

职业追求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

职业敏感

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创造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

职业作风

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1)编辑离不开作者

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

(2)作者离不开编辑

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3)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是在“为读者服务”这个共同目标下自然形成、维持和发展的。

(4)编辑和作者要互相尊重

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同样,作者也要充分尊重编辑,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同的看法,要通过同志式的协商来解决。

2.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1)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

(2)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编辑为读者服务强调“真诚”,就意味着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

(3)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编辑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出版物。出版物的内在质量和价值,只有根据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实际效果,才能作出客观的评判,而出版物的内在质量,又主要是由编辑的工作质量所决定的。

(4)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编辑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方面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方面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

(1)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

编辑向作者全面地介绍读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以帮助作者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2)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供应信息

编辑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将作者的创作情况及时报告给读者。

五、编辑的作者工作与读者工作

出版实践中的“读者”一词,泛指各类出版物的消费者。

为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编辑人员要做好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1.编辑的作者工作

作者工作对于开发作者资源和提高出版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编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者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发现作者

编辑要善于发现适合出版单位需要的成熟作者和有发展前途的新作者。

(2)选择作者

根据出版单位的性质、任务、专业分工范围和重点,选择符合需求的作者;

根据作者的水平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者。

(3)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

(4)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5)为作者服务

为作者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为作者服务大多是围绕作品的构思、修改、出版进行的。

(6)维护作者权益

作者权益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权益。

2.编辑的读者工作

读者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读者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进行读者调查

(2)为读者服务

(3)处理读者来信

第四节  出版业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一、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

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互联网出版机构等。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但不设立报社、期刊社的,其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

(1)出版社

按所出版的出版物种类分,有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互联网出版单位等。

各类出版社大体上都按照出版物生产的特点而设立与出版物的精神生产过程、物质生产过程和产品流通过程相关的编辑部门、校对部门、出版部门、发行部门等业务部门。

编辑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出版物精神文化内容的质量,所以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校对部门的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对于保证出版物文字、格式的正确性和内容质量有重要作用。

出版部门根据各种出版物的生产特点对精神生产成果作一定的技术处理,使之具备可以转入物质生产过程的条件,并联系、委托、监督物质生产单位按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物质生产。

发行部门负责促进出版物在市场上顺利流通并实现价值。

(2)期刊社

期刊社是以出版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出版单位。期刊社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非独立的期刊编辑部

非独立的期刊编辑部是从属于法人的出版单位。常有一些法人单位(包括出版社)出版期刊而不设立期刊社,只是设立期刊编辑部作为其从属部门。这类期刊编辑部虽不是独立实体,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也被视为出版单位。

2.制作单位

制作单位是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母版”的专门单位。

根据国家规定,设立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制作单位,必须经过审批,获得许可。纸介质出版物的制作单位,其设立与印刷复制单位一样,需要经过审批。

3.印刷复制单位

印刷复制单位是从事出版物物质生产过程的部门,包括印刷厂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工厂等。它们接受出版单位的委托,根据出版单位提供的原稿(原版盘、原版带等),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生产工具,通过物化劳动批量生产出可以大量发行的出版物。

4.发行单位

发行单位是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经营单位,主要包括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但承担本版出版物总发行业务的出版单位不在其内。总发行单位和批发单位有时也可兼营零售业务,而零售单位只能经营零售业务。国家规定,发行单位的设立须经过审批。

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

出版专业教育单位是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机构。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包括专门的编辑、印刷、发行学校和普通高校设置的相关专业,以及出版行业而设置的职工学校及培训机构等。

6.出版专业科研单位

出版专业科研单位是专门从事出版科学研究工作的单位,主要以其研究成果服务于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出版实践发展和技术进步、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等。

出版工作者协会和编辑学会等社会团体,在行业自律,出版队伍建设,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等学科的研究和相应学术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三大类:一是编辑类,二是技术编辑类,三是校对类。每一类又有更细的分工。

1.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级别

(1)编辑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初级)、编辑(中级)、副编审(高级)、编审(高级)。

(2)技术编辑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其中,技术设计员和助理技术编辑为初级,技术编辑为中级,技术副编审为高级。

(3)校对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其中,三级校对和二级校对为初级,一级校对为中级,高级校对为高级。

2.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1)初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助理编辑的主要职责

a.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b.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c.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d.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e.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技术设计员和助理技术编辑的职责

a.技术设计员的主要职责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b.助理技术编辑的主要职责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

三级校对和二级校对的职责

a.三级校对的主要职责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b.二级校对的主要职责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2)中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编辑的主要职责

a.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b.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c.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d.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技术编辑的主要职责

a.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b.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一级校对的主要职责

a.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b.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

c.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d.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3)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出版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在编辑类。对副编审的职责要求,原则上也适用于从事技术编辑工作或校对工作的高级技术职务人员,仅具体内容可以稍有区别。

副编审的主要职责

a.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b.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c.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d.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e.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f.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技术编辑学、校对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编审的主要职责

a.搜集和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出版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b.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c.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d.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e.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应该说明的是,副编审、编审履行复审或终审职责还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只能提出审稿意见,不能签发稿件。

第五节  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与职业道德

一、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

1.出版工作的文化性

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

(1)出版物生产过程的文化性

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与文化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产品形成的过程。

(2)出版物流通过程的文化性

通过商品交换使出版物广泛发行,同时使出版物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随之得以广泛传播。

通过出版物流通中开展的各项宣传活动,在传递出版物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对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了重点揭示,由此使广大消费者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3)出版物消费过程的文化性

出版物消费过程是一个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

2.出版工作者文化追求的体现

(1)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2)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4)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二、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1.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7)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8)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2.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促进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3)维护和提高出版业的社会声誉。

(4)保障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

3.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自我修养。

(2)加强教育。

(3)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4)加强制度化、法规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