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623字
- 2020-11-18 21:41:03
第3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1046~前771年)
3.1 复习笔记
一、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1.周王朝的建立
(1)周族的兴起
①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传说为帝喾后裔,属姬姓之族,虞夏之际,始祖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定居邰,继承和发展种植“百谷百蔬”传统,被称为“后稷”,是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
②夏初以来,周是夏的方国,随着夏朝统治力量的削弱,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商初,公刘在豳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发展为繁庶兴旺之邦,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高圉、亚圉时代,大约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发展为殷西的大邦。
④亚圉再传两代到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周原”,经济繁荣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公亶父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被追尊为“太王”。
⑤古公亶父死,子季继位,称为“王季”,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与商王朝矛盾加剧。
⑥季死后,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向东扩展势力,基本完成“翦商”的准备工作。
(2)文王时期的发展
①周文王
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号称“西伯”。文王在国内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团结周边诸侯,明确树起抗衡商朝的大旗,灭掉了犬戎、崇等部,为伐纣彻底扫清了道路,并迁都丰邑,为周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②有亡荒阅
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各诸侯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
①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这一切为伐商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②孟津之会与牧野之战
a.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
b.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孟津之会后二年,商军主力远征东南,伐纣时机成熟。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参战,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牧野(公元前1046年)。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亡。
③周公东征
a.周武王攻克殷都,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为“三监”。
b.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奄(今山东曲阜)和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就是周公东征。
c.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经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以镐京为中心,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
2.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
(1)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对象
分封制是西周立国之本。周公当政时期和成康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姬姓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异姓诸侯多是周人的亲戚,还有一些是归附周朝的方国部落首领和前朝遗族。
②主要封国
a.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
b.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c.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
d.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e.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
f.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
③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a.周代封建诸侯的仪式为“授土授民”,谓之“锡(赐)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
b.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还要派遣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觐述职;还要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主要是进贡当地的土特产;派人为王室服役,主要是修筑城邑、宫室等。
④封国之内
在各诸侯国内,诸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其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
(2)宗法制的完备
①宗法制的概念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③西周的宗法制
a.周王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掌握最高政权和族权。
b.天子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
c.历代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地位。
d.其他众庶子为“小宗”,各有自己的“氏”号。
e.在诸侯国内,国君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
f.卿大夫以下,可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家长为士,士以下是一般平民。
④西周宗法制的特点
a.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
b.不排斥异姓贵族:
第一,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
第二,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
(3)井田制度的发展
①公田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度,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的土地属于国有。“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买卖,故井田又称公田。
②私田
西周中晚期,一些贵族驱迫民众垦荒,成为私田;也有一些自耕农垦荒以扩大耕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日益增多,成为井田制内部的对抗因素。
3.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
(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①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左右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或“师保”。
②太宰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与师保地位相当。
③太宰以下是众多的卿士,其中被称为“三有司”的司土(徒)、司马、司工(空)是比较重要的政务官,三司之外是司寇。
④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史官地位提高。
⑤大小官职世代相承,形成世卿世禄。
(2)军队、刑罚和礼乐
①军队
a.设置虎贲和周六师、殷八师等庞大的军旅。虎贲是周王的禁卫军,周六师用于宿卫宗周所在的西土地区,故又称“西六师”;殷八师是在成周为震慑东方诸侯而建立,又称“成周八师”。
b.军队名义上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征伐周王亲自领兵出征,近亲王族以亲兵相随,周王不出征则指派重要卿士作为指挥者统领中军。
②刑罚
a.制定《九刑》,主要内容在于严惩“盗”、“贼”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b.主要有墨(即黥刑,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割鼻)、断足(即刖刑)、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斩首)五刑。此外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颇多。
c.严密的法网主要惩治奴隶和平民的,贵族犯法可“赎刑”。
③礼乐制度
a.内容
西周初期,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有相应的舞乐配合这些典礼仪式。
b.作用:
第一,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
第二,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3)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①对各地的统治力量大为加强,统治范围扩大。
②诸侯国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但规模和地位受周礼限制。
③诸侯国君要定期朝见周王,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朝觐时要贡献特定的礼物,随时听候周王调遣。
二、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1.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农业生产状况
①农业生产工具更加多样化,有耒、耜、钱、锤等,绝大部分质地为木、石、兽骨或蚌壳,青铜农具极少。
②耕作方法进步,盛行较大规模的集体耕作,使开垦荒地的规模扩大。
③农业技术上出现休耕轮作的方法。
④在耕作技术上,很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灌田或排水等。
⑤农作物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稻、糜、芑、粱等。
(2)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①青铜铸造业
a.地域分布广泛,既有共同风格,又显示出地方性特色。
b.青铜器数量远远超过商代,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记有武王伐纣之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c.青铜器类型与商代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器物纹饰趋于简易,器壁趋于轻巧,具有朴素和实用特色。
②陶瓷器制作
a.数量和种类超过前代,制作水平达到成熟。
b.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岐周宗庙遗址中发现的绳纹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③车辆制造
形制更为精巧,种类增多,构成综合性手工业。
④玉器的制作
贵族中玉器的应用更为普遍,具有较发达的煤玉雕刻。
(3)商业
①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较大的都邑出现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②奴隶成为交易商品。
③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是主要货币,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以锊或锾为重量单位。
④城邑内外展开民间贸易活动,数量较小,大都是日用必需品的以物易物。
2.哲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①敬天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②保民
商代夏,周代商,即“汤、武革命”。体现了在“天命”神圣性不能动摇的前提下,人事的重要性。“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理论是这种“保民”观点的反映,只有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③明德
明德是指为了“保民”,统治者还须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
(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①《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②《周易》以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
(3)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重视贵族子弟教育
教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中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
②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观测恒星的知识很丰富。
b.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天再旦”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记录。
c.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d.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土圭,周初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是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
③地图的广泛应用
④医学的发展
有关中医的理论基础初步形成,有了预防疾病的初步观念。
(4)文字、诗歌和音乐的发展
①西周金文篇幅较长,记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史实,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②西周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丰富,文章组织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严谨文风。
③《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两周的诗歌305篇。
④音乐方面,乐器种类增多,音乐理论得到发展,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3.社会生活
(1)饮食
①主食为黍稷稻粱,这些也是祭祀神灵的供品。
②菜馔中既有多种家畜、家禽,也有野味,食肉是贵族的特权。
③蔬果有萝卜、苦瓜、葫芦、葵、芥等,其中不少菜蔬采集自水陆野生植物,如萍、藻、荼、苴、薇、卷耳等。
④水果有枣、栗、瓜、桃、梅、杏等。
⑤酒有谷物酿造的醴酒,其中经苞茅过滤的酒供王室享用。
(2)服饰
①首服有冕、弁、冠、巾、帻多种。戴冕冠者,都要穿着冕服。
②衣服的材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丝织品。
(3)居室和宫寝
①王室和诸侯王的宫室建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周代已有一定的宫室制度,其“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格局为后代所继承。
③建筑用瓦已相当普遍,并有建筑用大型陶砖,建筑用材进步。
④北方用夯土及垛泥建屋,南方流行木结构建筑和干栏式的建筑。
(4)成人、婚丧仪礼
①生男生女在礼制上有较大差别,后代生男则称弄璋之庆,生女则称弄瓦之喜。
②男孩长大到20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包括命字的仪礼,表示成年之后已可为人之父。
③婚姻普遍实行“同姓不婚”和“匪媒不得”的原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等六个程序。
④丧礼日趋复杂,其等级是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延续。
(5)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象宽泛,飞卫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类,宗教迷信占据支配地位,卜筮和巫觋盛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1.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
①南方楚与周王室的军事冲突
a.周初,楚国慑于周王朝强大的统治力量,表示臣服,定期向王室进贡,但周王朝“以蛮夷视之”,使之不得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
b.成、康以后,楚国势力日趋壮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昭王两次伐楚,在第二次中,昭王落水淹死,周军大部丧亡,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楚国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
②与西北地区犬戎诸部的冲突
周初以来,犬戎诸部一直被列在“荒服”,常来宗周朝贡。到穆王时,犬戎诸部势力强大起来,穆王领兵西征失利,“荒服”诸部与西周王朝断绝来往,矛盾不断加剧。
③与东南地区徐奄诸部的冲突
周穆王西征犬戎之际,东南地区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周穆王联合楚国合攻徐偃王,徐奄诸部失败,但周王朝也受到很大损失,对东方的统治大为削弱。
④西周后期与各族的矛盾
厉王时期(前877~前841年),周与南方发生多次战争,淮夷一度攻到洛水两岸,深入到东都附近。以后又有噩(鄂)侯率南夷、东夷与周对峙,周王朝虽勉强取胜,但实力大大削弱。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和矛盾的加深
①成、康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降起伏,贵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②衰败的旧贵族将田地出租或转让,破坏了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同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的性质。
③上下等级的贵族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诉讼纠纷不断,直接冲击了奴隶制等级制度。
④奴隶主贵族内部社会地位起伏升降越趋严重,在社会和政治上造成混乱。
(3)民众的反抗斗争
①反抗原因
a.各级奴隶主贵族以“国”、“都”为中心,垄断社会物质财富,作为平民阶级的“国人”和“野人”劳动收获被剥夺,受到侮辱和折磨。
b.西周时期奴隶与马牛并论,没有人身自由,生活在最底层,野蛮的人祭、人殉依然存在。
②反抗斗争
逃亡是反抗斗争的主要方式,西周时期,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当时不断出现的“臣妾逋逃”的浪潮,直接冲击着奴隶制度的基础。
2.西周王朝的衰亡
(1)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①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派人“监谤”,以致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发起武装暴动,史称“国人暴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②国人暴动发生后,宗周一片混乱,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宣王“中兴”与民族矛盾的加剧
①料民太原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统治力量弱小,社会动荡不安,周边民族不断入侵。宣王首先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继而对周边民族开展战争。为补充兵力,开拓财源,周宣王下令“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平民的反抗。
②不籍千亩
西周末年,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史称“不籍千亩”。这样一来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租税制关系便发展起来。
③军事胜利
宣王在位40年(一说46年),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对猃狁、西戎、徐戎、荆楚的战争取得很大胜利,史称“宣王中兴”。
(2)西周的灭亡
①由于王室衰微,诸侯国对王室的离心倾向不断加重。
②周宣王在位46年,死后子宫涅继立,是为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他宠褒姒、弃皇后、废太子、烽火戏诸侯四件事情,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诸侯叛离。
③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