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1.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1)概述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南方古猿纤细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距今300万年,古猿实现了手足分工与直立行走,学会了制造工具,成为最原始的人类。

(2)代表

元谋人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蓝田人

蓝田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距今约80万~60万年。

北京人

北京人,1920年代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脑容量与四肢已经接近现代人。周口店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

和县人

和县人,1980年发现于安徽和县。

(3)特征

猿人主要依靠渔猎、采集来获取食物,普遍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猿人群居生活,从原始的杂乱性交逐渐发展为班辈婚,形成了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2.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1)概述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于距今二三十万年前,结束于距今四五万年前。这段时期最大特点是猿人体质上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方面也有较明显的进步。我国境内的古人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等。

(2)代表

大荔人

大荔人,发现于1978年陕西大荔县,是由猿人向古人过渡形态的代表,距今约20万年。

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发现于1973年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其年代约10万年前。

丁村人

丁村人,发现于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距今10万年之内。

(2)特点

古人以采集、狩猎为主,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学会了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氏族制度开始萌芽。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

1.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

(1)概述

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该时期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受居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

(2)代表

山顶洞人、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等。

山顶洞人发现于1930年,距今约18000年,属于新人阶段偏晚的代表。山顶洞人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3)特点

出现钻孔技术、骨针、弓箭,原始宗教萌芽,盛行族外婚,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

(4)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氏族公社,存在于5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确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繁荣于距今1万年前后。该时期姓氏与图腾崇拜出现,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财产由母系继承;实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后来发展为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的对偶婚。

2.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与遗存

(1)传说

女娲氏、西王母、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均来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姓氏标志着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同姓不婚,由姬、姜二姓所繁衍的众多姓、氏构成了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3)黄河流域的遗址

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仰韶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距今7000~5000年之间,农业方面以种粟为主,同时饲养猪、狗等家畜,手工业以彩陶最著名。

(4)长江流域的遗址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卯榫结构是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之一。

3.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1)农业

北方集中在黄土高原,最早栽培的作物是粟,南方种植稻谷,采取刀耕火种的方式。

(2)手工业

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在石器、玉器和骨器制作中被普遍使用。陶器分为细陶和粗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封窑技术,器形多样,多为红陶,后期出现黑陶。原始纺织、缝纫、编织技术普遍被使用,出现织布机。装饰品增加。

(3)房屋建筑

北方多为半地穴式房屋,江南多干栏式木构建筑,木构件已普遍使用卯榫结构和企口板。

4.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

(1)概述

由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最近的亲属组成氏族,由氏族组成胞族,进而结合为部落,或由氏族直接组成部落。

(2)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为生存的基础,形成定居村落。氏族内部人人平等,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重大事务,盛行对偶婚与图腾崇拜。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概述

父系氏族公社始于距今5000年左右,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标志着父权制的确立。私有制与阶级社会产生,原始社会解体。

2.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1)代表

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等。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磨制石器更加精致,新兴农具增多,家畜种类扩大,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蛋壳陶”为代表,这种陶器呈黑色,陶胎极薄。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200年,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房屋为干阑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

(2)社会组织

由同一男性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组成父系氏族大家庭,进而形成一个父系氏族公社,并逐渐组合成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氏族内部实行以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度,血缘关系仍是维系氏族组织和成员的基础。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宗法家长制家庭开始萌芽。

3.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1)农业与畜牧业

锄耕农业,初步掌握灌溉和施肥的技术,南方普遍种植稻谷。部落普遍蓄养家畜。

(2)手工业

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和封窑技术,以黑陶为主,形制多样,并向家庭手工业发展。出现冶铜业。纺织业除麻织品外出现了丝织品。

(3)房屋建筑

北方普遍出现平地起建的房屋,有窖藏,使用防潮技术。南方房屋建于木桩群上,出现了水井。

(4)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绘画、雕刻主要内容为人面像、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图像符号,画法简练、古朴。

原始宗教形成,伴随巫术、占卜。

4.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1)家庭

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婚,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小家庭的独立性日益增加。

(2)私有制

私有观念产生,从生活资料扩展到生产资料,贫富分化严重,氏族公社及公有制名存实亡。

(3)部落联盟与部落战争

部落联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权力机构为联盟议事会,还推选出军事首长。期间联盟首长由禅让制演变为世袭制,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向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过渡。部落间为了争夺生产与生活资料常发生战争。

(4)传说中的部落与部落战争部落战争

炎黄部落位于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以姬、姜为姓。代表人物有炎帝、黄帝、烈山氏、共工氏。

东夷部落群位于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以风、赢、偃为姓,以龙为图腾。代表人物有伏羲氏、蚩尤。

苗蛮部落群位于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

黄帝部落曾先后与炎帝、东夷、苗蛮部落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