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54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3.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5.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辩证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2.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4.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二者不存在什么差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2.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参考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54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而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主要包括: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错误在于,离开了人所存在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

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所以,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混为一谈。

3.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4.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它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竞争会导致资本集中,而资本的集中又会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初期,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竞争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竞争中,较大的资本能广泛地使用先进技术,采取最新的劳动组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等,因而处于优势。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败,较大资本吞并较小资本。因为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

5.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社会主义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由于自身先天不足,特别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特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原因主要包括: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才能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根本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同时这也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2)封建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农民还占人口的多数,封建主义残余在各方面还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国际生存环境复杂险恶

要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地理上的包围,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要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主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同第三世界国家结成广泛持久的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给予必要的援助。

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按照国际主义原则加强互助合作,又要坚持各国完全平等,独立自主,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大国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要走曲折的道路,甚至还可能出现历史倒退现象,这无疑都会增加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辩证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包括: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权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结构的组成。有着不同经济结构的社会是孕育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会给经济结构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必然会影响政治权利。所以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主要原因包括: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4.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二者不存在什么差别。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主要是指经济总量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括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使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第一次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了出去,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并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掘墓人—无产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各门具体的社会历史科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从而使社会历史科学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原因主要包括: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既革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市场制度,而是既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扩大市场机制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又不断改进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仍然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紧密结合。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经济体制。

(2)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原因主要包括:

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4)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