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9890字
- 2020-11-21 20:14:38
五、综合题
1.简述智力理论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智力的因素论。
①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联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
②智力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后提出的理论。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他解释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③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卡特尔提出的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④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了56个能力测验,他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它们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瑟斯顿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而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因此,他提出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瑟斯顿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根据瑟斯顿的理论,他所提出的7种基本能力之间应当是毫不相关的,但许多后来的研究都发现这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所以,他对智力因素的分解是不成功的。而且许多心理学家也已经意识到,要找到“纯”的基本智力因素,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于智力因素论的其它角度对智力进行研究。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字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认识自己的智力和认识自然的智力。
加德纳对智力持模块性的观点,认为每种智力对应于大脑的特定部位或模块,并认为智力研究应致力于探寻出专司不同智力的大脑部位或模块。但很少有证据支持其不同智力相互独立的观点。而且,他的理论并未穷尽所有的智力类型,比如情绪智力、社会智力等,他的理论只是对智力的一次尝试性讨论。
(3)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不仅使我们对能力的本质有更多的了解,而且为合理地设计各种能力测试以及科学而有效地制定培养能力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智力的认知理论。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智力的研究出现了另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即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信息加工过程。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种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速度等等。换言之,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 ①智力的三元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相同的智力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则是相同的。智力不仅与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个体的经验则是实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他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
a.智力的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理解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所包括的内容。他从情境的角度把智力看作指向于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适应、选择、塑造三过程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层级化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会努力适应其所处环境以达到和谐。当人不可能或不愿意适应环境时,就会考虑其他环境并尝试在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他将会获得最大和谐的环境。当无法选择时,个体就会考虑重塑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间的和谐程度。
b.智力的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他认为,从经验角度看,当行为包括了对新异性的适应或操作自动化时,它就是智慧行为。因此智力测量的对象应为处理新任务和新情境的能力,以及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当个体初次遇到一项任新异性的能力,当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练习增加到一定量时,自动化就会发挥作用。
c.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揭示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的是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Sternberg认为成分是对客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他将成分又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过程。操作成分用于任务操作时执行不同的策略。知识-获得成分则用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②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J.P.Das)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智力的认知理论的出现顺应了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主流的形势,将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可观测的智力活动转到对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的分析上。这不仅使我们对智力进行更为精确的描述成为可能,而且也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5)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
情绪智力作为人类社会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情绪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能力。情绪智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可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做出积极的调控,从而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2.根据相关挫折理论,试述个体挫折反应以及个体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25分)[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
(1)早期的挫折侵犯理论把挫折和侵犯看成是互为因果,既然挫折必然导致侵犯,侵犯也必然有挫折为前提,并且认为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Dollard等人提出的挫折侵犯假设就说明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挫折和侵犯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有挫折就必然有侵犯。
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由小问题、小挫折而焦虑不安,烦闷异常,或暴跳如雷,则表明其心理承受力极低,处于不健康状态。
(2)挫折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以后,可能产生六种行为: ①激发再生力。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认为失败是成功之路上的正常因素,因而坚持
不懈,锲而不舍。 ②自我张力。吃一堑,长一智,虚心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与不足,更加谨慎、忍耐、克制。
③改变方法。认为尽管选择的目标是对的,但由于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当导致了失败,
因而采用新的方法。 ④改变目标。原来的目标过高,或者没顾及客观条件,或者没顾及主观条件,因而难以
实现。于是放弃原目标,换一个适度的目标。 ⑤放弃。自暴自弃,既不分析实际情况,又不吸取经验教训,自认为没有希望,完全放
弃原目标。 ⑥对抗。不顾一切地发泄不满情绪,坚持错误,一意孤行,破罐子破摔。 (3)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挫折的ABC理论
A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后果。艾氏依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指出,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挫折的ABC理论为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挫折的积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如马斯洛所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产生消极情绪、心理障碍,也可以使他磨炼意志、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
(4)根据以上挫折理论,个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以增强适应能力和坚强意志为指导,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设或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自然方法妨碍或干扰某些目标的实现,从而对他们进行经受挫折、摆脱依赖、增强对困难承受力的教育。有意识地、经常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各种挫折. ①不被挫折所吓倒。勇于面对挫折,不害怕、不退缩,敢于迎着困难上。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怕”字的干扰,勇于放手,不怕让孩子碰壁,撞钉子,并指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同时,对孩子战胜困难的愿望和能力进行肯定性评价,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②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的增加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因此,应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经验,切实提高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③正确认识挫折。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挫折有不利也有有利的方面,可以总结失败经验,从挫折中受到启发。
④确立适当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目标。目标太大,容易失败,
⑤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运用补偿宣泄及转移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对待挫折。
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调整期望,自我接纳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人格理论有哪些,对照各种理论来分析自己的人格。[北京科技大学2004年研]
答:(先将各种人格理论罗列出来:)
(1)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①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 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s)和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
②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③现代特质理论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人格的理论建模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人格理论。高德伯格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a.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c.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7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价、正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2)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依据人格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
①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有这种人格的人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在T+型人格中,又可依据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极限运动员代表了体格T+型,这种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如攀岩、登山等)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纪录的动机。而一些科学家或思想家代表了智力T+型,他们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探新上。
②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a.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 & 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b.内-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③多元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a.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1927)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即①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②强、平衡且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④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
b.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奥尔波特(1931,1951,1960)依据这种划分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3)整合理论
特质理论和艾森克(Eysenck,1967)是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另一个是神经质倾向。后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考生可根据其中典型的几个人格理论分析一下自己的人格。)
(1)根据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分析自己的人格,
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根据荣格的这一理论,我的性格属于内向人格,因为我做事比较谨慎,深思熟虑,而且情感不表露在外。
(2)根据巴甫洛夫(1927)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进行自我分析
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即①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②强、平衡且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④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
根据巴甫洛夫的气质类型划分,我应该属于安静型,表现为情感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差,但考虑问题周到,自制力强,内刚外柔,但行为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智商高的人在婚姻关系、子女养育、职场适应等方面并不一定成功。请根据萨罗维(P.Savlovey)和梅耶(D.J.Mayer)的“情绪智力”观点加以分析与阐述。[统考2013年研]
答:(1)萨洛维和梅耶认为:情绪智力,简称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商即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商,而是情商,情商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的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的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的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创造性的激励行为。
(2)子女教育、职场适应,婚姻关系都涉及到沟通和对他人的理解与感知层面,所以,如果情商低,无法在其中调控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很好的共情和理解对方,那么再高的智商也没用。
(3)情绪智力作为人类社会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情绪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能力。情绪智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可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做出积极的调控,从而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情绪智力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自己的理性思维等。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商,情商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帮助我们更好的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内部体验的阶层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持开放的态度,对自己的情绪做积极的调控,从而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具有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比较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并说明各学派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统考2011年研]
【分析】此题属于理论比较题。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很多,从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每一个理论流派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平时学习时要多注意分析比较。这样在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才能游刃有余。该题需要将三个理论学派的相关内容讲述清除,并做比较分析。
答:A.构造主义
(1)构造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②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2)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
(3)研究内容: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4)贡献: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B.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a.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b.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c.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2)行为主义研究内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3)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4)贡献:行为主义在理论与技术上已经形成了—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可以进行科学实验;程序学习引入学习中,强化了学习的成果;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治疗目标明确,这种目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治疗的针对性强。(10分)
C.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关注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2)研究内容:意识和潜意识;
(3)研究方法:个案分析,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
(4)贡献:以潜意识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的理论,以及探索潜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服务。精神分析的贡献既有理论方面,又有实践方面。此外,精神分析还对文学艺术、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构成了精神分析另一个方面的特殊贡献。[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