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168字
- 2020-11-18 23:43:33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视为( )。
A.成长性需要
B.匮乏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基础性需要
【答案】A
2.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答案】C
3.“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答案】C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答案】C
5.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答案】D
6.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答案】C
7.高中生既想与异性交往又怕耽误学习的这种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趋避冲突
【答案】C
8.根据不同的需要为基础,动机可划分为(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D.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答案】A
9.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合作需要、情谊需要和( )。
A.归属需要
B.依恋需要
C.先天需要
D.恐惧需要
【答案】A
10.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C
11.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说明学生产生了( )。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B
12.下面对动机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B.动机可以直接地观察,观察不到的可根据个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C.需要是在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D.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但总的来说,动机和行为的效果总是趋于一致的。
【答案】A
13.获得性需要是一种( )。
A.自然需要
B.社会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答案】A
14.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答案】B
15.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 )。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答案】B
16.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自己以往的成功归因于( )。
A.能力和运气
B.环境和难度
C.运气和环境
D.能力与努力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动机(武汉体育学院2005研,华东师大2004研,武汉大学2003研,武汉大学2004研)
答: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指引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有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2.自我效能感(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3.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浙大2004研,南京师大2002研)
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耶克斯和多德逊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发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工作或学习积极性,而过强的动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因而引起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降低。
4.诱因理论
答: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于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人们针对这种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具有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三、论述题
1.论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首师大2003研)
答: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归因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Bernard Weiner。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本质是认知过程而不是情绪预期。具体来讲,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等。也就是说,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人将他之前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超群,则更可能在将来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并预期会再一次成功;而那些将自己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的人则不会这么自信。
伯纳德·韦纳创立了动机的情绪的归因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
(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饥、渴、性等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
(2)从产生不同结果(成败)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即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对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制性对不可控制)。据此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用这三成分可构成8种不同原因成分的分类组合。从这里可以找出归因与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规律。韦纳发现原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等等。
(3)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试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武汉大学2002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是培养学生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措施。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教育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从出生起就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只不过儿童入学后,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开始出现分化,有些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因学习失败而对知识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设置适合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并且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成功结果进行自我奖励和强化。
(4)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与不断变化更新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5)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仅一般的知识、技能可以迁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是可以迁移的。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学生原有其他方面学习的内部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6)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竞赛或竞争活动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
(7)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以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因为过度使用物质奖励会削弱内部动机,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8)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
反馈在这里的意思是提供给学生的关于其成绩的信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激起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