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9889字
- 2020-11-18 23:43:27
1.1 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①人的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b.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c.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②人格
人格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的差异的总和。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心理科学的间接性决定心理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表行为活动上。心理活动来源于现实和实践活动,又通过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a.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
b.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类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心理水平也日趋发展。社会条件对人类心理发展发挥着作用。
②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的科学。具体而言,其研究范围应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b.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其中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②四个有关方面
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b.生理因素的发展;
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d.言语的发展。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1.种系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动物心理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刺激感应性阶段
原生动物(如单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点,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尽管反应形式仍属于刺激感应式阶段,但是产生的感觉细胞,能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
②感觉阶段
网状神经系统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这时动物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的原生质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处称为突触,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感觉阶段。
③知觉阶段
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后,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脊髓和脑泡;进化到爬行动物后,则出现了大脑皮质,这时的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种系的心理发展进入了知觉阶段。在这一阶段,动物可以依赖知觉的过程,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整体的反应。
④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萌芽。其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模仿人的动作;学会手势语。这些证明它们出现了思维的萌芽,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好了生物学的准备。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①人类的进化
人类是由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促进人类动物祖先演变到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直立行走,手的发展;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语言的产生。动物的进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则受社会原理或规律的支配。
②人类心理的特点
a.有意识的心理。人类的心理是有意识的,意识包括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两种类型。
b.社会性的心理。人类心理受着社会历史的制约。
c.有语言功能的心理。语言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
2.个体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①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霍尔提出的复演说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复演了种系进化的历史。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在这种意义上说,“儿童乃成人之父”。
复演说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但是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个体心理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涉及如下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4)关于心理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上。
(1)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①常见的划分年龄特征(年龄阶段)的标准
a.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
b.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皮亚杰的分段是以思维发展为基础;
c.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例如艾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划分;
d.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例如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对年龄阶段的划分;
e.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例如将成年期(18岁以后)以生活事例分为:成年初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55或60岁以后)。
此外,桑代克以教育为划分阶段的着眼点;皮尔松以人寿保险为划分阶段的指标;库德尔以医疗门诊为划分阶段的依据等等。
②林崇德教授主张的划分年龄特征的标准
林崇德教授主张在划分人类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时既要看到重点,又要顾及全面,根据身心发展趋势,综合地进行阶段划分。
a.人类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允许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
b.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那么这个质的特征涉及上述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也就是说,它表现在主导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导活动形式上,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上,表现在生理发育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等方面。
(2)年龄特征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①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完全由时间决定的。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③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儿童心理》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2)对《儿童心理》的评价
在《儿童心理》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智力的异同点,为比较心理学乃至发展心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儿童心理》问世的时间、目的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及影响这四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他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①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②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而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研究内容的。因此,从一开始《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③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这些方法中有霍尔强调的使用反应时间、心理程序和证明感知觉之间关系的内省法,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④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2)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W.Stern,又译为斯腾、斯特恩)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3)分化和发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4)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理论于30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
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1)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即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即古德伊洛弗)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1935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
(3)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作章名。此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
(4)就近年来的发展心理学新进展而言,有影响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家是巴尔特斯,他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哲提出了朴素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四个层次
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
①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②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③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④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2)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的突破
①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
②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必须逐步处理好十大关系。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发展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中国化的途径可用七个字来概括:摄取—选择—中国化。
(1)摄取
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外国相比,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
(2)选择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心理特点既存在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如果照搬外国的特征,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到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
(3)中国化
中国发展心理学,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
中国化首先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中国发展心理学,应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总之,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形成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
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发展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发展心理病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而出现的发展心理社会学等。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近二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对个体从胎儿期直至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重点上,突出地强调研究个体早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2.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着眼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系统科学方法的含义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使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特定对象及其发展的方法。
(2)系统科学方法对发展心理学的指导作用
①系统科学原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个体心理发展观。
②根据系统科学原理,近年来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兴起了生态化运动,强调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真实情境中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③系统科学原理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有重大的影响。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生态化取向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的观点。正是在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设计方式和研究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准实验设计。
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研究
(1)重视纵向研究的原因
①人们日益重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研究,横断研究已无法满足需求;
②人们日益重视心理发展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揭示,这也只有用纵向研究才能解决;
③人们日益重视对发展机制的探讨,回答诸如遗传、成熟、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
④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相对容易的横断研究方法,但是要扩大研究领域就会遇到困难;
⑤现代统计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对纵向研究结果的分析更加科学,可以揭示更多的信息。
(2)聚合交叉设计的优点
聚合交叉设计是一种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相结合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它有如下的优点:
①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不足,汲取了它们的长处,即发扬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横断研究设计涉及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缺陷;
②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
③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
总之,运用聚合交叉设计既可分析心理现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挖掘心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1)跨学科方式的两种不同水平:
①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科学领域内的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
②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各有关学科的协作。
(2)跨文化研究涉及的范围及意义
①跨文化研究的范围
跨文化研究涉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类型进行实验设计、被试取样、研究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推论等一系列特殊问题。
②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跨文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于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弄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需要程度、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建立发展心理学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跨文化研究也促进了发展心理学家的合作与交流。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杂性。
(1)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综合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探讨特定的心理发展规律;
②强调和大量使用多变量设计;
③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
④注重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日益现代化。在目前相关的发展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设备以及各种专门化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如视崖装置、眼动仪、多导仪等),乃至认知神经科学设备都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1)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大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
(2)建立模型成为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手段;
(3)数学领域的一些先进的方法或思想日益得到广泛的使用,如模糊数学方法和拓扑原理在发展心理学中的使用;
(4)用数量化的方法改进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严谨、更具有可比性,这其中典型的例证就是元分析技术的出现与运用。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
1.一般理论的进展
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当前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和交易理论。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力量。
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
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包括:心理理论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品德是年龄、教育、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
3.认知发展理论的进展
认知发展出现两种理论趋势:
(1)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
①智力的三层级理论
卡洛尔提出了智力的三层级理论。他认为,智力的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
②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
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再一个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水平。
(2)五种智力新理论
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②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③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④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⑤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