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 李国坤
- 3027字
- 2020-06-26 05:39:15
第一节 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中医病因理论以六淫、七情学说为主。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七情失调、外感六淫是否发病,首先取决于机体的耐受性,即体质状态。
体质不同,直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影响人体的七情表现和接受刺激时的反应方式,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重视遗传与环境等影响体质的相关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为中医病因学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因此,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对发展中医病因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基本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并不包括形体、心理等内容。体质是包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形体、心理等各种生理现象的统一体,中医体质学通过对体质特征、体质差异的研究,将拓展传统中医藏象理论的内涵。
体质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证的背后常体现着个体的体质特点。证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但在一定情况下,某些证候与体质状态并不一致,因为“证”是病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反应,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当某些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程度,则又可反过来影响体质的改变。体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在潜在的环境因素的缓慢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渐进形成的个体特殊性。因而,中医体质学研究将深化对证候的认识。
辨体论治是指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体质的差异对疾病的产生、发展、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影响。亦即体质的差异应体现在方剂、药物的选择与剂量上,实施个性化治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应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个体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疾病发生时,处方用药不仅要考虑对症治疗,消除疾病的临床症状,还应辨明体质,求其“本”,辨体质论治,改善体质。否则,即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但偏颇体质存在,仍会成为再次发病的基础,或者临床急性症状已被控制,但有些慢性症状仍持续存在。
由于体质差异,不同个体、民族、地域的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一,因而用药剂量有差异,药效也有不同。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也与体质差异有关。因此,研究不同体质类型的用药特点、饮食宜忌、养生保健,将充分体现中医重视个体化诊疗的思想。
依据新的医学实践进行学术创新,是中医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需要。“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主要方法,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得到广泛运用与推广,但面对临床上遇到的种种困惑,人们开始重新反思目前较为单一的诊疗格局。既要发挥中医辨证、辨病论治的优势,更应从疾病的本质、患者的体质特征去寻找发病规律、病变特点,注意辨体用方、辨体用药及其宜忌,使治疗更具有全面性,并为创新中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对辨体论治的运用规律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探讨,可以带动整个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
辨体质论治方法对与体质因素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疾病诊治具有优势与特色,如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身疾病等。某些特殊体质类型是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如痰湿质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疾病均有相关性,改善体质能够获得明显疗效。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治,中医体质学理论突破传统的避免过敏原和抑制过敏状态方法,从改善过敏体质这一根本问题着手,有可能引发治疗的重大变革。对遗传相关疾病,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进行诊治,有助于完善与丰富中医诊疗思路。目前体质学应充分利用中医理论的优势,重点放在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上,找到真正的发病原因,从调整体质入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拓展中医临床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全面带动中医临床学科发展。
中医体质学蕴含丰富的预防医学内容,提倡科学、积极主动的预防思想,主张和重视对个体体质状态的辨析,体现辨体预防学术思想特色和个体预防的优势。通过对体质状态的分析,调整人体所处的偏颇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病变程度,治病求本,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使疾病向好的愈后发展。
在中医体质学中,对偏颇体质的调理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食疗、方药、运动等养生保健方法。预防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而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改善体质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对个体预防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中国人中非感染性疾病、慢性病、多因素疾病、心身疾病等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对这类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一旦疾病形成,如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只能从症状上缓解、控制,很难治愈。重视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最佳方法。
亚健康是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干预亚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阻碍病势的发展。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某些不良的倾向性,改善和扭转这种偏颇体质,减少此类易发疾病的倾向,从而预防疾病。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在亚健康状态下,根据各种体质类型进行辨体防治,针对体质特征选择用药,本着“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体”的原则,或两者兼顾,则可获得准确、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基因组研究的巨大成就,神经信息学的迅速兴起,复杂科学、非线性理念的不断渗透等,多学科交融正揭示着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方位理解。而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和多学科交融、与其他医学的对话、和新兴科学的接轨创造了条件。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体质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它与基因组等现代科技前沿领域有很好的结合点,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从分子水平有助阐明中医体质的物质基础和中医药改善体质的科学内涵。中医体质与中药指纹谱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医领域中最有希望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望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中医体质学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对生命现象、体质差异规律进行深入揭示与探讨,将促进中医学与多学科的交融。
人体存在不同体质类型,这一点已得到中西医、国内外学者的公认。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如日本、韩国的传统医学也高度重视体质医学。韩国的四象医学实际上是以体质分类为基础,创立药物归象、按“象”用药的独特用药方式。日本汉方医学有专门的体质研究机构和医学杂志,体质研究日趋活跃。西方医学很早就有体质分类的概念,现代生理病理也重视体质因素。我国的民族医学如藏医、维医等也蕴含体质学思想。如藏医学认为人体体质由七大要素组成,并将体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隆”“赤巴”“培根”,以此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因此,中医学在辨体质方面与少数民族医学和国际医学的交流有着较为广泛的基础,便于相互间的对接与沟通,使中医学形成更加开放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