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体质三级预防体系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重视行为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开展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间医疗费用的1/10。由此可见,“治未病”绝不是现有医学的延伸,而是有着全新的内涵和广阔的领域。当代医学模式从治疗扩大到预防,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而体质在预防医学中的意义尤为重要。为此,王琦教授提出体质三级预防学说,从调体拒邪、调体防病和调体防变三个演进层次体现了改善体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为中医从人群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可能的方法与途径。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特殊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存在同气相求的现象。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体质决定了个体的正气强弱,而正气又是疾病发病与否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体质强则正气足,机体的抗邪能力亦强,就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体质弱,则易于感邪而为病。因此,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因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特质,所以体质特征受先天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必须重视先天禀赋对个体体质的形成维护的影响,同时还要重视后天调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优生优育

生育是影响后代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优生优育是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环节。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择偶和生育的年龄影响后代的健康状况。要培养出健康的新生命,防止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疾病的发生,提高人口质量,必须避免近亲结婚,重视婚前检查,注意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对遗传性疾病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婚育指导,必要时采取适当的优生优育措施。除此之外,母体妊娠时的营养状况、精神情志状态、生活起居等亦影响胎儿的体质状态。因此,要想增强人类体质,必须从优生优育做起。

(二)调摄情志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外来刺激的不同反映,与正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神情志的改变,对人体的功能活动、病机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情志失常,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容易加重病理性体质的偏颇,诱发疾病,在疾病的过程中,还会加重病情。《素问•疏五过论》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说明情志刺激,可导致正气不足而发病。医学界已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胃炎、消化性溃疡、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反之,若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必须调摄情志,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三)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强劲,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还能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个人爱好、环境条件来进行。但要注意做到“形劳而不倦”,选择适当的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四)饮食起居调养

自然界之万物均循其自身的规律而运动,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中医学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相应,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应该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加以调摄。春季阳气畅达,起居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还寒应防止感冒,饮食以辛甘微温以助阳气升发为宜;夏季阳气旺盛易泄,起居宜晚卧早起,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不可贪凉饮冷;秋季阳气内敛,阴气渐长,起居宜早卧早起,饮食宜防燥护阴;冬季阴寒盛而阳气闭藏,起居宜早卧晚起,饮食宜护阴潜阳,忌燥热辛辣之品。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常能影响人体正气的强弱。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还要注意饮食的搭配、节制。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赖饮食以养身,生化气血。因此,应注意饮食的质量、数量、性味、摄取方法等;了解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调节起居,节制饮食。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从个体体质特征出发,确立适宜的食养原则。一般来说,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总之,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有限度,能增强正气,保持身体健康。

(五)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我国不同的地区,各民族有很多利用中药祛邪防病的习俗。如江南梅雨季节有熏艾祛湿防病、八月中秋喝雄黄酒等习俗。中药之所以能防止病邪的侵害,主要原因在于中药对人体体质有调节改善的作用。具有不同偏性的中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发挥作用,或祛除侵入人体体内的病邪,或纠正失衡的阴阳,或和畅紊乱的气血,或调补脏腑的功能,最后达到调节改善或改变机体体质的目的。采用中药调节必须区别体质的特征。对于平和质,在其未感邪生病时,一般不要用药调节。若欲调体强身,宜平和调理,用无毒、可药可食之品;不宜用偏性突出、药力较强或有毒力猛之品。对于偏颇体质,在其未感邪发病时,就应针对其体质偏颇特征,选择相应药物进行调节。

以痰湿质为例,痰湿质者以痰湿内留为特征,在饮食上宜清淡,选择一些有化湿健脾功能的食物,如蔬菜、水产类食物等,忌肥甘厚腻。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在临床用药上,宜健脾芳化,忌阴柔黏滞。当时值长夏雨季,痰湿质者易出现精神困顿、神疲不振等现象,甚至胸脘痞闷、纳呆厌食、汗出不彻,这是在外界潮湿环境的诱发下,痰湿质由量变到质变而表现为痰湿证。故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痰湿质者应保持居室干燥,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淋,以防止相应证候的发生。如有必要,亦可运用化痰利湿的方剂,改善病理性体质,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同时注意避免气候、环境、药物、饮食等外在因素中湿邪的侵袭,防病于未发之时。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的具体方法有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简便的筛检措施和确立高危人群的方法。

对某种疾病来说,一般人群包括三种人:一是健康人,二是可疑有该病但实际无该病的人,三是有该病的人。这三种人混杂存在。筛检工作的第一步即是将健康人(筛检阴性者)与可疑患该病或患该病的人(均为筛检阳性者)区别开来;第二步是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确诊,然后才是对确诊的病人进行必要的治疗。通过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偏颇体质者为筛检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对于具体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

因此,不同体质类型的评定不失为一种迅速简便的筛检方法。目前的九种体质分类中,除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外,其余八种均为偏颇体质。据此建立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证明其在体质类型的评定上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可以用来进行筛检工作。偏颇体质对疾病具有内在倾向性,还为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方向。在痰湿体质研究中发现,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疾病相关。通过确立偏颇体质与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关系,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证具有变化的特征,证的变化趋向是由体质决定的。随着疾病的发展,证候始终不会脱离体质这根轴线,终归受体质制约。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到体质对证候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掌握证候的转变规律,更好地为治疗服务。

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的同时,由于患者的偏颇体质得到了纠正,消除了证发生的基础,使机体增强了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可预防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