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人大附小七彩教育成果丛书)
- 郑瑞芳
- 1868字
- 2020-08-29 19:33:49
“看不懂”一样值得被赞赏
——以“买文具”为例
刘天芸
案例背景
“买文具”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除法”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已经学会一位数除两位、三位数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索除数是两位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发现并归纳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本节课需要学生真正地理解除法的含义、计算的算理,并且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而不是简单地学会算法。
数学运算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算法的多样性,明确算法蕴含的算理,在课堂的实际落实中就是要看懂别人的方法。可是在传统的课堂中,举手发言的常是看懂他人算法的同学,而没有看懂的同学常常不敢举手。其实看懂与看不懂都很重要。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让看不懂的学生也敢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
课堂片段:“理”要辩才能清
【第一节课】“看不懂”的价值
(学生讲解方法2,即通过8÷2=4,推断出80÷20=4。)
生:大家都听懂我的方法了吗?谁能来再说一说?
(除了一个孩子没有举起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老师选择了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可以说说你为什么没有举手吗?
生1:我没有看懂这个算法,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讲。
师:那你哪里没有看懂呢?
生1:我不明白为什么8÷2=4就可以推断出80÷20=4呢?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班里陷入沉寂,没有人举手,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原因。)
师:虽然他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要表扬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2:因为他勇敢地说出了自己不懂,其实这个地方我们都不懂,他说出来我们才发现自己不明白。
生3:如果不是他的问题,我就一直糊涂下去了。
师:其实看不懂和看得懂一样重要,你的看不懂其实蕴含着很多思考,希望你下一次可以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你的想法。
【第二节课】“看不懂”引发的质疑与辩论
(讲到80÷20的竖式计算,一名同学采用了划零的方法。)
生1:谁看懂了我的方法?可以再说一说吗?
生2:我看懂了你的方法,把80和20都去掉一个零,算8÷2就行。
(这时几个同学举起手来)
生3:我看不懂,为什么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划零,我们算的是80里有多少个20,而不是8里有多少个2呀?
生4:我给你解释,因为80就是8个十,20就是2个十,就是看8个十里面有多少2个十。
生5:我看不懂为什么要划去两个零,那如果是像80÷2这样的题,80的零可以划吗?
生6:我认为也可以划去,因为刚刚说过了,可以看成8个十。
生1: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不可以划,因为他出的题是要算80里有多少个2,我们可以画个图来试试,应该两个两个圈……
课后反思
(一)敢于说出“看不懂”就值得赞赏
第一节课中未举手的孩子心中的疑惑其实很多同学都不明白,当他把疑惑说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思考,这时老师的大力表扬使孩子明白原来看不懂也很有价值。在第二节课堂上学生就敢于举起手来,说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引发同学们发现思维难点并产生辩论声。学生的积极性是需要被鼓励和认可的,当看到同学勇敢说出“看不懂”时老师的表扬,相信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看不懂”引发思考与辩论
在四声的课堂讨论中,生生的质疑、辩论与补充比教师的解答和灌输重要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孩子们的“看不懂”其实就是课堂四声中质疑声的体现,对其他同学的话不理解不正是存在质疑吗?将自己的质疑说出来其实很不容易,尤其是在第二节课中,面对生1这个被同学们当成“权威”的同学,孩子们以前总是习惯性地接受,不多加思考。因为生5这个孩子的“看不懂”,学生开始独立思考,他的质疑不再是和作者两个人之间的单独对话,而是引起了更多同学的思考和辩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困惑,相互补充和修正。正是在生生不断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算法的多样性,进一步掌握算理。
(三)由“不懂”到“懂”带来的满满收获
当课堂四声真正扎根落实在课堂中,学生的收获会远超出想象。课后我采访了一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往常的课后都需要补课的他们都表示这节课听懂了,因为同学们提出的看不懂正是他们也看不懂的,他们在同学的辩论声中逐渐明白了,也看懂了。看来孩子的语言更适合孩子们的需要。他们还表示,以后的课中遇到看不懂的也敢大胆表达了。其实四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满满的知识的收获,更是人格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每个附小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成长起来,必定能成为乐于肯定又敢于质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