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呈现给读者的这部著作,是笔者最近几年中同学生合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进行考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联系现实特别是中国道路实践,积累下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数章节与姜国敏合作完成,马拥军、罗骞、陈祥勤、赵文东也曾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

本书各章的主题都曾独立成文提交发表或会议宣读,借着这次机会,我们对原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按照一个总的思路进行了整理编排,使全书具有了一个连贯的结构布局,能够前后有所呼应。现在想来,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本身也是在于我们一直以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过程中,就遵循着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而并非进行“纯学术”乃至“纯技术性”的碎片化工作。笔者自从改革开放初期起,就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开展了研究,多年来注意追踪了从卢卡奇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的经典阐释一直到21世纪最新的理论发展,这绝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职业或分工,也不是单纯为了某种学术好奇心,而更是要作为一种责任,笔者希望以此为抓手和突破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研究发展历程作为一项宝贵的思想资源,借鉴启发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真精神”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发展。同样地,当笔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时,也深感我们应当经常思考我们的研究究竟如何回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自己的影响力。

事实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太久了,用有的学者的话来说,是“自我放逐”太久了,现在确实已到了回归社会现实的时候了。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像马克思所批判的“哲学家们”那样只是“解释世界”,而应当致力于“改变世界”。例如,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包括笔者在内,多年来也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种实践哲学进行了深入和激烈的讨论,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也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其主要特征被认定为在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付之于实践。于是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我们热热闹闹地倾注全力在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已认定是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束之高阁,大家津津乐道于以“经院”的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笔者相信,当以后有人考察这一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时,这种自我矛盾的局面一定会贻笑大方。

我们看马克思本人,他是用思想的批判的武器为中介,来充当了革命者和战士,来推动了实践当中的武器的批判。直接从马克思的家庭出身和大学专业看来,他似乎应是与革命无缘的,马克思即使不是继承父业去做普鲁士王权秩序的维护者,也似乎应该去当教授,他作为一个哲学博士,怎么把自己推到资本主义体系的叛逆者和颠覆者位置去了?马克思后来引用了但丁的诗句:“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科学的无畏精神,从现代社会及其意识形态体系的内在张力和裂痕当中突围出来。马克思从在中学时代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开始,就一贯坚持为人类福利而工作而献身的远大志愿,但我们要注意,只有当马克思一以贯之、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科学理论的探索,并以此为中介服务于人类解放事业,只有在马克思一生切实行动的衬托和确证之下,马克思的志愿才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矫揉造作,而是具有现实感的伟大人格,马克思的学说才不是纸面上、茶杯里的风暴,而是具有力量和此岸性的哲学实践。自从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那一种革命理论和实践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共产主义的“幽灵”得以在日益自觉和联合的无产阶级运动当中现实化,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愈来愈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到了20世纪,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文明体的基本制度走向,又有哪个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因素的影响呢?

进一步地,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能切入现实改变世界,首先还在于理论本身的深刻性、科学性。马克思总是注意让其善良愿望服从于实际知识,并毫不客气地批判共产主义者中的盲动派,认为无知从来也不会帮助任何人。所以,马克思尽管在今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内部躁动不安、迷惘求索和否定超越的诸种努力的代表性形象,但我们绝不能把他单纯当作意识形态的鼓吹、道德正义的偶像、理想主义的符号。马克思从早年确立了共产主义者的立场,就对资本主义开展过不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批判,并对未来新社会形态的若干原则提出一定的设想,但只有当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最终完成了其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以剩余价值为枢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他才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完全坚实的科学基础,才解释了人类的一般历史及其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蕴含着内在矛盾和自我否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深刻的历史科学看来,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无产阶级这一变革性力量所在,不是从某种正义观念或人性设定之类的东西导出来的。马克思说得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他对人类发展道路的这种科学阐述,对现代社会的科学诊断,可以说抓住了历史进程中的大本大源。相应地,马克思也就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建制,把共产主义本身嵌入现实的运动当中。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照入中国,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也必须立足中国现实,今天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各个地方都在展现自己的价值,但最能体现其意义的就是在中国。中国人民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危难的时刻,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空前的挫折。当时,“社会主义失败了”“历史已经终结”等说法甚嚣尘上。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受住了严峻挑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道路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其中离不开对科学理论资源的吸收与应用,而在各种理论资源中,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的成功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分滋养,也借鉴了西方积极因素,但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应用。只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可以发现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支柱,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像英国前工党政府的顾问、“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设计者吉登斯在苏东剧变后告诫世人的那样,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了,但这并不等于苏东所追求的那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本身是错误的。中国人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来推动实现当年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的那种理想,为人类寻得出路。

日历翻到2018年,距马克思出生已经200年了,以《资本论》出版为标志的他的科学发现的最终完成也有150年了。今天这个时代,连20世纪的“90后”都已经不再是天真懵懂的代名词,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已成年,有些已经走上社会建设岗位数年了。我们最近就欣喜地看到,在“90后”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和“三观”,“哲学”和“政治”对他们而言也不再是接受课堂的单向灌输,而是可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出发严肃地进行思考和选择时,他们之中就有许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在重新寻找马克思,乃至已经部分地发现了马克思。所以,我们今天把这部文集呈现给读者,就是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追寻马克思、希望从他那里汲取智慧关照现实的一段历程和一些心得,并且我们希望诸位读者可以通过我们的一点微小的工作,去感受到马克思及其战友、马克思的后继者和研究者们无比宏大的思想和实践事业。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既然已经深刻地渗透和影响了一百几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的运行轨迹,那么我们在资本主导的现代世界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问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就应该仍旧保持“主义”不改变。当我们审视和反思这个时代时,都无法绕开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角度和问题范式,马克思至今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陈学明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