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美国的强势外交——走向唯一超级大国之路[2]
- 大赢家的悲哀:美国与战后的国际秩序
- 畅征
- 12916字
- 2019-11-18 11:00:14
美国的全球战略,概言之,就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套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与策略。从杜鲁门到奥巴马都说要领导世界,实际上是要独霸世界。美利坚合众国,原为13州的英国殖民地,如何一跃取代日不落帝国,又整垮苏联,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现在虽不能说是唯一超级大国,但仍是超强的超级大国,这有何秘方,值得探寻。它手中的法宝(胡萝卜加大棒)和旗帜(民主、自由、人权),也值得分析研究。
强势外交是相对均势外交而言的。如果说均势外交是17世纪以来欧洲特别是英国所奉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的话,那么,强势外交则是美国立国以来一贯坚持的一种外交政策。尽管美国历任总统大多鄙视和反对均势外交,但他们并未根本否定均势外交原则,而且美国某些政要还对均势外交运用得相当成功,如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主导而成的美中苏大三角,就是他们运用均势外交的一个杰作。但是,从美国外交的全部历史来看,均势外交是从属于它的强势外交的,是为其强势外交服务的。
美国的强势外交,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指针,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强国外交、强制外交、强权外交。如果说英王威廉三世提倡均势外交之目的在于阻止法国一国独霸欧洲的话,那么美国推行强势外交就是在追求一超独霸世界,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蒂格利茨教授说的“试图将美国的统治强加给世界”。
美国的强势外交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美国走向唯一超级大国的进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一、美国强势外交的形成
美国的强势外交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所共知,美国是个偏居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北美国家。这里原为印第安人的家园,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主义者纷纷侵入,印第安人被屠杀、被同化、被逐西迁。到1732年,英国已在北美东海岸建立起13块殖民地。英属殖民地经过1775年至1783年的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此后,又经过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战争,北方联邦政府军打败了南方联盟政府军,解放了奴隶,实现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大发展扫清了道路。
美国和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属于后起之秀,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美国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后诞生的新国家,又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还具有一部光荣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史。它不仅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思想、新技术,而且有一尊“自由照耀世界之神”,吸引了许多前来寻自由、求发展的人才,美国研制原子弹的三个主要科学家都是欧洲移民。美国偏居一隅,远离欧亚大陆,可以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其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又便于它蓄积力量,伺机而动。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吸纳了英、法、德等国许多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政策理念,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实力政策就颇受推崇。
独立战争一结束,美国政府就开始谋求在美洲、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在扩张政策鼓舞下,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开始了。美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大肆掠夺领土。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称,美国必须成为强国,必须西进开拓领土;领土范围决定国家的资源、人口、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国力的强弱。
在南北战争开始之前,美国就趁英法交战之机,于1803年用1500万美元从拿破仑手里购得了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1819年,又以先占领后购买的方式强迫西班牙把佛罗里达给了它。1846年,它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了北纬49度线以南的俄勒冈地区。通过1845—1848年的美墨战争,美国吞并了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州的大片土地。1867年,美国用720万美元从俄罗斯手中购得了阿拉斯加。到1912年,美国“西进运动”宣告结束。此时,美国已由13个州扩大为48个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在远离本土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地建州。这就形成了今日美国50个州的局面。
美国可以说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且从南北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国内没有出现过大动荡,政治机制稳定,法律制度完善,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增长迅速。到1885年,美国工业生产值已超过当时的工业强国英国。1890年,美国的生铁产量超过了英国。190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英法两国产量的总和。同年,美国的铁路长度已超过了欧洲。到19世纪末,美国所消耗的能源是德、法、奥、意、俄、日的总和,已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而此时,北美的加拿大还是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地,南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虽然早已独立,但仍然十分落后。因此,名闻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其《大外交》一书中,谈到美国为什么不需要均势外交时写道:“美国所处的是近乎真空的大陆,毗邻的是弱国,又有两大洋将虎视眈眈的强权隔离在外。由于美国没有面临需要与之抗衡的对等势力,自然不太可能全力投入应付平衡权力的挑战中。”
在19世纪,美国所需要的是:巩固在美洲的霸主地位,确定美国的势力范围,把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势力赶出西半球。为此,门罗总统在1823年12月2日致国会咨文中阐明了美国的基本对外政策,即门罗主义。他宣称,旧大陆和新大陆社会制度不同,必须各自保持明确的势力范围,欧洲不得涉入美国事务,并对欧洲各强权国家提出警告:新崛起的美国为维护西半球不可侵犯的地位将不惜一战。门罗宣言是美国在西半球掌握统治权的理论基础,也是美国强势外交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
整个19世纪,美国一直把英国视为最大的挑战和主要威胁,所以他设法要把英国的势力赶出西半球。1895年,美国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根据门罗主义向英国提出警告:如今美国在本大陆已是最高主权,其命令对其势力范围内的臣属来说等同于法律。到1902年,英国已经放弃在美洲寻求重要地位。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门罗主义补充了“罗斯福推论”。他声称,一旦某个拉美国家公然经常为非作歹,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行使其国际警察权”。其行为准则是:“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应握有大棒。”这就是美国“大棒政策”的由来,后来又形成了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这种政策,不仅常用于拉美,而且运用于全世界。西奥多·罗斯福承认,美国不是一个榜样,而是一个强权。他希望美国能像英国掌握着19世纪一样塑造20世纪。
二、美国强势外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话有点道理,但不全面。说它有点道理,是因为美国这棵树确实非同一般,此树近百年来长得很快、很壮、很大,以致严重影响并遏制了旁边和下边树木的生长。
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其取代英法两国,登上西方超级大国宝座的阶梯。历史证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孤立主义,并不是真的要完全与世界隔绝,而是要以最小的风险和成本参与国际事务。美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纵横捭阖,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基本策略是:坐山观虎斗,该出手时再出手。这就是俾斯麦所说的“保有行动自由,随机善用彼此关系间之优势”。这也可以叫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欧洲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大搏斗。一方是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另一方是英、法、俄形成的协约国。从1914年7月开始,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四年多,参战国有30多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超过15亿,死伤3000余万人,双方的经济损失近2080亿美元。
当时美国的在任总统是理想主义者伍德罗·威尔逊,他不仅在局外观战,而且向交战双方出卖军火,大发战争财。在双方经过三年厮杀,已经精疲力竭时,在协约国经过1916年底的松姆河大战已显示出优势时,美国才决定参加胜利在望的协约国一方,并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同时,美国又以和平调停者自居,在双方之间进行斡旋,力求按它的意图结束战争,建立战后国际秩序。为此,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提出了实现和平的“十四点计划”。这是美国第一次提出并试图构建的一种新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主张。
1919年1—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所谓的“和平会议”,会议根据“十四点计划”内容,成立了国际联盟,但是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参与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美国为了确保在远东的利益,于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国务卿休斯主持召开了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的“中国之门户开放”政策,终于形成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美国为取代英法世界霸主地位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对《凡尔赛和约》看得很透。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休战20年。”从巴黎和会召开到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正好是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场面更惨烈、伤亡更多,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伤亡人数达9000多万。挑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之所以能兴风作浪、为非作歹,不能说与美国没有关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一直在纵容日本。1904年日本向俄国发动进攻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虽然宣布保持中立,却偏向日本。当日本击溃俄国舰队时,他高兴地说:“我对日本的胜利极为兴奋。”在1919年巴黎和会和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都是支持日本掠夺中国领土的,它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至于一战后的德国,美国更是对其关爱有加。当时,英国要迫使德国赔偿战争的一切耗费,甚至声称要“榨干德国”。美国反对这种做法。它认为,德国赔偿问题应建立在德国支付能力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夺取英法对欧洲的控制权。于是,美国相继提出了“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其主旨是减少德国赔偿和延长赔偿期,其做法不是“榨干德国”,而是向德国大量输血。根据“道威斯计划”,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约付出10亿美元就获得了20亿美元的贷款,这就使德国能很快地重新武装起来,再次发动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国法西斯开始横扫欧洲大陆。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1940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此时英国已处于危难之中。其间,美国一直坚持它在1935年8月通过的《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向美国购买武器弹药。罗斯福强调,“美国仍将是中立的”,“我不惜一切努力使我国处于战争之外”。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法西斯军事轴心。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德国就发动了侵苏战争,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当希特勒进攻苏联时,哈里·杜鲁门还幸灾乐祸地说:“让它们去相互残杀,杀得愈厉害愈好。”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军,使之伤亡4500多人后,美国才被迫参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愿望和要求。美国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运作,有形无形地加强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美元已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失败了,英法削弱了,它们降为二等国家;美国是大赢家,它与苏联成为新崛起的两个超级大国,它成了西方世界的真正霸主。
三、美国在冷战中推行的强势外交
中国有句古语:得陇望蜀。美国的所作所为则是得13州望美洲,得美洲望西欧,得西欧望全球。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的愿望更加强烈。二战前其奉为圭臬的孤立主义似乎已销声匿迹,世界主义(全球扩张主义)却有甚嚣尘上之势。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其《论美国的道路(1945—1948)》一书中称:“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全世界。”从美国的哈里·杜鲁门总统到小布什总统,无不以世界领导者自居,都强调“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理查德·尼克松在其《抓住时机》一书中说:“我们是历史航程中的领航员。”“如果美国不领导,由哪个国家来领导呢?”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买美国的账,都拥护并服从美国的领导。它的欧洲盟友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就十分怀疑美国的诚意,他始终没有忘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存亡所持的态度。1959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巴黎时,曾开门见山地问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你为什么怀疑美国会将其命运与欧洲命运视为一体?”戴高乐则客气地回答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三年的浩劫之后,美国才出兵援助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是在法国遭纳粹占领后,美国才参战。若是在核时代,这两次美国的介入都太迟了!所以,戴高乐始终不愿意把法国统合在美国的麾下。在他的领导下,法国1960年成功研制了原子弹,1966年退出了北约。他说,一个没有政治实体、没有经济动力、没有防卫能力的欧洲,“注定要成为那个自身有政治、经济和国防的强大西方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附庸”。
最不买美国账的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了伟大胜利。苏联成了欧亚大陆头号政治军事强国,成了战后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并于1949年8月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不仅如此,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世界上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美国政要认为,苏联是他们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要除去它,单凭武力有困难,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他们绞尽脑汁造出了一个新概念、新名词:冷战;又提出了一个新战略:冷战战略;并构筑了一套新机制:军事遏制、政治对抗、经济封锁、组织包围。
冷战是与热战相对而言的。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军备竞赛(主要是核军备竞赛)进行武力威慑与和平演变。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基辛格博士说,冷战“是美国人定制的产品”。大量事实也证明,冷战主要是由美国挑起的,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冷战开始的主要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1947年3月12日,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杜鲁门在国会发表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声称“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盼我们的支持”,“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柱。“杜鲁门主义”的基点是强调实力,强调构建“实力阵地”。杜鲁门的策士之一迪安·艾奇逊在他的《实力与外交》一书中说:“实力在建立一个可行的非共产主义世界体系的伟大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自由世界需要更大的实力。”“最有实力的国家就控制着最后的决定权。”
为此,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两项重大的战略性举措:第一,从经济入手,笼络欧洲。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提出了一个“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想趁欧洲战后经济困难之机,以“美援”为手段,打开西欧门户,控制西欧。第二,建立美国指挥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条约生效,北约组织成立。苏联为应对美国的挑战,1949年1月根据所谓的“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4日华约组织成立。从此,就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都在欧洲部署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战略核力量握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手中,截至1982年,美国拥有核弹头9000枚,总当量近40亿吨;苏联拥有核弹头7124枚,总当量约50亿吨。后来,双方拥有核弹头的当量都超过万亿吨,可以几次毁灭地球。在陆军方面,华约力量大于北约,而在海、空军力量方面,华约则弱于北约。但就整体实力而言,双方旗鼓相当。因此,虽然在欧洲也出现过战争危机,实际却是只有两军对峙,没有两军交火,40年内欧洲无战事。但是,与欧洲毗邻的西亚和东亚却是战火连年。
在西亚,自1948年5月以色列国诞生后,便产生了难解的阿以矛盾和延续不断的巴以冲突,从1948年到1982年,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美苏争夺中东的背景,因此就有了“代理人战争”之说。这五场战争的结果是: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基本上已被美国取代,苏联的影响也由盛转衰,美国的势力则大为增长,而中东地区的矛盾却更为复杂。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也使得它与阿拉伯人的矛盾不断加深。
在东亚,美国为抗拒所谓的“共产主义扩张活动”,避免“中苏联手赤化全球”,间接参与一场并直接发动了两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杀人武器。美国间接参与的一场战争是指1946—1949年的中国的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给他造成了一个“不祥的结局”,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了—个至今未解决的台湾问题。美国直接发动的两场战争是指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1—1973年的越南战争。对于朝鲜战争,美国人承认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越南战争是美国至今尚未治愈的伤痛,1983年在华盛顿建立的“越南墙”上刻有58132名美军死亡者的姓名。这三场战争都与美国遏制中国有关,结果是美国三战皆输。
19世纪的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帕默斯顿说过,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基辛格很赞赏这句话。他从上述三场战争中了解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也看到了中苏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他积极地推动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开了美中关系的大门,形成了美中苏大三角,从而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尼克松在1972年2月访华时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改变,对中美两国、对世界都有利。
中美关系改善,美军撤出越南,特别是苏军入侵阿富汗,使美苏两霸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般都认为,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其主要收获是:(1)未用一枪一弹就打垮了主要敌手苏联;(2)欧洲和日本等西方主要盟国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成了跛足之人,或曰“经济巨人,政治矮子”。但是也有人说,美国并没有赢得冷战的胜利,而是苏联输了冷战。基辛格说,“从来没有一个世界强权未经交战失利,就如此迅速、彻底地四分五裂”。他说,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共产党”,“推动了把他送上权力宝座的那种制度的覆亡”。
苏联输了,但它和德、日在二战中的失败不能相提并论。它没有向美国无条件投降,美国也没有对其进行军事占领,更没有对其领导集团进行审判;它的工业设施没有遭破坏,军队也未瓦解;它的继承者俄罗斯仍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仍然拥有可摧毁美国的大量核武器。只是由于华约组织的解散,苏联一分为十五,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为削弱,已由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降为二三流国家。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四、美国在后冷战时期的强势外交
对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宣布冷战结束以来的这个时期该如何定位,现在有两种提法,即“冷战后”和“后冷战时期”。前一种提法给人的印象是:它与冷战时期根本不同,犹如二战后和二战前之不同一样。相比之下,后一种提法较为切合实际。第一,冷战的发动者美国的国际战略思维基本未变,仍然是冷战思维;第二,执行冷战政策的主要组织机构北约并未因华约的解散而解散,相反,它已由当年的16国扩大为目前的28国,而且还要继续扩大;第三,冷战矛头所指的主要国家至今没有成为美国的盟友,它们仍然在受遏制、受制裁、受包围;第四,老布什时期所鼓吹的“世界新秩序”早已偃旗息鼓,束之高阁。实际上,美国在苏联解体后这18年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在继续进行着它在冷战中未完成的计划。
苏联解体了,美国的身价提高了。“美国的经验因而鼓舞美国人去相信,美国在世界各国中是唯一不可撼动的强国”(基辛格语)。现实情况使得美国政要比过去更傲慢、更迷信武力、更忘乎所以,其典型的狂妄之举,莫过于“9·11”事件后抛出的“全球打击计划”。据《华盛顿邮报》在2005年5月15日刊发的《不仅仅是最后一招》一文介绍,小布什总统在2003年1月的秘密指示中,将“全方位”全球打击明确定义为“制造快速的、范围宽广的、精确的动态(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和非动态(太空和信息行动)效果,从而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威胁”。
“全球打击”就是要以武力治天下。欧亚大陆是美国大棋局中最重要的地区,因此,美国要称霸全球,必先控制欧亚。从1989年底到2003年3月不到14年的时间内,美国就在欧亚大陆发动了形式不同的四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即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四场战争都是美国拉别人入伙进行的不对称的战争。
1991年1月17日打响的海湾战争,对美国而言,可以说是老布什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打了一场合适的战争。所谓合适的时间,是说1991年初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已改旗易帜,苏联正在解体,无暇也无力干预中东事务,只能作为“胁从者”给美国以支持。所谓合适的地点,是说美国早就对世界油库所在地中东垂涎三尺,苦于没有机会进去。萨达姆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威特,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谓合适的战争,是说它师出有名(反侵略),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组成了由28国参加的联合军队,而且目标有限,不推翻萨达姆政权,不占领、不分裂伊拉克,只是“解放科威特”,仅用72小时就解决了问题,42天后班师,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胜利。但是,由于美国大兵践踏了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土地,因而进一步激化了阿拉伯人民与美国的矛盾,致使恐怖主义势力借此而发展壮大。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波兰、匈牙利等国不同,它是不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未如波兰等国那样速变。因为不愿跟美国走,所以就被美欧国家逐步地一分为五。1999年3月24日开始的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搞垮南斯拉夫联盟的最后一战,也是美国推行强势外交的一个典型。科索沃问题本质上属于南联盟内部问题,但克林顿政府和北约国家不以各国主权平等的精神和平解决争端,而是以武力相威胁,并炮制出了一个“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为其动武提供借口,而且以“制止种族清洗”为名,绕开联合国,悍然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倾泻了2.2万吨炸弹,造成约3500人无辜死亡,迫使南联盟军警从其管辖的科索沃撤出。令中国人无比愤怒的是,美国在5月7日竟然向有明显标志的中国驻南使馆发射5枚导弹,造成我馆毁人亡。这是一起公然违反国际法的严重事件。科索沃战争不仅搞散了南联盟,也激化了俄美矛盾。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美国带头支持其独立,而且小布什总统于3月19日批准向科索沃提供军事援助。这必将和巴以冲突一样再造出一个科塞冲突,并使之长期化,也必将对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稳定产生恶劣影响。
南联盟已被肢解,不肯做美国和北约“伙伴”的米洛舍维奇也已进入海牙联合国战争罪行法庭受审致死。对美国来说,似乎它在欧洲的任务已经完成。就在美国正寻找新的打击目标、进行新的战略部署时,“9·11”事件发生了。
这一事件对美国是个打击,也是个讽刺。一个超强的国家,一个正在追求“绝对安全”的国家,竟然不能给其国人以安全。小布什总统说:“这是一场国家悲剧。”但它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靶子——恐怖主义。于是小布什就以反恐作为其“新十字军东征”的旗号,大打反恐战争。同时,这一事件也为美国的战略东移提供了机会。
美国认定,“9·11”事件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所为,而他又受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领导人奥马尔的保护,因此,小布什总统决定对阿富汗开战,摧毁塔利班政权,消灭本·拉登和奥马尔。由于美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又有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军的配合,而且有巴基斯坦、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提供方便,战争进行得很顺利。从2001年10月7日进行第一次大轰炸到11月13日北方联盟军攻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只用了1个月零6天,就基本摧毁了塔利班政权。然而,时至今日,塔利班势力非但没有被消灭,且有东山再起之势。现在,美国不仅不能撤兵,还得继续增兵,由于自己兵源不足,只能求助于盟国。目前,美国与德国等盟国之间在增兵问题上已发生严重分歧。在阿富汗战争中出现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由4万多人组成的北约部队第一次进入了南亚地区,美军也借机进驻了中亚国家。
在阿富汗战争初见小胜时,美国就对这个贫瘠的山地之国失去了兴趣。它最感兴趣的是“抓住时机”控制中东,独霸全球。小布什不考虑普京给他攻打阿富汗时提供的帮助,在2001年12月13日单方面宣布退出1972年美国与苏联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坚持继续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继续推进北约东扩,继续在原苏联地区搞“颜色革命”。2002年1月29日,小布什抛出了他的“邪恶轴心论”,并把伊拉克列为“三邪”(伊拉克、伊朗、朝鲜)之首。同年9月20日,小布什在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报告中声称,“我们的军队必须非常强大,强大到足以让潜在敌手放弃为超过或与美国抗衡而进行任何加强军事实力的行动”,宣布美国将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一个德国人曾就此发表言论,把小布什与希特勒相提并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乔姆斯基认为,该文件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威胁性的文件”。日本媒体认为,它是“布什主义”出台的标志。什么是“布什主义”?其支持者诺曼·波德霍雷茨说:“布什主义”是以干涉为目标的外交政策,它不再是遏制和威慑,而是主动打击。
美国军力强大,兵布全球,却偏偏要说别人在威胁其安全。编造各种“威胁论”成了美国在后冷战时期推行强势外交的一大特征。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一直被制裁、遭轰炸,它根本无能力、无机会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还是成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借口。同时,为了把伊拉克纳入反恐之列,美国就说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联系。这就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两大“理由”。
在对伊动武问题上,美国的强势外交做派发展到了极点,对美国国内成千上万人反战的呼声,小布什总统充耳不闻;国际核查小组要继续进行核查,他等不得;联合国不批准他动武,他就让联合国靠边站;法德两国不支持他动武,他就把法德打入“旧欧洲”之列。小布什还亲自敦促安哥拉、喀麦隆、智利、几内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领导人支持伊战决议,并要求有关国家召回不服美国施压的驻联合国代表。小布什和布莱尔执意对伊拉克动武,于是就拉拢一些愿意跟他们走的人,组成了一个所谓的“自愿联盟”。
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到2008年3月20日已经满5年了。这场战争对伊拉克人和阿拉伯世界来说,是大灾难;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来说,是大耻辱。2008年3月19日,英国《独立报》的一篇文章说,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以谎言开始、以谎言继续的战争。“最著名的谎言是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说法。”美国兵来了,萨达姆死了,伊拉克人并没有获得民主和自由,更没有获得繁荣、幸福和安宁。现在,伊拉克恐怖活动几乎是天天发生,目前已有420万人流离失所,66万人无辜丧生。克林顿时期,根据《奥斯陆协议》建立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被分裂,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也因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的“大中东民主化计划”而大为削弱,中东地区更加混乱。
如何评价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现在已经展开了讨论。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认为:“进攻伊拉克是美国最大的外交失败,降低了美国的可信度。”他还强调指出:“我们不能用刺刀把民主带给人家。”美国国家安全问题专家卡普兰说:“小布什总统的愚蠢加速了美国影响力的衰落。”总之,21世纪的开端对力图称霸全球的美国来说并非吉兆。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挫伤了美国,激怒了美国,以致小布什总统采取疯狂对疯狂的方式,发动了反恐战争。而这两场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原形毕露,失去了耀眼的光环,从而使其身不由己地从其站立的顶峰滑落下来。
五、结束语
纵观美国立国以来推行强势外交的历史,不难发现: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是自私的、好战的。
美国领导人常常标榜自己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而不肯公开承认他们本身有自私性。美国的自私性,概括起来就是它在追求的一个“独”字。第一,独大。只能自己大,不许别人大。美国有50个联邦州不算大,别人只有6个联邦共和国就算大。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被肢解,是典型的一例。它越大越好,别国越小越好。这是老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延续。第二,独富。只能自己富,不许别人富。在美国不甚富裕时,它要别人为它“开放门户”;它富了,就设法“关锁门户”。它现在用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贸易自由。第三,独强。只能美国强,不许别国强。它已有最先进的矛,又在打造最先进的盾;它握有4500枚进攻型战略核弹头,又研制出了反掩体的“钻地弹”;它可以每年拿出6000多亿美元(超过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搞军备,别人用它的零头搞军事现代化,它就指责是“超过了自卫的需要”;它从陆地到海洋以至太空,到处都有军事力量存在,却偏要说别人在“威胁美国的安全”。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第四,独好。美国标榜自己是各国的样板、人类的灯塔,比任何国家都好;它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明和价值观应推行于全世界;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挑动文明冲突。这是只许一花独放,不许百花争艳。第五,独霸。坚持单边主义,反对多边主义;违反国际法,破坏联合国的权威;力图使60多亿人都跟着美国走。它一路走来,取代了英国,瓦解了苏联,成了唯一的超强的超级大国、全球帝国,美国总统即世界国王,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成了当今时代的美国殖民地,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北约军事集团成了美国指挥的世界警察。
上述“五独”,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独富”“独强”是美国世界权力的核心,是其推行强势外交的基础。如何争得“五独”?如何维持“五独”?唯一法宝就是战争。因此,美国历任总统都崇尚武力,酷爱武器。美国靠武力起家,靠贩卖军火致富。美国不限制居民拥有武器也与此有关。
世人皆知,美国的独立和统一靠战争。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在国外发动和参与了多少次战争,很难统计清楚。但是,—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世界超级大国;通过40多年的以核军备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冷战,又夺得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宝座。美国为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各种先进武器究竟花了多少钱,贩卖军火又赚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但是谁都知道,美国是最先发明和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而且至今不肯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谁都知道,美国是军备竞赛的挑动者,在冷战中因此而得益,而且现在还想故伎重演。2008年2月1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日内瓦向裁谈会共同提出“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后,便立即遭到了美国的拒绝,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控制协议”。谁都知道,世界上购买美国武器的国家最多,但也不是谁想买就能买到的,反正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军火商,武器不愁卖。由于美国黩武,所以它成了如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教授查默斯·约翰逊说的“异常庞大的军工产业复合体怪兽”。早在1990年,美国的军工产业资产总额已占了本国制造业资产价值的83%。
美国靠战争获益,也因战争受伤。越战的伤痛稍愈,又在伊拉克战争中受伤。美国是否会衰落,是否在衰落?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多年,现在又因伊拉克战争而争论得更加热烈。小布什总统说:“我们并没有走向衰退。”查默斯·约翰逊教授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短暂瞬间已经结束。”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认为:“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正走向终结。”美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12月1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甚至提出:“我们要适应这个‘后美国’世界。”我国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美国不会很快衰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取代美国的地位,而且美国也绝不会轻易让出它已有的权力。
美国的掌权者与美国学者的观点不一致,他们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想法更是南辕北辙。我们希望和平、稳定、发展,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而他们却在处心积虑地制造矛盾,挑起冲突,引起混乱,以便乱中渔利。美国也讲和平,是要实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其自私、好战本性难改。伊拉克战争尚未收场,便已在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中国有句俗语:跳得高,摔得重。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跳得不低,摔得也不轻,但并未伤筋动骨。美国仍然是举世无双的超强的超级大国;仍然会按其既定的国际战略行事,推行强势外交;仍然不会与小国、弱国平等相处,不会不干涉他国内政。美国不会像中国一样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永远不称霸。因此,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仍需要全世界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