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共情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能够与学生共情,那么学生就会卸下对教师的防御,敞开心扉,师生间就可以快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指对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感同身受、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讲,共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通情达理。教师的共情通常指放下个人成见,进入到学生的世界,去看学生所看到的“事情”,去听学生所听到的“真理”,并将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共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师生间的共情会带来沟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对方感受的一种表现。

二、共情的作用

共情是交往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师生间共情的好处。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好的感受会产生好的行为,不好的感受会产生不好的行为。要想让学生有好的行为,需要让学生有好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共情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受。当教师与学生共情时,教师会接纳学生的感受。这种接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好的感受,从而产生好的行为,如探索自我的需要、尊重并接纳教师等。当学生能够与教师共情时,教师也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师生间如果充满着相互理解、接纳、体谅和爱的气息,就能够快速建立起信任、尊重、友爱的关系。

例如,当小宇又一次把张老师强调过、反复练过的题目做错时,张老师找到了小宇,了解他做错的原因。

教师:我想你需要老师的帮助。

小宇:的确,我不明白这道题目,可我又不敢问您,这道题目太简单了。

教师:这样啊……

小宇:是的,这道题您讲过好几遍,也做过很多类似的题目。可是我还是不太理解,没弄懂,所以还会出错……

教师:数学本身就很抽象,逻辑性很强。如果不理解的话,同样的题目换个背景或者变个数据就又不会了。

小宇:是啊!我的数学一直就学得不好。看见题目我就紧张,越是您强调的东西,我越担心自己不会,结果越是理解不了。

教师:在老师讲课时,可能你的注意力都放在担心、害怕上了,老师讲什么你都顾不上听。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试试集中精力听,听不懂时就举手,老师换个角度再解释,也许你就听懂了。

小宇:那样不会影响您吗?无论什么题目?

教师:不会啊!别忘了我的职责就是答疑解惑呀!也许不明白的不只你一个呢!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把你的疑问告诉老师,老师和你一起讨论,一起面对。

小宇:好的!

以上这种沟通方式使学生在被理解和尊重的情境中很放松,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共情,那么无论教师说什么,在学生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自己进行操控。

其次,师生间不能共情的后果。

教师只有真正与学生共情,才会打动他们的心。当一个教师不能或者不愿意与学生共情时,则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恶化师生关系。

例如,下午体育活动跑步时,小龙刚跑出几步就开始走。而此前李老师刚刚和小龙进行了一场谈话,跟他约定遇到困难要坚持。李老师心里想:“怎么这么不提气?这下班级又要被扣分了。”他气恼地走向小龙。

教师:你怎么又不跑了?一会儿跟我回班!跑都跑不动了,还怎么打篮球呀?

小龙:我刚才岔气了,不能跑了。

教师:那更不能打篮球了。

小龙:现在好了。

教师:怎么那么快就好了?我岔气时得半天才好呢,我看你八成又在偷懒!

小龙:我没有,刚才我都坚持了一会儿呢!是真的很不舒服,所以我才开始走的……

教师:跟我回班!

小龙:那我现在跑满三圈可以吗?

教师:不行,跟我回班!

(小龙在操场上不动,李老师更来气了,两个人僵持在操场上。)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小龙可能会有以下一些感受。

例如,感到失望,认为教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自己是岔气了没法跑,可是老师不相信自己。小龙失望之余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

例如,小龙会觉得受到伤害。由于李老师没有考虑到小龙的感受,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去判断小龙的行为,认为他是因为懒惰不想跑步,因而很难真正理解小龙的问题——岔气儿了,很难受。李老师的不耐烦、反感或者批评,会使小龙觉得受到了伤害。

例如,影响小龙的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必经阶段,但李老师此处的回应缺少与小龙的共情,对小龙的自我探索不够关注,忽视了小龙即使岔气儿了还坚持跑、走而没有立即停下来的努力,从而影响小龙对自我的了解。小龙因此可能会自暴自弃地想“懒就懒,我还真就不跑了”。

此外,李老师对小龙缺少共情的回应使李老师不能真正了解小龙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缺乏针对性:小龙需要的理解和鼓励没有,小龙反感的呵斥不绝于耳。这会使小龙的心远离李老师。

当教师与学生共情时,学生会意识到教师在认真地听他说话,努力地理解他的感受。学生会觉得跟老师的沟通是值得的,愿意打开话匣子和教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教师渐渐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感受,形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果上例中李老师换一种共情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呢?让我们看一下:

教师:你怎么啦?

小龙:我刚才岔气了,特难受。我都坚持很久了,实在太难受,跑不了了我才开始走的。

教师:的确,岔气是很难受的。

小龙:是啊!我感觉自己都快站不住了。可我答应过老师遇到困难要坚持的。

教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停下来,身体是第一位的。你现在要是还不舒服的话,就回班休息一下吧。

小龙:现在好多了。而且我跟同学约好了练球呢!您知道下周一要比赛了……

教师与小龙的共情不仅给之前师生间的约定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而且班级的篮球比赛又多了一员虎将。这种效应还会扩散到其他同学身上,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再次,如何共情。

教师与学生的共情要求教师不仅能体会学生的感受,还能帮助学生澄清感受,清晰地说出学生的感受。教师与学生的共情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安静专心地倾听。在倾听中,教师要能听到学生的需求,听出和接纳他的负面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在学生的倾诉中,教师要挖掘出学生在负面情绪的汪洋中仍积极解决问题的努力,捕捉到学生思想中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本章最后一节将专门讨论积极倾听的技巧。

例如,雯雯跟张老师说她不想坐在小龙的后面了。

教师:是他影响到你了吗?

雯雯:怎么说呢,应该是我影响到他了吧?

教师:哦?

雯雯:他都没毛病,他太优秀了!

教师:你是说他都没毛病?

雯雯:每次我的笔袋儿掉地上,他都会帮我捡起来,说“看好你的笔袋,别再掉了”。可是我的笔袋儿还是会掉地上,他还是会帮我捡,说“别再把笔袋儿掉地上了”。昨天,他跟我说:“你的笔袋儿再掉地上的话,我踩着了可不管啊!”今天,我的笔袋儿又掉地上了,他还是帮我捡了起来了。那会儿,我都觉得自己该骂!感觉像老欠着他人情似的,不舒服!

此段对话中,教师开了一个话头,并通过一些语气词,或者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话,打开了雯雯的话匣子,知道了她内心的负面感受。她的不舒服感主要源于内疚,或者不愿意再让别人帮她捡笔袋。此时教师往往需要进入到第二个环节,回应学生的感受。

第二,客观地回应教师所听到的学生的负面情绪、负面感受。要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学生的感受或直接重复学生的感受,比如“哦……嗯……原来是这样……”“你是说……”等,使学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如上例:

教师:你觉得你给他添麻烦了?

雯雯:是啊!您说我的笔袋儿掉地上了,该我捡吧?可每次他都帮我捡,老给人添麻烦多不好意思呀?

教师:不好意思?

雯雯:是啊!还有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想麻烦别人。

教师:的确,我也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雯雯:我就搞不明白了,怎么只有我的笔袋儿老是往地上掉,别人都不这样啊,好烦的!

教师:你的笔袋儿是不是有些特别呢?

雯雯:这倒是!我爸送我的生日礼物,一个超级大的笔袋儿,我放了所有的东西在里面,除了各种笔,还有公交卡,彩笔……老师我知道了!

教师:什么?

雯雯:我可以把不常用的东西放书包里,换个小点的实用的笔袋儿就可以了。

教师:一个不错的主意!

雯雯:我还可以把笔袋儿像书包一样挂在课桌侧面的挂钩上。

此段对话中,教师与雯雯的共情帮她澄清了她真正的烦恼是不愿意总麻烦别人,而不是坐在小龙后面。在和教师的沟通过程中,雯雯自己想到了解决这个烦恼的办法:可以调座位,或让自己的笔袋不再掉在地上。到这一步,学生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此时教师若还能继续与学生共情的话,则进入第三个环节,此时的沟通会有效地增进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师生关系。

第三,使用情感词汇表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学生的感受,把自己对学生的共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在努力地理解他的感受和处境,让学生明白成长的路上不管处境如何教师都会永远陪伴他,接纳他。

如上例:

教师:你已经找到了三种办法解决你的麻烦,看得出你很高兴!

雯雯:是啊!调换座位、换个小点儿的笔袋、把笔袋挂在课桌的侧钩上,确实如此。可我当初怎么那么苦恼,非得找您帮我换座位呢?

教师:老师知道你独立性很强,老师也能够理解你。

雯雯:我知道。所以才敢“因为别人优秀,自己受不了”而找您调座位啊!

此段对话中,教师说出了雯雯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后的感受——欢愉,也听到了雯雯对自己信任的语言——“才敢‘因为别人优秀,自己受不了’而找您调座位”。这种开诚布公的对话,无疑会促进师生间的信任、理解、友善与尊重,形成彼此信赖的、最有影响力的师生关系。

最后,如何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共情能够有效促进师生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影响力。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共情能力呢?

其一,教师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会愿意让教师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多问自己:“我是否主观性很强?”“我是否对学生抱着开放、接纳、理解的态度?”“我是否做到了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其二,教师要适时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当不太肯定自己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跟学生核对并做出修正。例如,询问自己:“我说的对吗?”或“不知道我说的是否正确?”

其三,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不要惧怕学生的负面情绪及感受,教师要勇于靠近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

其四,教师要尽量抽时间看电视、电影,阅读报刊和畅销小说,阅读诗歌、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通过熟知人生百态,教师可以提升自己宽容的能力,“没事儿时养养宽,有事儿了才容得下”。

其五,教师对内心的爱、喜悦、平静的追求,教师对快乐、自由、享受的感受,教师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都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更能促进共情能力的提高。

其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对学生情绪和感受的识别,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例如,一名学生把双手绞在一起,怯怯地对教师说:“我不敢问老师讲过的问题,我怕老师像烦小彩一样烦我。”

“双手绞在一起”是学生紧张害怕情绪的一种反映,再加上“怯怯的声音”,教师很容易识别学生的情绪,即紧张和担心。当教师感受到学生的紧张和担心时,就可以从帮助学生放松入手,和学生沟通,与学生共情,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促进师生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