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生沟通中教师的不良心态与情绪

亲切、热情、善解人意、为人友善的亲和性,富有责任心、公平、严谨有序的掌控感,富有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然而教师不是集这些优点于一身的完人,教师和所有人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教师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控制,对学生过于急躁。也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教师会被自己的不良心态左右,对学生不够公平。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常见的不良心态和情绪有缺少平等心、专制、过于追求完美、急躁等。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讨论。

一、缺少平等心

平等心是指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没有分别心。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一些不同的情形:例如,教师说一遍有的学生就听到了,并且照做;有些学生需要教师说三遍才去做;还有一些学生任凭教师说多少遍,都不去做。日复一日地积累下来,教师很难做到无分别心。新生报到的那一刻,张三、李四在教师心中都是一样的,可张三学习踏实认真,遵规守纪,李四从不完成作业,常常扰乱课堂纪律。渐渐地,教师就有了分别心,缺少了平等心。

少了平等心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就会有不同的倾向性。例如,小马和小马两人在跑步时,都不好好跑,在队伍外面快步走,但小林平素学习认真,遵规守纪,积极上进;小马却常常不完成作业,课上走神,课下打闹。此时教师可能大声呵斥小马:“作业作业你写不完,上课上课你走神,现在连课间操跑步你都偷懒,还能干什么呀?”对小林则可能会担心地询问:“你怎么啦?是不是病了?”这种不公平的做法一方面会激起小马的怨恨,违背了教育以爱育爱的初衷,另一方面会使班上其他同学觉得教师不公平,对师生关系具有破坏性影响。

此外,没有平等心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行为时就有了不同的尺度。同样一个行为,发生在张三身上教师可以接受,发生在李四身上教师就不能接受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个市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是老师、同学、家长眼里公认的好学生。某天该生突然旷课,班主任问他原因时,他的回答居然是:“就想看看班主任拿我旷课怎么办?会不会也给个处分?”他给教师出了一道难题,挑战教师的公平性。这就是学生,学生只希望教师公平公正,希望教师没有分别心。

教师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公平,用一颗平等心温暖学生的心。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和老师的疏离,破坏师生关系。

二、专制

教育界倡导给学生呼吸的空间、成长的自由、独立的机会很多年了,呼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也已经有很多年了。然而在师道尊严不容侵犯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群体,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现在的学生即使到了中学阶段依然摆脱不了教师专制的影子。这表现为学习上过度依赖教师,消极被动,行为盲从。

在一次元旦联欢活动中,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在招募抢凳子游戏的自愿者(每班一名)时,笔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有的班问老师“派谁上去玩”;还有一个班的一名学生半站着,全班同学都看向班主任老师,等着老师点头……

在师生沟通中,像“老师,我能……吗?”“我可以……吗?”的对话不绝于耳,小到课堂学生上厕所的“老师,上个厕所行吗”或迟到学生的“报告”,大到某个学生违纪请家长都是教师说了算。最典型的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鲜有不是教师安排好的,不经教师同意,学生不得私自调换座位。可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有必要修改了。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不专制、不独裁,不以自己的感受体验替代学生的感受体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不管教师多么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都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否则只会激化师生矛盾,破坏师生关系。

一位高二的班主任在晨会上说自己最受不了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女人抽烟,二是同性恋。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同学声音很大地表示不满。这位班主任当时也没在意,学生们开始晨读。可到上课时,那位表示不满的同学依旧气鼓鼓的。好在班主任意识到自己说者无心,学生听者有意,没有跟学生较真。后来他了解到这名同学有同性恋倾向,于是积极地采取了补救措施,这才化解了师生间的这场危机。

正如美国作家托马斯·戈登在其《教师效能训练手册》一书中提到的,师生沟通中教师的专制心态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自己必须顺从教师的感受和需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权力的恐惧。这些容易导致学生的怨恨、恼怒,引起学生的敌对情感——顶撞、抗拒,故意考验教师的决心乃至于大发脾气。[3]

三、完美主义的观念

教师也是普通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然而,人们下意识地认为,教师要成为行为的典范、学问的导师、人生的引路人、道德的楷模、情绪控制的高手。

托马斯·戈登曾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多数人眼中神话般的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八条标准,我国学者屠荣生、唐思群在《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中又将其扩展为十条。[4]

第一条,好教师应该是沉着而不容易激动,经常保持稳定的心情,永远不失“冷静”,不流露强烈的情绪。

第二条,好教师不要偏倚,要对学生没有成见,一视同仁。

第三条,好教师能够也应该对学生掩饰自己真实的感情。

第四条,好教师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绝无宠儿。

第五条,好教师应该常常超时工作,为公忘私。

第六条,好教师对学生应该怀有无条件的慈爱心肠,对学生的要求有求必应。

第七条,好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既安静又有次序的学习环境。

第八条,好教师要有高度的智慧,他们的智慧远远高于所有学生,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第九条,好教师互相支持,在个人感情、价值观、行为评估等方面,他们能对学生表现一致。

第十条,好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永远不犯错。

这些品质把教师推到了神的高度,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一定要把课讲好,要在课堂上能让学生的眼神发亮;要与时俱进,信息跟学生同步,要能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如“神马”“萌萌哒”;要知道班上一女生的“老公”其实是她的姓“宫”的闺蜜;要使望子成龙的家长满意;要保证学校的升学率。重重压力之下,教师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求不同资质的学生们都要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相同的高度。这样高压环境和完美主义观念下的师生关系,不紧张也难。教师应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不可以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把偏执当个性,一味地追求完美。

四、急躁

当今中国的教育是比较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师在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这四率的压力下,大多数选择了教书本,教教材。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中的教师,说话、走路都很快,他们没有时间慢也不敢慢,渐渐地忘记了曾经在自己心底驻扎过的耐心。

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班会课上言语犀利地问:“老师,为什么每次看见您,您都那么匆忙呢?我跟你说话都怕打扰到您呢!”笔者哑然。下课后,反思和学生沟通的场景,果然大多简单粗暴,给学生讲题的场景也是一个字——“急”。凡事说一遍是平静而温和的,说第二遍时态度也还好,一旦再有第三个人问起,就会不耐烦地说:“我都说了那么多遍了,你怎么还问?”学生唯唯诺诺地走开了,不明白的事情大概仍是不明白吧。教师的急躁使得原本跟教师亲近的学生无所适从,让观望的学生躲得更远,让犯了错的学生心生恐惧,师生关系被简化成要求和被要求、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学生活泼的天性、生命的张力、飞扬的激情、灵动的思想都在这种急躁中受到了压制。

宋代理学家朱熹谈到如何读书时,曾这么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育和读书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都需要慢下来。教师需要慢下来,听听学生在说什么,看看学生在干什么,和学生一起说说心里话,一起玩个游戏……钱理群先生在为《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作序时也说道:“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是最为诚实质朴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是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态和朴素的姿态的,慢下来,就会更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