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生发出的常见信息类型

教师在信息的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行为规范的形成等方面都先于学生,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对等,往往教师具有更多的掌控力。再加上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总是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誉使得教师近乎完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成为力量、能力、权威的化身。因此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依赖,有可能在服从中失去了独立的需求和能力,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包办,可能在控制中剥夺了学生对成长的体验。

教师作为新时代的育人者,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长的力量,需要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主性的人而非教师或者父母的复制品。现在,我们需要建立平等与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学校中,学生一般充当求助者的角色,更多地接受教师的帮助而不是相反。当学生需要获得帮助时,教师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感受,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呢?是从学生的诸多想法中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还是直接替学生做出决定呢?教师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独立和依赖性。那么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请求,又如何回应学生的请求呢?

学生寻求帮助的请求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行动请求、信息请求、理解或参与的请求、不恰当的互动请求。

一、行动请求

行动请求是学生请教师做或不做一些事情。学生的行动请求大多时候是清晰、直接的,比如“老师,我能去趟厕所吗”,“老师,我头很疼,您能通知我家长来接我吗”或“老师,今天中午您能和我们一起去打篮球吗”。

也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请求会被拒绝,所以给自己的请求穿上了外衣,拐着弯儿地说自己的请求。例如,“老师,这次考试我没考好,我可以重新考一次吗?”此时,教师要先判断学生请求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生理需要。比如当课堂上学生问能否去厕所时,教师的有效回应就是同意学生的请求,保护学生的健康。再如“老师,这次考试我没考好可以重新考一次吗”这样的请求,教师就要先判断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希望老师给一个好分数还是希望不让家长责骂?或者是希望老师指点一下自己以后如何学习?如果拿不准,则需要和学生进一步沟通和讨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给出恰当的回应。

再例如,有学生提出请求,问“老师,我可以重新考一次吗”,这名学生最担心的可能是老师会跟家长告状,担心家长生气,担心家长打骂自己。此时教师要和学生开诚布公地谈,打消学生的顾虑,给他一种安全感。即使教师要找那个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把自己想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先告诉学生或者和学生达成协议。找学生家长或者不找学生家长,目的都是解决问题,这种有效的沟通,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从而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二、信息请求

信息请求是学生请教师提供一些信息或建议。信息请求一般可能包含更多的潜在信息和言外之意。教师对信息请求的回应原则是能够从学生的信息中捕捉有助于学生独自成长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好的办法来自于自己而非老师。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感受到自己可以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时,他便获得了掌控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成长。

一般而言,对学生的此类请求,教师应先就学生表面的请求给出回应,等学生揭示进一步的问题时,再继续展开。

例如:

一次体育活动时间,一名学生坐在冰凉的台阶上看课外书,年级主任看见后把他的书拿走了。

学生:老师,学校有规定课外活动时不许看课外书吗?

教师:没有。怎么啦?

学生:张主任拿走了我的书。

教师:哦……

学生:张主任说台阶太凉了,让我起来活动活动。可我看见有好多同学都坐在操场上聊天,也没有活动呀!

教师:你觉得……

学生:我觉得有一点儿不公平,坐操场上聊天儿的那些还不如我呢!不过我最担心的还是张主任把我的书没收后就不给我了。

教师:你说张主任说台阶太凉了?

学生:是啊!台阶是有些凉呢!

教师:我想她只是担心你着凉了肚子会痛的。

学生:哦!原来是这样。我以为她没收了我的书是在罚我!原来张主任只是担心我着凉,我误会她了。那张主任一定会把书还给我的,我这就找张主任去……

这名学生只想从老师那儿知道自己能不能要回自己的书,但他的信息藏在了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感受后面。一开始他都在和老师描述张主任批评了他,而没有批评别的坐在操场上聊天的同学,还把他的书拿走了。教师专注的倾听使得学生继续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担心——“担心拿不回自己喜爱的书”。当老师从学生的话语中捕捉到“张主任说台阶太凉了”时,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即“我想她只是担心你着凉了肚子会痛的”,对学生的信息请求做出了有效的回应。

三、理解或参与的请求

当学生寻求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非直接要求答案时,此时学生的请求就是期待教师理解或参与其感受。此时,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尊重学生的感受,即要和学生共情,避免忽视和冷落学生的感受。

例如:

学生:老师,我以后想当一名老师,但是跟现在的老师不太一样,就是想当能够理解学生的那种老师,您看怎么样?

教师:听起来不错。

学生:我觉得我们班主任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无论我们犯了什么错,都罚我们写一千字儿的检讨。

教师:一千字儿的确不太好写,要半个多小时吧?

学生:是啊。关键没什么用,比如我这次犯错了,我写了一千字的检讨,那要再犯错了呢?再写一千字儿,再犯错,再写……有什么用?

教师:那样可就不是一千字儿了。而且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切实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的确没什么用。

学生:谁说不是呢?我上操时跟同学追着玩,被班主任看见了,罚写了一千字儿的检讨。在宿舍,同学坐在我的床上,我不想让他坐,就使劲推他,谁知他更使劲地往我床上蹭,结果俩人摔地上了。宿管老师通知了班主任,又是一千字儿的检查,弄得我作业都没时间写了。

教师:看来你不止为那一千字儿烦恼,你还担心……

学生:我担心完不成作业啊!那样明天还会在被批评中度过,保不齐又是一千字儿,好惨啊!

教师:那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完成今天所有的作业呢?

学生:明天中午吧!午休加上大课间应该能写完今天的作业。

教师:班主任知道你现在的想法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有没有想过把你的想法告诉班主任?也许会不一样呢?

学生:真的吗?我没有想过。不过我可以去试试,看看作业能不能明天中午交。我也知道打闹让班主任担心,罚写一千字儿主要是不希望我们打闹。唉!以后一定不和同学闹,我真不愿意写一千字儿的检讨啊!

这名学生先从自己的理想谈起,当教师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和理解时,他继续说出了他的不好的感受——觉得班主任不理解他们,总是不问缘由地罚写一千字的检讨。当教师继续与他共情时,听出了他的担心并帮助学生澄清了他的担心,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四、不恰当的互动请求

当学生抱怨连篇、非议老师或家长时,他们希望教师认同的请求就是不恰当的,教师对此类信息请求最好的回应是明确表示不愿意继续这样的谈话。

例如:

①学生:我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不能理解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压力有多大。

教师:去和父母沟通一下你的想法吧。

②学生:昨天我看到李老师了,他和另外几个老师在一起喝酒划拳。

教师:我并不关心李老师他们下班后干什么。

③学生:这次考试有人作弊了,不然我的成绩会更好。

教师:考试时专心做题也会让你考得更好。

④学生:我们小学数学老师什么都不讲,只让我们做题,所以我的数学才这么烂的。

教师:看来你不大喜欢数学老师。

针对学生的请求,教师在回应前要先判断学生发出的是哪种请求。对于行动请求教师要给出恰当的行动回应,对于信息请求教师要给出合理的信息,对于理解或参与的请求教师要给出促进性回应,对于不恰当的互动请求教师要委婉地拒绝或不予回应。例如,课堂上学生问:“老师,还有多长时间下课?”这条信息包含的信息可能是“我想知道还有多长时间下课”,也可能是“我想上厕所”,可能是“这节课好无聊啊,快点下课吧”或“我饿了,想吃点东西”,还可能是“语文老师让我下课找她一下”或者“我头好疼,得去医务室一趟”……当教师无法判断学生的信息类型时,教师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他想要说的是什么?”“他希望从我这里获得什么?”“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进而判断学生真正的需求,给出恰当的回应。分辨学生的信息类型就像在十字路口一样,教师要先判断再给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