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量化研究方法的在线应用

量化研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也是互联网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研究范式。

一、在线内容分析法

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对网络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揭示某些网络心理和行为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户可以轻易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其中一个颇受大众欢迎的应用就是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SNS),如我的空间(MySpace)和脸谱网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流行反映了网络社交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现在许多人都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社交活动。

有研究者(Fullwood,Sheehan,& Nicholls,2009)以我的空间里的博客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包括写博客的目的、博客的形式和风格并比较其中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大部分博客使用积极语言,写博客的主要动机是写日记和宣泄情绪。研究还表明,虽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写博客的目的和博客风格还是存在年龄群体的差别。比如,博主年龄在50岁以上的,更可能使用消极语言来发泄情绪,博主年龄在18~29岁的主要使用半正式的语言风格,而博主年龄超过30以后使用半正式或正式风格的可能性相同。该研究表明,博客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情绪宣泄和自我表达的途径。

二、在线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在互联网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研究数量多、选题范围广,既可采用传统的线下纸—笔问卷调查,也可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传统的问卷调查以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互联网使用偏好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关系为例。调查发现,高责任心人格对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有加强的作用,即容易导致其成瘾;对于低责任心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对PIU 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即不易导致其成瘾(杨洋,雷雳,柳铭心,2006)。高神经质人格对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与PIU 的正向关系有加强的作用,而低神经质人格则可以抑制互联网服务偏好与PIU 的正向关系(雷雳,杨洋,柳铭心,2006)。高宜人性人格对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 的正向关系有加强的作用,而低宜人性人格则可能对互联网服务偏好与PIU 的正向关系有所抑制(杨洋,雷雳,2007)。

随着互联网使用的迅速增加,在线问卷调查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纸—笔问卷调查相比,在线问卷调查具有明显的优势(Booth-Kewley,Larson,& Miyoshi,2007)。比如,调查成本降低、施测灵活、容易计分、结果统计更加便捷。此外,被试在网上参加调查时自我暴露水平有所提高。互联网的匿名性、去抑制性等特点减少了受试者作答时的社会期望反应,被试更愿意回答一些相对敏感的问题,如同性恋、危险行为、酗酒、药物滥用等。在线调查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网,因此问卷的应答率有限,完成在线问卷的以年轻人为主。此外,在线问卷设计中的某些因素也会影响收集到的数据的质量,包括指导语、问题形式、数据管理以及调查的伦理问题等。

三、在线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网络用户相关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其中,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由于不易受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不少互联网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例如,陈美芬、陈舜蓬(2005)的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考察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显著。崔丽娟等人(2006)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非成瘾者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更强的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

四、在线实验法

互联网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通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互联网用户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以暴力网络游戏的实验研究最具代表性。比如,张学民等人的一项实验研究考察了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此外,郭晓丽等人利用生理脱敏指标考察了暴力视频游戏的短期脱敏效应,并且比较主动和被动两种接触暴力电子游戏的脱敏效应。

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实验研究通常被称为基于互联网的实验(Web-based experiment 或 Internet-based experiment,简称网基实验)。网基实验通常可用于验证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的结果,也可开展一些只能在网上进行的实验。网基实验的材料也可以在传统的实验室情境下使用。基于网络的实验设计能够廉价地收集到较大范围地区和人口的数据资料,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喜爱,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网基实验将在未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相比实验室实验,网基实验的不足在于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更弱。比如,无法确定被试报告的有关年龄、种族和性别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他们是否认真参与实验。有研究者(Reips,2002)对网基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包括网基实验的理想环境、网络实验设计中的预防措施、网络实验的有效技术、应该避免的常见错误和误解,以及研究应该报告的内容。

五、元分析

元分析方法是对众多现有的互联网心理学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进行再次统计分析,从而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指标来判断两个变量间的真实关系。

近几年来,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网络的政治功能逐渐引起政府、政治家以及学者的关注。有关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度的影响,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可能对政治参与产生不利影响(Putnam,2000)。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获取政治信息的成本(如时间和精力),并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便捷途径(如在线请愿)。此外,互联网的便利性可能吸引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年轻人的政治参与(Carpini,2000)。宝利安尼(Boulianne)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评估了互联网使用是否会降低政治参与以及影响是否显著。该研究共检验了38个相关研究(含有166个效应量),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起积极作用,但平均的积极效应量很小,说明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时间而增加。并且,相比其他测量方式(如互联网用户/非用户、在线讨论等),将网上新闻作为互联网使用的测量指标时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最大。该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大量的、不同的政治信息可能有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

六、其他研究方法

与质性和量化的具体研究方法相比,纵向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研究设计上更为严密,在具体实施中通常综合使用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更高,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更为可靠。

(一)追踪研究

互联网心理学的纵向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组研究对象在多个时间点上进行调查以收集资料,通过对前后几次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探索网络心理与行为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研究者(Willoughby,2008)通过纵向研究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基线水平为九年级和十年级的青少年男生和女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女生(93.7%)和男生(94.7%)在追踪研究期间使用了互联网,但男生(80.3%)比女生(28.8%)更多地玩在线游戏。在高中早期测量的父母关系、友谊质量、学业取向、社会和心理健康与高中后期测量的互联网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相关。相比不使用或高度的互联网使用,适度使用互联网与更积极的学业取向有关。最近,有研究者(Jackson et al.,2011)对482名平均年龄为12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生理(体质指数,简称BMI)、认知(年级平均成绩GPAs、标准测验分数)和社会及总体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预测阅读技能的标准测验分数,使用互联网更多的青少年比使用互联网更少的青少年具有更好的阅读技能。

(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通过比较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样本来验证人类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提到互联网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韩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尤其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为两国在文化上差异很大,美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韩国则是集体主义文化,而两国的互联网使用水平却都很高(Lee,Geistfeld,& Stoel,2007)。因此,这两个国家的网站经常成为跨文化内容分析的目标。

有研究者(Kim,Coyle,& Gould,2009)对韩国和美国的200个公司网站进行分析,以检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对组织机构网站设计的影响,尤其是设计者通过使用某些交互性和丰富的媒体工具进行网站设计反映出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沟通差异。一般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喜欢同时处理多重任务。同样地,在网络环境下,多元时间取向的用户能够更好地同时注意多种在线展示(如活动图像、视频和文本信息)。相反,个人主义文化的用户显示了单一时间取向,一次集中完成一项任务,对其他任务的干扰更为敏感。总的来说,韩国和美国的网站设计者利用了不同的交互式特点来设计网站,与受众的时间管理偏好相一致。网站设计体现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该研究证实了文化影响网站设计的假设。